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舶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23 属于: 商业百科知识

市舶是中国封建社会对进出口互市船舶的通称。始于汉武帝建元时(前140年)。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沿海交通线已经开辟,并同邻近的国家有着海上的交往。西汉时,中国和来西亚、印尼、锡兰、印度等国已有海上贸易往来。到了唐代,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商船已经彼此往返不绝。当时伊朗的商船来中国的已经很多,称为波斯舶。聚泊广州港的外国商船甚至达到四千多艘。为了适应海外贸易的发展,唐玄宗开元二年(770)正式设置市舶使,也称提举市舶使。其任务是管理进出口船舶,抽收船税,检查违禁品,收售政府专卖品。

宋初,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在广州及东部沿海设市舶司、务有九处之多(务,指只负责征税机构)。市舶的职责比唐时更广泛、制度更完善,但突出的一条是对舶来的珍贵珠货、香药实行专卖制。南宋时,市舶收入成为财政主要收入之一。元代,市舶规制败坏,机构几度兴废。英宗时还曾制定了市舶则例二十二条。

明初通贡不通商,但贡舶附有商货,也设市舶司。武宗正德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商船相继来华,从此,外国商船又逐渐称市舶,与中国商人出洋贸易的商船称商舶并称。到了清代,市舶就专指外国商船。清初实行海禁,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禁后,于江、浙、闽、粤四省分设对外贸易口岸,管理机构始称海关,从此不再称市舶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