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素替换法
因素替换法,亦称“连环代替法”、“诱导指标法”、“连锁置换法”。它是以比较法确定的差异数值为对象,通过顺序替换影响差异形成的因素,从数量上测定各因素对差异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
“差异”是由几个因素同时变化的影响所致,这就必然同时存在几个变数和几个未知数。必须把各个相关因素按其依存关系列成计算式,顺序地把其中一个因素当作可变的,暂时把其它因素当作不变求出此时的函数的值,直至把各因素都分别替换成变数后为止。然后将这些函数值顺序地进行比较,所得的各个差异,就是各因素对分析对象的影响程度。这就是因素替换法的基本原理。
假设某商店销售某种商品的情况如下:
从上列资料看出,该种商品的销售额比计划增加760元,是销售数量、销售单价两个因素影响的结果。要分析这两个因素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可用因素替换法计算如下:
(1)将影响“差异”的因素,按其依存关系列出关系式:
商品销售数量×商品销售单价=商品销售额
(2)以计划数作为替换的基础,列为第①式:
10,000斤×0.50元=5,000……①
(3)按顺序以本年实际数逐一代替计划数,求出变量的值,顺序列为②、③式:
12,000×0.50元=6,000元……②
12,000斤×0.48元=5,760元,……③
(4)将②、③式的值,顺序与前一式的值比较,其差额即为替换因素变量影响的结果:
②-①:6,000元-5,000元=+1,000元 销售数量增加的影响;
③-②:5,760元-6,000元=-240元 销售单价降低的影响;
(5)将各因素变量影响的结果加总,等于被分析的“差异”数:-240+1,000=+760
通过以上计算,测定了销售数量、销售单价两因素对销售额变化的影响程度,即销售数量增加使销售额增加1,000元,但由于销售单价降低减少销售额240元,两个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使销售额只增加760元。
从上例可看出,这种方法对于测定各相关因素对分析对象的影响程度,分清矛盾的主次,寻求解决问题的主攻方向,是有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