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泥狗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3-25 属于: 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泥泥<a href=/sort/Go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狗</a>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泥泥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阳泥泥狗历史悠久,有飞禽、走兽、玩具等造型,它取材广泛,造型美观,精致大方,古朴淳厚,不务华丽,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古色古香,既有楚漆器文化的格调,又有方格纹古陶、绳纹的画法。每个泥塑都有孔可吹,其声鸣鸣,深受群众特别是儿童的喜爱。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据说淮阳泥泥狗的来历源于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伏羲生活的时代,人烟稀少,一日天塌地陷,一场凶恶的洪水过后,人类濒临灭绝,由于白龟的相救,伏羲女娲兄妹才存活下来。这时,人们已经从氏族间的血缘乱婚过渡到由伏羲定制的向异性对偶婚制度。一天晚上,伏羲仿佛听到白龟说:“伏羲,女娲,天地为证,我为煤,你们兄妹二人成婚吧!”无奈,为了繁衍人类,伏羲女娲兄妹便从昆仑山上推下了两扇石磨,如果石墨和在一起,他们就成为夫妻,否则仍为兄妹。结果,石墨在山下合在了一块,于是他们便结为了夫妻。婚后,女娲嫌生育太慢,就抟土捏泥人,干了以后,泥人就活了。到了阴天下雨时,来不及把泥人往屋里搬,就用扫帚扫,于是就出现了瘸子、瞎子等残疾人。因为是泥捏的,所以人一出汗就会有灰。因此,人称伏羲为人祖爷,女娲为人祖奶奶。据说,捏泥泥狗便由此而来。而泥泥狗中的“昆仑滚磨”和“草帽老”就是反映了伏羲女娲兄妹滚磨成婚,因害羞而以草帽遮面这一神话传说。

  淮阳泥泥狗反映了远古社会氏族部落图腾和生活现象的各种造型。它涵概了两个远古的信息,即对女娲“抟土造人”的讴歌和女性生殖崇拜。作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又罕见的民间艺术,淮阳泥泥狗不仅真实地记录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同时折射出民间艺术与原始艺术之间互相渗透的血缘关系,可谓“真图腾”“活化石”,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考古价值。在河南省淮阳县,当地人祖祖辈辈都有做淮阳泥泥狗的传统,每年春节前后尤其是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的太昊陵庙会期间,村民们纷纷提篮摆摊到庙会上叫卖,深受当地群众和游客的青睐。

  淮阳泥泥狗的造型古拙怪诞,色彩艳丽,以黑色垫底,周身施以五彩纹饰。其造型大概可以分成以下这几种:

  (1)原生型:此类型的造型特点是比较具体的,基本上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如、蛙、蝙蝠、蝎子、鬼、鹰等。

  (2)互渗型:此类型的造型特点是人禽互渗、人兽同体、非人非兽,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原型,其构成方式极为抽象,组合结构是虚幻的,本身也没有准确的称谓,如“多头怪”“四不像”“十大象”等。

  (3)精灵型:此种类型更接近于远古时期人类的图腾崇拜意识流,并且这些造型与《山海经》中所记载的许多图腾形象不谋而合。如人面、人面鱼、人头狗、草帽老虎、双头鸟、双头狗、猴头燕等。

  (4)现代型:这种类型大致产生于50年代后期。其造型特点生动,但塑造手法、形式构思均失去了传统民间艺人在特定观念下所必须具有的群体共识原则,而是我行我素,甚至还出现了白底彩绘类似朱仙镇木板年画的彩绘手法,此种泥玩并不能代表淮阳泥玩的主流。

  在淮阳泥泥狗这个庞大的家族中,生殖崇拜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承载着生殖崇拜的文化内涵,是民间艺人们发自内心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生存愿望的美好意识。淮阳泥泥狗纯真质朴,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是一种原始艺术的延续和拓展。它的存在,对人类学、民俗学、造型艺术、探寻古老生命的文化均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