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纸扎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3-26 属于: 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a href=/wiki/FengHua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凤凰</a>纸扎

凤凰纸扎种类繁多,可分为水族、狮子走兽、人物神像、虫草花鸟、纸绢风筝、宫灯彩灯、娃娃面具等七个系列。2008年,凤凰纸扎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纸扎艺术”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凤凰县的“纸扎技艺”尤为精湛,历史悠久,流传很广。凤凰县的“纸扎艺术”没有过多进入官方文献,详细的历史记载甚少,全凭老艺人们一代代口述相传。自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凤凰地域初始建县(渭阳县)就有纸扎艺术问世,沿袭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纸扎艺术主要用于民族民间节日喜庆、祭祈庆典。《凤凰厅志—乾隆志》记载:“元宵前数日,城乡敛钱,扮各样花灯,为龙禽兽焦虾各状……至十五日夜,笙歌鼎沸,灯烛辉煌……”;又据《凤凰县志》记述:“本县的纸马人物,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一百多年以前,这一民间工艺就已经繁荣起来,清末至民国初期,县城有十多家纸扎铺子,散在大街、虹桥、东正街、十字街等处。纸扎工艺的主要原材料是竹块、篾条、木棍,扎成各种人物、动物、花草、虫、用具等形象,糊以皮纸,施加彩绘。各个季节都有应时的纸扎工艺品,春节时,城乡人民照例玩灯欢庆,纸扎的狮头、龙头、蚌壳、彩船、虾、蟹、焦、鳖、云朵、盆花、灯笼等,千姿百态,五彩纷呈……十字街的刘俸吾(已故)所制作的龙头狮头,不仅行销县内外,麻阳、泸溪以及铜仁、松挑等地的商民也纷纷前来订货。”

  纸扎工序共有14道,包括:整平竹节骨、破竹、刮蔑、蔑条作防腐处理、晾干、制作形状蔑、纸缠蔑、搓纸捻、扎制骨架、裱糊、彩绘、走金线条、装饰和组装,每道工序均存在因果关系,需按部就班,才能环环相扣。在纸扎诸多工序中,形状篾的制作和扎制骨架是工序中的关键点和难点。

  凤凰纸扎的代表性传承人是湖南省凤凰县的聂方俊。1994年,聂方俊扎制的“太狮少狮”“鲤鱼跳龙门”等32件作品被湖南美术出版社采用,收入《湖南民间美术全集民间美术拾零卷》;1997年,北戴河中国万博文化城喜迎香港回归民间艺术作品展,聂方俊轧制的“福寿双全太狮头”等5件纸扎作品被中国文化学会收藏;1999年喜迎澳门回归,其扎制的“边城巨龙”进京参加全国舞龙大赛夺得金奖,并荣获全国民间文艺类惟一的全国性奖项—山花奖;2000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龙年吉祥》明信片采用了其扎制的青龙作为图案。

  “聂氏纸扎工艺”以其精湛的技艺征服着国人,一些工艺美术界的名流也千里迢迢觅踪造访聂方俊,其中就包括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画家张仃教授;著名书法家刘恪山专门为其书写了一幅长4米的《兰亭序》;著名画家陈白一为其题写“湘西狮王”四字;湖南美术出版社画家左汉中先生主编的中国民间美术大型丛书《绝活儿》中也有“聂氏纸扎”的独立版本。

  凤凰纸扎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汇聚了浓郁的乡风民俗。它取材广泛、结构严谨、造型夸张、色彩鲜明,并与湘西土家族苗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紧密相联,展现了湘西古老文明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了湘西民间的审美情趣,对于研究湘西、特别是凤凰这座古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重要的作用。

  聂方俊   聂方俊(凤凰纸扎) 湖南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聂方俊〔人称聂胡子〕1933年农历6月20日出生于纸扎工艺世家。这个“世家”到底有多长历史,他自己也不知道。不过他知道在解放前交通极不便利的环境中,父亲就是当时方圆百里很有名气的纸扎艺人。 聂方俊在纸扎工艺上十分有天赋,10岁时便能扎些小东西。成年后参加工作,系国家干部。在干部生涯里,上班干工作,下班搞纸扎,一生中棒打......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