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释迦牟尼六年苦行 印度绘画
释迦牟尼早期的求道经历坎坷,他在修道者的森林里,以少有的苦行折磨着自己,摒弃一切生命的贪欲,终日处于冥思苦想的状态。画面上,他瘦骨嶙峋,类似自虐的打坐方式,是当时印度较盛行的“止观”禅定,释迦牟尼坚持6年,用以探索心源,求得般若,让身后追随他的阿若乔陈如等五人钦佩不已。
佛陀涅槃像
在佛教书籍中,涅槃常作为死亡的代名词,高僧逝世通常称为涅槃。但涅槃在佛教里又是一个精神境界,众生通过宗教实践的修行,就可达到涅槃境界。原始佛教的佛陀将涅槃在灭谛里加以阐述,认为涅槃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经验、超越苦乐、不可思议和不可言传的实在,譬如在锤打熟铁时,瞬间而逝的火花,不知所在,不可捉摸。
佛教产生于印度的列国时代,它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5~前485年),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佛陀”的简称,意为“觉悟者”)。因创始人被称为“佛”,佛教也就因此得名。释迦牟尼原是迦毗罗卫城(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从小在宫廷里长大。因为母亲早死,由姨母抚养成人。16岁时,他和拘利城公主耶轮陀罗结婚,后来生子罗怙罗。这一时期,释迦牟尼过着奢华而舒适的生活。然而,宫廷的舒适生活却不能使他的心灵得到平静,19岁以后的多次出游,让他看到人们正在遭受着各种不同的痛苦,而且无论是谁,无论贫富,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最终命运。释迦牟尼始终坚信,世界上应该存在一种永恒的东西,不会因为任何瞬间的痛苦或者死亡而消失。29岁时,他放弃了王宫的安逸生活,弃家外出寻道。
最初,释迦牟尼向一些著名的婆罗门学者求教,后来依照他们的说法,成为一名苦行僧,进行了长达6年的艰苦修行。由于营养不良和过分劳累,某一天夜里,他突然晕倒。醒来后,他意识到苦修并不能得到什么结果。他慢慢走进尼连禅河,用冰冷的河水洗净了身上多年的积垢,又吃了牧女善生送给他的乳粥,使身体和精神得到恢复。在离开尼连禅河前往婆罗捺斯的路上,在一个叫做伽耶的地方,释迦牟尼看到一棵菩提树。他在树下跏趺而坐,发誓“不获佛道,不起此座”,想要获得解除人生苦难的终极办法。经过49天的冥思苦想,他终于大彻大悟,领悟到了解脱生死的涅槃之道,创立了佛教的基本教义。那一年,他35岁。之后他便在恒河中下游各国说法传道达45年之久。最早皈依佛教的是两个名叫提谓和婆利迦的商人,接着,曾与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畔苦修的5个人也成了他的信徒。后来,一些婆罗门教的祭司,释迦牟尼的姨母和儿子都成了他的信徒。而释迦牟尼也被信徒称为“佛陀”(意为“觉者”,汉语简称“佛”),这个新宗教就被称为佛教。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80岁,他由王舍城出发,准备到拘尸那揭罗去说法,后途中染病,在拘尸那揭罗的跋提河畔双沙罗树间死去(“圆寂”),遗骨火化,得舍利数枚由信徒们分别拿到各处建塔供奉。
佛陀及其直传弟子宣传的佛教为早期佛教(又称原始佛教),它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说、十二因缘说、五蕴说和因果报应说等。四谛说是佛陀所传的最根本的教义。四谛就是关于人生苦恼和摆脱苦恼的四大真理。这四大真理是指: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说人生充满着种种痛苦。集谛是说人生多苦的原因。灭谛就是灭掉苦因(欲爱),达到无苦境界(涅槃)。道谛是讲灭苦的方法,即通过修道达到涅槃的途径。
十二因缘说认为人和世界上的一切皆由因缘而有生有灭。所谓十二因缘是将人生分成十二个环节:无明(无知)、行(行为)、识(感觉和意识、思维活动)、名色(精神和肉体的统一)、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触(触觉和知觉)、受(感觉、感受)、爱(贪欲)、取(执著地追求)、有(生存的自然界)、生、老、死。这十二个环节因果相联,即前者是后者之因,后者是前者之果。十二因缘说是对四谛中苦、集二谛的进一步解释。
五蕴说是早期佛教的哲学理论基础。“蕴”意为积聚、类别。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色指物质,包括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等;受指感觉;想指知觉;行指意志或心理活动;识指意识、认识和识别作用。五蕴中色蕴是物质,其他四蕴都是精神。实际上,五蕴说是对四谛中苦因和灭苦的进一步诠释。
因果报应说认为人有了欲爱,必然有思想和行动,这样就会造成其后果“业”。业既是欲爱的果,又是以后的因。于是因果相联,生死轮回不止。佛教主张“行善者成善,行恶者得恶”,但其最高理想是达到不受因果报应和业力轮回支配的境界——涅槃。
早期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教宣扬的神创四种姓说,不赞成婆罗门僧侣的特权,认为四种姓就像一棵树上生出的花果、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一样“皆悉平等”。但是,它有时把刹帝利置于四种姓之首,而且“众生平等”仅限于宗教领域,对现实社会的不平等则采取默许的态度。总的来说,早期佛教信徒众多,上至王族和富商大贾,下至穷人甚至妓女。可见,早期佛教思想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们的认同。
公元前594年
中国大事记:
鲁国实行初税亩。
公元前546年
世界大事记:
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哲学家泰勒斯发现五条几何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