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传说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3-24 属于: 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a href=/wiki/QiLi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麒麟</a>传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麒麟传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济宁市的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麒麟之乡。嘉祥县是麒麟发祥之地,也是古圣贤孔子的故里。麒麟传说在这里流传了千百年,不仅有着丰富的传说内容,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吉祥文化,体现出人们追求幸福、追求吉祥的心理和愿望。在2008年,麒麟传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祥瑞神兽,古书说它“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祥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罹罗网”。

  麒麟传说主要流传在山东省嘉祥县、巨野县及其周边地区。据《春秋》及其三传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获麟,获麟之地就在嘉祥。金皇统年间嘉祥置县,取其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名。嘉祥县城西现在还有麟冢和获麟台遗址。

  嘉祥县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0多年前武氏墓群石刻祥瑞图第一石上刻有麒麟,其榜题标明麒麟为仁兽义兽,规劝人们遵守仁道。

  【传说内容】

  麒麟的出现往往被看成是圣贤降世的标志。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关于麒麟的故事传说。如“孔子泣麟”和“麒麟吐玉书”的故事。《拾遗记》说:“孔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就是说在孔子快诞生的时候,麒麟出现,嘴里吐出一块方帛,上面写着“水精之子孙,哀周而素王,徵在贤明”。第二天圣人孔子便诞生了。

  《左传》中记载:“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

  这说的是鲁哀公十四年,武城的一个老农赶着一头黄耕地的时候,黄牛生下一个小犊,不像,不像牛,头生独角不是鹿,身上长鳞不像,是个四不像,四不像刚生下没大会儿,就站了起来把犁镜和犁铧头给吃了下去,老农害怕,请四不像到别的地方去,四不像点点头、摇摇尾,就走了。四不像就是麒麟。在那一年,鲁哀公到武城以西二十多里的大野打猎,把那只麒麟射死,但不知道这是一只什么动物,于是请孔子前来辨认。孔子看到是一只麒麟,非常心疼地说:“这是麒麟,是仁兽啊,现在这么混乱,你怎么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呢?”说完便失声痛哭,从此搁笔,不再编《春秋》了。不久孔子就逝世了。不过,尽管如此,世称“麟凤龟龙”四灵之一的麒麟,能在武城地面出现,人们认定还是一种极好的兆头,便取其嘉美祥瑞之意,将武城更名为嘉祥。

  据古人的思想,麒麟出现在嘉祥县,说明嘉祥是一块吉祥宝地。麒麟传说饱含着中国人向往、追求吉祥幸福的精神理想,因而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浮而不衰。

  嘉祥县被称为麒麟之乡,麒麟传说在嘉祥的流传已有千百年的历史。麒麟传说在嘉祥县不仅妇孺皆知,耳熟能详;而且嘉祥与麒麟的深刻渊源还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嘉祥县的县标是麒麟,城区重要位置都摆放着麒麟石雕,有的主干街道也因麒麟而得名,嘉祥县有名的红皮大蒜据说是因为当地的土地上沾染了麒麟的鲜血而变成红皮……这些都透射出人们喜爱吉祥、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这种影响深入到嘉祥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衍化为一种民俗特色和文化想象,这种现象被专家学者称为吉祥文化。吉祥文化以麒麟传说为基础,以吉祥为内核,与民间风俗、民间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对实现自己理想和目的的信念与愿想。

  【传承意义】

  麒麟传说是由民间劳动人民口头创造的故事,传播的主题也以民间百姓为主。千百年来,由于不同的传播者不同的人生阅历、审美观念,所以会对传说的内容进行不一样的在加工,因而,麒麟传说总是有着一不一样的内容。

  总而言之,麒麟传说是扎根于民间的文学作品,是劳动人民朴素情感和丰富想象力的体现,不仅显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还具有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和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的特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