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政
盐政是指中国封建时代政府对盐的生产和流通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人人需要,但又不是每个地方都能产盐,所以它早就是商人主要的经营对象,并且是官商和私商在市场上争夺的主要对象。史书记载,周厉王就曾独占山泽之利,春秋时管仲在齐国“徼山海之利”,用控制流通的方法来调节生产和消费,从中牟利,开历代封建皇朝垄断食盐产销的先河。
汉惠帝时,吴王刘濞已在封国内煮盐专卖。全国性的专卖是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开始实行的。当时的做法是由官府供给灶户煮盐的“盆”(铁锅,主要生产工具),发给工价,煮成之后全部归官有。官府设盐官,组织食盐分销。东汉时,窦太后“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但仍设官收税。相沿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行榷盐法,即对食盐实行就场专卖(官收官卖)。代宗宝应时(762年)著名的理财家刘晏改革盐政,实行民制官收,再把盐税加入盐价,卖与商人,听其运销。同时,官府在边远地设置常平盐,以平抑盐价。五代至宋,曾在部分地区实行食盐配售制度。宋代先后实行折中法、盐钞法和引法。折中法是商人以钱财或粮草交到边塞,取得交引,到产地领盐运销。盐钞法是指商人到边郡交现钱,领取盐钞,至指定产区领盐运销。引法是指商人交纳包括税款在内的盐价领引,凭引取盐运销。明代仿宋实行开中法和引法,后又改行纲法,把商人所领的盐引,编为纲册,按照纲册窝数派行。纲册上无名的不得加入,这就使册上有名商人得专引岸之利,拥有收购和运销特权。盐法从民制、官收、商运、商销改为民制、商收、商运、商销。清沿明制,实行纲盐,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在两淮、浙江、福建等地维续推行票法,否定依靠窝本世袭其业的做法,认票不认人。但不久又变相为纲法。票法沿行到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时期。当时食盐运销虽属民营,但实则由官僚资本和拥有世袭专利权的大盐商所共同把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