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火猫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3-26 属于: 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火<a href=/wiki/Mao/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猫</a>

在桂东北最东端的贺州市东部,有一个地方叫南乡镇,它地处五岭之一的萌渚岭之南,四周万山矗立,周围群山环抱 东南面与广东省连山县毗邻。该镇总人口两万多人口,96%是壮族,是一个典型的壮族乡。那里还保留有丰富多彩的壮族风情,如 “舞火猫”、“舞狮”、对歌等。2月28日正值农历正月十五,笔者随贺州市八步区文化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组在该镇的旺黎村旺村寨见证了舞火猫的习俗

  舞火猫的来历

  据当地老人介绍,南乡壮族的祖先刚来到南乡的时候,到处是荒山野岭,猛兽特别多,他们在那里开山开田地种庄稼。但是当时很多老来偷吃他们的粮食,为了赶走老鼠,南乡壮族人养起了猫,猫把老鼠赶走了,五谷获得了丰收,人们从此安居乐业,由此产生了猫神崇拜,于是便有了用稻米草扎成“长猫”追逐“老鼠”、祈求人兆年丰的舞火猫活动。所以选在农历正月十五那天舞火猫,因为过了十五就开春种植田地了,他们希望当年不要有老鼠的祸害,图个大丰收。

  开山盛典

  作为舞火猫活动的序幕,南乡的壮族人一般在正月十五白天举行拜大庙祭祖,即壮族的开山大庙。据说今年是祭拜南乡开乡五百三十九年,所以地处旺村的那个大庙场面显得热闹非凡。相传在明朝中期,壮族吴,廖,韦,覃等二十多个族姓祖先,为避难而从各地逃到此地。他们先是在山上与打猎为生,后来发现南乡垌这里地阔水足,可以开田种地,于是就从山上搬下来,开田劈地。不管何姓氏,他们同甘共苦,共谋划策。后人为了纪念祖先,在这里建造了南乡开山堂,正堂中摆了各姓族的祖先牌位,每年的十五,这里的人们都要在这里舞狮放炮来祭拜自己的祖先。

  独特的高顶头饰

  南乡的壮族在举行舞火猫活动时妇女们身着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高顶头饰,这种头饰用竹壳等有韧性的东西做成内托,以白布裹之再包黑布,最后棵以红布条或绣花带,高耸巍峨,它是已婚妇女的标志,也是庆典的礼服。衣服以自织的经靛染的土布制作,多为紫黑色的无领大襟衣,袖宽盈尺,衣长至膝,领襟、袖口有数道宽窄不同的浅蓝色布条镶边,用大红色或蓝色的长布条束腰,俗称“反膊衫”。下穿黑色宽筒长裤,俗称“头裤”,脚穿勾头鞋。全服无绣花装饰亦少银饰,更显古朴幽深。南乡壮族传统服饰上刺绣遗存极少,但很精致,针法精细严密。如清未民初的勒额(即高顶头饰上的饰带),运用多种绣法,少量素色,却生动地表现出牡丹、梅花盛开,蝴蝶翩翩起舞的春天景象。传统背带用壮锦或刺绣装饰,多绣八卦乾坤纹和太阳纹等吉祥图案。但自上世纪70年代后,自织土布几乎已经绝迹,机绣已代替传统手工绣花法,传统民族服装除极个别的老年妇女外已无人再穿,衣着发式已与周围的汉族相类。

  火猫舞动南乡春

  晚上七点半左右,村里8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头上戴着用稻草做成的小猫头,猫头上还插上九拄香火(听那里的老人说点香火是代表祈福的意思),还有一个由10个大男人用木棍举着也是用稻草做成的大长猫,猫头由另一人举着,大长猫身上也点着密密麻麻的无数根香火,还有一个小男孩戴着一个用纸糊成的非常漂亮的大猫头,最最可爱的就是那两只黑色的小老鼠了,也是用纸糊成,由两个小男孩分别戴着,让人看了很想抱回家的感觉。一切准备好了之后,排成长队,最前面是两条火红的大狮子,跟着的是鼓手们,之后是几个穿着壮服的帅小伙和壮族姑娘,后面就是猫和老鼠的队伍了,由几百个村民护送到村外的晒谷场,人们期待已久的激心动魄的舞火猫节目正式开始。

  谷场中间燃着早已准备的火堆,最前面的是敲锣打鼓舞狮子,大长猫由10 个大男人高高举着转着大圈边走边摆动,随着密密麻麻的星星点点的香火,似似龙,8个小猫头沿着火堆转着圈蹦蹦跳跳,手势一会似祭拜,一会似大丰收挑谷样后面跟着的是一只大头猫追赶着两只小老鼠,场面既滑稽又搞笑。整个晒谷场被人围了个水泄不通,掌声笑声传过了山头,飘出了村外,人们的脸上个个洋溢着快乐幸福和满足。

  大概两个小时过去了,猫和老鼠退场了,看着他们个个满头大汗的大概很累了。几个穿着壮族衣服青年男女上场了,他们围着火堆,原来他们是要对山歌呢。虽然听不懂,但是听着他们响亮的歌喉,看着他们脸上的笑容,应该是一首幸福歌吧。对完山歌,8个小男孩蹦蹦跳跳带领着所有的演员离开了鼓场往村外走,几百米处,把小猫头插在路边,大长猫也被插在了路边,然后拜了三下。人们还陶醉在刚才的快乐之中,丝毫没有感觉舞火猫已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