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办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23 属于: 商业百科知识

买办是指专门为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贸易侵略服务的外商洋行业务承办人或代理人。以这种身份出现的商人是买办商人,他们的资本是买办商业资本。

买办,原指欧洲人在印度雇用的当地管家。在我国,起初(鸦片战争前)在广州商馆中为外商服务的采买人和管事人也称买办。鸦片战争后,外商在中国开放的商埠开设各种洋行,为了直接与中国商人做生意的需要,洋行便纷纷吸收原来广州商馆的买办、翻译、曾在香港为英方办事的职员以至十三行里散发出来的人员充当自己内部的职员,主要从事与中国商人接洽业务,这是中国市场殖民地化过程中初期买办。以后,这些买办在殖民地掠夺中逐渐发展成为洋行业务的承办人、代理人,他们向外商洋行立保证书,签订合同,向洋行领取薪金和佣金,替洋行做买卖,包括到内地推销和采购。

随着帝国主义对华贸易掠夺任务的扩大,帝国主义便尽量从原有十三行和鸦片、丝、茶等行业的巨商中寻找自己利益的代理人,来充当大买办。这些人只要有保证人,交纳巨额的保证金,便可与洋行的经理(俗称大班)订立承包的契约关系。有了这种关系,他们便可以在契约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处理商务。这样,买办就由原来的经理人变成经理商。这种买办,往往一身二任,既是洋行的买办(华帐房、华经理),又是自营商号的老板。这种商号都是专门为洋行服务的,成为洋行和民族商业之间的买办商业。他们的保证金为洋行所运用,他们又靠为洋行服务来扩大业务,所以在利益上与洋行休戚相关。他们的收入主要已不是薪金、佣金,而是买办商业的利润——帝国主义对外贸易掠夺的附加。

帝国主义就是这样通过买办和买办资本来控制中国的整个商业和市场,建立完整的流通剥削网,把中国的商业和市场推向半殖民地、殖民地深渊。而买办和买办资本则从流通逐渐扩及于其他部门,买办资本最后同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转化发展成为买办官僚资本。他们是中国民族的败类,帝国主义的利益在中国的代理人,他们所代表的是反动的生产关系,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