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刁鼓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3-28 属于: 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山刁鼓
<a href=/wiki/ShannX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陕西</a>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山刁鼓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山刁鼓发源于陕西省宝市陈仓区香泉镇水柏村,具是陕西宝鸡市汉族民俗传统文化之一,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据考证,西山刁鼓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刁鼓是与历史悠久的地社火、笑谈(当地民间流传的一种小对对戏)相伴着流传下来的,社火中没有鼓就烘托不出来那种热烈的气氛,慢慢地鼓也从单一的伴奏,逐渐演变出了表演功能,就成了我们现如今看到的带有舞蹈动作的刁鼓。在徐州双沟画象石上有一个建鼓舞场面,西山刁鼓非常类似与汉代的建鼓舞。

  陈仓区位于美丽富饶的陕西关中平原西端,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楚汉争霸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即发生于此,三国蜀魏战争也多在此进行。这里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西山刁鼓在陈仓区香泉镇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当地群众非常喜欢这项汉族民俗传统文化,逢年过节,香泉村村都要耍刁鼓,主要是随社火队一起进行游演,有时也单独表演。

  西山刁鼓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耍刁鼓时鼓手、敲锣者、打镲者都要装扮,造型分为鼓手、儿、捉扇子手、抬鼓者,所用道具有:鼓、鼓槌;镲(铜钹);平面铜锣。由于化妆奇特,形式别致,鼓不像一般放在地上,而是由两人将鼓抬起,现在大都放在鼓架上,让鼓手相互争抢敲击,故称刁鼓,“刁”既争抢之意,当地也叫“猴儿刁梨”。

  表演时,以四人敲鼓为主,另有三五人在鼓后成半圆或站八字形敲锣、打镲伴奏。全舞分为五段,即刁鼓、两不见面、猴儿上竿、鼓带锣、跨腿钻(当地俗称翘尿梢)。每段表演内容、形式和鼓的排列位置不同,鼓手的击鼓方法和节奏也不同,五段表演互不衔接,各自形成不同的风格特色:“刁鼓”矫健沉稳;“两不见面”亦庄亦谐;“猴儿上竿”滑稽诙谐;“鼓带锣”洒脱流畅;“跨腿钻”热烈活泼。刁鼓的打击乐谱称为《德行鼓》。共分为七个段落,根据每段表演,敲击不同的段落,表现出不同的情绪。

  西山刁鼓常见的动作有“两不见面”,即在敲击一阵打鼓之后,又走出—人面向前站在两鼓中间示为一屏障,击鼓者打到一定节拍时,便双手叉腰,作骑蹲裆式分别站于“屏障”前后,随着镲、锣节奏的变化你右他左、你左他右地原地摆动,互相不停地交叉或左右窥视,甚为风趣。

  西山刁鼓是对古老的汉代建鼓舞的演化和传承,具有地域性、独特性、唯一性的特点。作为一种全国独有的汉族鼓乐舞蹈形式,它是陕西汉族传统民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