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资本商业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23 属于: 商业百科知识

民族资本商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由民族资产阶级所投资、所拥有的商业。而多数的中小商业企业都是由封建家族经营的旧式商店转化的。民族资本商业在性质上同买办资本商业有区别。民族资本相对来说,是中等资产阶级的、自由资本主义的资本。在旧中国,民族资本商业在市场上并不居决定的、主要的地位,而是受制于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和封建势力。因而,民族资本商业有两面性:既有同帝、官、封势力相矛盾并能参加反抗斗争的一面,同时在经济上又十分软弱,和帝、官、封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身就具有买办性和封建性,故有妥协的一面。

民族商业资本的买办性表现在:它虽然不象买办资本那样专门地、彻底地为帝国主义服务,但为了分取利润,在不同程度上还是在为帝国主义推销商品和搜购原料。如鸦片战争后出现的许多洋布行和洋货行,在丝、茶产区出现的为洋行和买办代购、收购的行栈。二十世纪后,民族商业资本的买办性有进一步的发展,范围更加广阔,更加系统化,有相当一部分成为国际垄断资本的经销网和采购网。如亚细亚石油、美孚石油、卜内门肥田粉、中国肥皂、英美烟草等垄断组织,既有买办商业的系统又利用民族商业资本,甚至小商贩,形成了一个从通商都邑到偏僻农村为帝国主义所控制的流通网。民族商业资本由于在货源、销路、资金、买卖过程乃至交通、通讯、仓库、码头、加工、交易所等方面莫不依赖于帝国主义,所以不能不屈从于帝国主义,为其服务。

民族资本商业的封建性首先表现在它和封建土地、高利贷结合在一起,三位一体,比比皆是。其次是广泛地采用前资本主义的方法剥削和掠夺小生产者和消费者。如压低收购价格,进行商业高利贷,以商品换取小生产者的收获物或制成品,进行不等价交换。对消费者则人为地抬高价格,实行高利贷性质的赊销,以商品换工票,蒙骗欺诈等。再是广泛地保留前资本主义商业的组织、经营和管理制度,如血缘或乡土关系的投资,按封建等级关系组织和管理企业,实行封建性家长(掌柜制)经营、伙计制、学徒制和封建性店规等。对商业劳动者的剥削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如靠小费、回佣、下杂零钱分成来支付报酬。

但是,民族商业资本又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的排挤和压迫,而且在这些势力的特权面前没有多大抗拒的能力。在经营上要受苛捐杂税的盘剥,勒索、贡物、捐输、兵饷乃至负担赔款的掠夺,遭受通货贬值的损失和兵灾的摧残等。所以,在一定条件下,民族商业资本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但经济上的软弱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动摇性和妥协性。

在旧中国和在建国初期,发展或适当利用民族资本商业,对于国计民生是有利的。针对民族资本的两重性,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1956年,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民族资本商业结束了它的使命。

永安百货公司 旧上海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由侨资经营。1907年设立于香港,1918年设于上海。以销售进口商品为主,经营百货、旅馆、酒楼、茶室、游乐场等业务。以后还陆续在英美日等国设办庄,采购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级消费品,出口土特产。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现为上海第十百货商店。

先施百货公司 旧中国广州、上海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由侨资经营。1900年在香港设总公司,1911年和1917年,先后在广州、上海设分公司,经营进口百货商品,以及附设旅馆、游乐场。

瑞蚨祥 山东章丘孟氏家族独资经营的大绸布商店。清初开设于济南,名鸿记布庄,以经营山东土布为主。后(十八世纪末)称万蚨祥。同治年间,陆续在天津烟台北京保定沈阳、上海、青岛等地开设分店。1893年总店迁北京,从这时起的二十多年间,资本迅速扩大,所属企业达二十四个,雇佣劳动力多达一千人,行业遍及布匹、绸缎、呢绒、百货、中药、茶叶等。建国后,北京总店于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

同仁堂 北京乐氏家族独资经营的大中药店。清初还是一个家庭制药小铺,1702年(康熙四十年)正式在北京成立同仁堂总店,世称“乐家老铺”。雍正朝开始为皇家御药房服务。所制成药在全国有很高声誉和影响。光绪末年,陆续在上海、天津、汉口、长春、西安、长沙福州等地设分店三十四个。分店不称总店号,而冠以“×仁堂”。如上海两个分店称“达仁堂”、“宏仁堂”。建国后,1954年北京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1966转为国营。现已恢复店名。

五洲药房 旧中国的私营大药房,并是中国民族资本中第一家设有新式制药厂的企业。1907年设立于上海。起初经营进口西药和制销一般常用成药。1921年接盘经营原固本肥皂厂,改名为五洲固本皂药厂。1934年设五洲第二、第三两制药厂,规模不断扩大。到抗日战争前在全国已设分支店约二十处。建国后,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

宝元通 四川的大型私营绸布、百货公司。1920年始设于宜宾,后陆续在江安、南溪、泸县、重庆、成都、昆明、上海、南京等地设分公司,最后还发展到国外。是四川影响最大的民族资本商业企业之一。1950年歇业。1984年重新在重庆筹备成立。

谦祥益 山东孟氏家族在汉口开设的绸布店,是清末在北方负有盛名的“山东八大祥”之一。其先祖于道光年间首先在周村开恒祥布店(后改名谦祥益),不久,就发展到在北京增设店,在江苏设庄。1861年在汉口戏子街开设谦祥益老号棉布批发店,1894年和1904年又在汉口陆续增开谦祥益衡记和西号两店,经营绸布零售。以后还在天津、济南开设了几家联号。建国后,汉口谦祥益于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