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局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的对外贸易局,是工农民主政府为了打破敌人经济封锁,沟通赤白贸易的重要经济组织。当时的对外贸易,指对国民党统治区的贸易。1928年,井冈山根据地就利用城镇地下关系,搞了一条赤白贸易线,沟通赤白贸易。1930年赣东北工农民主政府成立不久,就决定在各县建立对外贸易处,管理并监督苏区与非苏区的贸易。1930年,中央在闽西永定县设立了“武装通讯分社”,既负责地下交通,又承担保护物资运送工作。1931年湘赣省莲花县成立了“赤白贸易所”,以山古坳为交换点开展赤白贸易活动。1933年2月,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决定在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下面设立对外贸易局,并要求各省、县设立相应的机构。1933年8月,中央苏区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决定在各重要出口地设立十个采办处。从此,中央苏区在组织上逐渐形成了由中央的对外贸易局、各县的对外贸易分局、各重要出口地的采办处以及代办处、采购站等所构成的一个对外贸易网。
赣县江口对外贸易分局 江口对外贸易分局1933年4月成立,是中央根据地最大的一个分局。江口距赣州(白区)六十华里,是从赣州输入盐、布匹的最重要通道。江口各地辖区内,逢三、六、九日开圩。一个圩就有四千多斤盐的上市量,小贩挑来的很多。中央各部需要的物资和两个军区的食盐都是由江口供给的。江口分局出口物资主要有油、米、豆、烟叶、生猪、纸张、钨砂、生铁、樟脑、竹木等;进口物资主要有食盐、布匹,以及西药、火药、油墨等,以赤金银洋进行交易。1933年7月以后,江口对外贸易机构扩大,下设四个采办处,即赣县的储潭、大湖江、长洛、沙石埠,在兴国还有个出口土产的采办处。此外,还有库房、专用船等。1934年11月因红军北上,江口分局停止营业。
闽西新泉对外贸易分局 又叫新泉对外贸易公司,1933年5月成立。其主要任务是管理输出和输入物资工作。输出货物主要是从江西运来的钨砂,以及烟叶、莲子、樟脑;输入货物主要是食盐、布匹、中西药材、香烟、火柴、电池。敌人封锁很严,白区商人运货到苏区危险性很大,但由于苏区政府对商人采取保护和鼓励政策,因此能争取到不少根据地的急需物资。1933年冬至1934年春,十九路军反蒋,占领龙岩。贸易分局就同十九路军开展以货易货的交易,主要是出口钨砂换回食盐、布匹等。1934年秋,红军北上抗日,新泉对外贸易分局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