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调剂局
粮食调剂局是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公营商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它对调剂粮食供求、打击奸商、稳定粮价、保证军需民食和有计划地向敌占区组织粮食出口有着重要作用。粮食调剂局首先在闽西根据地创办,后来在中央根据地也普遍建立起来。
闽西根据地粮食调剂局 1930年6月,闽西根据地工农民主政府为抵制奸商对贫苦农民的剥削,维护根据地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乃在缺粮的区、乡,向富农筹借资金,成立了粮食调剂局,为贫苦农民服务。调剂方法是:在收谷季节收购,防止价格过跌;然后对缺粮地区、缺粮季节组织调剂供应。
中央根据地粮食调剂局 1933年3月,中央根据地为解决粮食问题,相继建立了从中央到省、县、区的粮食调剂局。1933年4月2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正式决定成立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下设粮食调剂局等机构;要求省县两级成立国民经济部,下设相应机构。1933年底,中央决定成立粮食部,粮食调剂局归粮食部领导。1934年3月在粮食突击运动中,粮食调剂局又进一步发展了,粮食调剂局遍及各县、区和重要圩场,形成了一个从上到下的粮食调剂体系:中央设粮食调剂总局,省设粮食调剂局,县设粮食调剂分局,区和重要圩场设粮食调剂支局。各级粮食调剂局在收集、保管、储备粮食,打击奸商,平抑粮价,调节民食,接济军粮等方面,起了显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