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提线木偶制作技艺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3-28 属于: 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a href=/wiki/ShannX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陕西</a>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阳提线木偶制作技艺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阳提线木偶制作技艺是陕西省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合阳提线木偶戏俗称“线戏”“线胡戏”或“小戏”,它的音乐、唱腔、脸谱、偶人制作均独具一格。起源时间无确切的文献资料,据传“始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据1961年陕西省剧目工作室调查,清光绪年间合阳就有72家线戏班社,且流布到相邻的朝邑、澄城、大荔以及山西的芮城等地。

  合阳线戏有自己的一套脸谱,偶头制作工艺应该是与剧种的发展同步。过去偶头制作者不在戏班内,戏班艺人“农闲演戏,农忙种地”,农忙时订做新偶头,并将原有偶头送去重新上彩,称为“粉头头”。此种方式延续至今。

  合阳提线木偶偶头制作工艺的特征为纯粹手工艺术。每雕刻一个偶头,造型全在艺人心中,即使画眉眼,亦是心中有数,融入个人的感情色彩,栩栩如生。从艺者有极高的艺术天赋,相应的绘画功力,又对合阳线戏偶头的特点了如指掌,从而继承了传统,又形成与其它剧种全然相异的独特风格。

  合阳提线木偶的偶头早先用柳木雕刻,现改用桐木。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偶头具有明显的“唐俑风格”,尤其是旦角,面部丰腴,鼻子浑圆如胆,与隋代、初唐女菩萨、佛雕如出一辙,此点亦显示其历史的悠久。脸谱用不同色彩表现忠0善恶,线条简练;尤其是画胡子生和画胡子丑,寥寥数笔,似春风拂面,生动传神。

  早期的“唐俑头”为平顶,下端有三厘米左右的颈部,借以与偶身相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逐步发展“拟真头”,模仿真人形象,至今两种风格的偶头并存。制作偶头时先锯下一段木头,砍出粗坯,再用雕刀按角色形象刻划脸部,成型后用砂纸打磨光洁,涂上底漆,然后画眉眼。装置活动眼珠、活动嘴巴的特型木偶则需锯下木偶后部,掏空,装好机关后再将锯下部分用木楔固定,但不用胶粘,便于日后修理时拆装。

  早先打底用蛋清和1,后来用磁漆。画眉眼现改用油画颜料,不怕日晒雨淋。

  偶头分“唐俑头”和“拟真头”两种;又有“八戒”“孙悟空变脸”“活眼木偶”等特型偶头;近年又发展有供欣赏用的“玩偶头”。制作偶头的材料为柳木、桐木;雕刻工具有各种雕刀;上彩工具有小油漆刷、海绵块、油画笔、毛笔及各色油画颜料。

  从历史上看,先有木偶,然后才形成木偶戏。偶头是提线木偶的关键部位,如果没有偶头雕刻工艺的延续和发展,合阳提线木偶的演出和发展便失去基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可以说,偶头是精美的艺术品,是脸谱的承载物。一个造型美观,雕刻细致,个性突出,色彩和谐的偶头可以让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

  合阳提线木偶制作技艺反映着历史,记载着昔日的社会生活,对研究戏曲史、艺术史、民俗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