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商业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23 属于: 商业百科知识

根据地合作社商业是群众自己集资组织商品交换的一种集体经济组织。大体上有四种类型:(1)消费合作社;(2)购买合作社;(3)贩卖合作社;(4)粮食合作社。其中以消费合作社发展最普遍。

东固消费合作社 1928年2月建立于江西吉安县东固区。东固四周都是白色政权,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合作社千方百计从白区买回所需物资,如食盐、药品等,以保持市场物价的稳定。在革命战争环境中,东固消费合作社工作人员发扬“一双草鞋一副担”的精神,风里来,雨里去,挑货担,穿山林,走村寨,全力支前,为群众服务,是苏区合作的一面旗帜。

上社消费合作社 1931年9月兴国县古林村成立消费合作社,门市部设在武塘。1932年改为榔木乡消费合作社,地点仍在武塘。1932年9月,成立上社区消费合作社,设在县城大井头。经营的工业品多是从赣县江口等地采办来的,生意越做越好,规模越来越大。上社区消费合作社有民主办社的好制度、好传统,工作人员艰苦创业,为革命做生意,无私无畏,成为当时根据地的又一面红旗。

才溪乡消费合作社 1929年11月在上杭县才溪区才溪乡创办。货物从上杭县等地买进,以盐为最多,占70%;次为布匹,占20%;其他日用工业品占10%。输出主要是粮食、烟叶、土纸等。才溪乡除了消费合作社外,还办了粮食合作社、贩米合作社、药材合作社。1930年6月初,毛泽东同志到才溪乡调查,发现才溪乡集股创办了消费合作社时,给予了热情鼓励。1934年1月《红色中华》总结了才溪乡消费合作社的经验。

延安南区合作社 是抗日战争时期发展起来的陕甘宁边区合作社的一面红旗。1936年12月,延安县政府在群众中筹集股金创办的。起初只是消费合作社。1939年到1942年,业务大发展,合作社除经营消费事业外,还举办了生产、运输、信用等事业。合作社不拘成规,试行民办政策,即由合作社投资,并吸收私人资本入股合伙经营。到1942年底,合作社共有十九个经营单位。1942年12月陕甘宁边区高干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总结了南区合作社的办社经验,称赞它“是沟通政府和人民经济的桥梁”,“成了真正被群众所拥护的合作社的模范”,并指出:南区合作社的道路,就是边区合作事业的道路。此后,南区合作社得到进一步发展,实际上成为延安县的中心社。1946年拥有社员家庭四千三百多户,比创办时增加近二十七倍,股金总数五亿三千余万元。南区合作社由一个很小的消费合作社,发展为集消费、生产、运输、信用以及各种服务事业于一身的综合性合作社,创造了适合边区环境的一套经营合作事业的办法,推动了合作运动的发展。它多次受到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