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舟山历史名人大全
舟山历史名人大全:
余天锡
余天锡(1180—1241),字纯父,号畏斋,昌国县(今舟山定海区)甬东村人。祖父余涤,曾任昌国县学教谕,与盐监史浩交友,后史浩为相,聘涤任家塾师,天锡随祖父读书。宋宁宗嘉定初年,浩三子史弥远拜相,又聘天锡为家塾师。天锡勤谨寡言,深得弥远信赖。弥远与皇子竑不睦,谋废立,曾密嘱天锡物色一皇族子弟入宫。嘉定十四年(1221),天锡自临安(今杭州)回庆元(今宁波)乡试,经越州(今绍兴),在西门外全保长家遇太祖十世孙赵与莒、与芮兄弟,报弥远。弥远命送赵与莒至庆元,托天锡母朱氏教习宫廷礼节。是年八月,与莒入宫任秉义郎,翌年封济国公。十六年,天锡中进士,初任宰相府幕僚。十七年,宁宗病笃,弥远矫诏封竑为济阳郡王,出居湖州,立与莒为皇子。翌年宁宗逝世,与莒登帝位,称理宗。弥远遣天锡以为竑治病之名往湖州,谕旨赐竑死。天锡由此贵显为理宗信臣,历任临安、婺州(今金华)、福州知府,户部尚书和吏部尚书,嘉熙三年(1239)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出仕后曾捐俸在家乡创虹桥书院,收贫寒子弟入学;举办义仓,济同族穷困户;与弟天任(曾任兵部尚书)建大余桥、小余桥,便利行人,声誉著乡里。
应*傜
应(?—1275),字之道,自号葺芷,昌国县(今舟山定海区)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初任临江(今四川忠县)军教授,深为同僚郑清之敬重,两人同著《建章集》。淳祐间,郑清之复相,任兵、吏两部侍郎,兼直学士掌内制。淳祐八年(1248),授同知枢密院事,次年,拜参知政事,至告老还乡。理宗赐“翁洲”额,于少年读书处建翁洲书院。
注:“*傜”应为“”。
一山
一山(1247—1317),号一宁,俗姓胡,台州临海人。幼年在本郡鸿福寺随无等融公为僧,后至四明普光寺、天台延庆寺、宁波天童寺等学禅宗,成临济宗杨枝派九世法裔,20余岁即具一定名望。南宋咸淳间(1265—1274),与晦机、云屋两僧奉诏删修《百丈清规》,辑成一代典章《咸淳清规》。元至元十六年(1279)开法鄞县祖印寺,二十六年移居普陀山,任宝陀寺住持。大德三年(1299),任江浙诸路释教总统,敕封“妙慈弘济大师”。时成宗帝决心恢复中日两国因元初“弘安之役”交兵而中断的邦交,重建睦邻关系,以一山道行高洁,于当年三月诏谕一山出使日本通好。一山赍国书率西涧士昙及外甥石梁仁恭等五人从庆元(今宁波)搭乘日本商船东渡。初被日本太宰府副元帅北条贞时视为“敌国”使臣,安置在冷僻的伊臣修禅寺。后闻一山道行高尚,又善书画,迎至镰仓建长寺。大德六年十月,迁居圆觉寺,未久,日太上皇后宇多慕其道风,特下诏请至京都南禅寺广开法席,受到朝野士庶的瞻礼,日皇亦多次驾幸听法。日高僧虎关师炼称当年“师一山孤坐一榻,不须通谒,新到远来,出入无间,人便于参请”。留居日本20年,开创了日本二十四派禅宗之一的“一山派”,恢复了元初中断的中日邦交。延祐四年(1317,日文保元年)秋寝疾,日皇多次亲临探慰。十月二十五日圆寂后,日皇谥“国师”,亲题像赞:“宋地万人杰,本朝一国师。”弟子虎关师炼著有,《一山国师妙慈弘济大师行行状》,嵩山居中辑有《一山国师语录》传世。延祐六年,东光寺僧月山反推负其牌位入元,供庆元育王寺。
张信
张信(1373—1397),字诚甫,昌国县城(今舟山定海区)陶家弄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状元,任翰林院修撰。3年后升侍讲,常直谏朝政得失。时太祖传旨诸王子各抄诗一首御览,张信授韩王书杜牧无题诗“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地晴丝冉冉,江白草纤纤”上呈,太祖览后不悦,由此记恨张信。三十年二月会试,学士刘三吾任主考,所取进士均为江、浙、闽等南方各省士子,中原、西北的考生及其后台谤声四起。太祖命张信等六七位翰林、侍讲复阅试卷。复卷时,有的同僚主张更换几名,以迎合朱元璋旨意;张信阅卷后认为三吾所取无私,坚持秉公维持原取。太祖益怒,下令刘三吾戍边,张信等弃市处死。张信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尤精《尚书》、《毛诗》,有少量诗文传世。遭弃市后,亲友将其尸归葬故里,题曰“状元张信墓”。
王国祚
王国祚(1386年前后在世),昌国县(今舟山定海区)紫微乡狭门村人。明洪武十九年(1386),征南将军汤和经略海上,奏请太祖实行海禁,徙昌国境内46岛居民入内地。国祚见乡民被迫背井离乡,决心上书展复翁州(唐舟山建县时名翁山,又称翁州或滃洲)。亲友恐其招祸,加以劝阻,他解释说:“翁州的兴废关系到海疆安定,海疆弃守,海上的盗贼就要骚扰沿海各地,内地的盗贼也容易流窜海上;若明利害,必能展复。”遂赴金陵(今南京),通过某王子(据传该王子曾来普陀礼佛,海上遇风,得国祚搭救过)面见太祖,力陈翁州不可废,创议办土团与官兵同守,获准不迁舟山岛居民。回乡传太祖旨,已徙者纷纷迂回原籍。巡检因未见部文,说国祚造谣,将其捆送金陵,太祖勉慰送归。复准不徙县城附近两里四村居民,使8000多人得以不徙。民众感佩,尊称国祚为“复翁先生”,送“复翁堂”匾额悬王宅厅堂。遗址今存。
陶垕仲
陶垕仲(1430年前后在世),名铸,明初定海昌国乡(今舟山定海区马岙)人。贡生。明永乐十六年(1418)授监察御史,任内不避权贵,上书劾刑部尚书开暨和太师李长善。后调任福建按察使,到任后兴学劝士,抚恤军民,得永乐皇帝表彰。福建布政司薛大方为人贪暴,垕仲上本弹劾,薛上本反诬,朝廷将陶、薛一同逮捕解京。有人编对子曰:“陶使再来天有眼,薛公不去地无皮”,流传甚广。案情查清后,薛下狱,垕仲复官。未久,辞官去安徽凤阳(明初海禁徙民时迁往)奉养父母。
姚怀祥
姚怀祥(1783—1840),字斯征,号履堂,福建侯官(今闽侯)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起,先后任浙江象山、龙游、嵊县知县,二十年五月,调任定海知县。时,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六月初四日,英舰20余艘闯入舟山洋面,六日,四艘英舰直犯定海港道头。姚怀祥临危不惧,毅然和中军游击罗建功驾小舟登英舰诘问,抗议侵犯我国领海。英将伯麦以文代言,拿出一纸汉文照会,胁迫献城,狡辩说英方欲得城是为了通商。怀祥抗议回城后,与总兵张朝发商议,一边请朝发设防于道头至半路亭一线,一边向上申报救援。七日,英舰开炮攻城,张朝发在炮战中左腿受伤落水。英军连夜攻城,姚怀祥率城中数百军士坚守待援,翌晨,英军攻破东门,城将陷,遂趋北门,过成仁祠,挥泪说:“此古人殉难处,亦我舍生取义之所。”出北门投梵宫池殉国。后人在池旁竖有“姚公殉难处”碑,今存。
张朝发
张朝发(?—1840),字骏亭,福建惠安人,幼随父徙居福鼎县秦屿镇。道光十九年(1839)任定海镇总兵。翌年六月初七,与英军水战中受伤落水,经亲兵救至镇海大营,因伤口流血过多,一月后逝于余姚。时主持镇海防务的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把定海失守责任都推在张朝发一人身上,按丢城失地律,本拟将其处斩。故乡福鼎人民建“浙江定海总兵张朝发墓”,墓前植“已归大海心何负,未斩长鲸死不休”挽碑纪念朝发。
包祖才
包祖才(1840年前后在世),定海厅(今舟山盐仓乡青岭村)人,业农。清道光二十年八月廿一日(1840年9月16日),侵占定海的英军炮兵上尉安突德,带着一名士兵至青岭附近测量地形,遭岭东村民围击,安突德二人狼狈越过青岭,往西奔逃。正在岭西番薯地中锄草的祖才与弟阿四,操起锄头边喊边追,先击倒英军士兵,又紧追安突德不放。安突德奔逃至舒家村前时,跌入水田,被祖才用锄头柄击中,抓获捆绑后,装入箩筐,约乡民抬至岑港渡口,转送镇海大营。这一行动,打击了英侵略军的气焰,迫使英军全权大臣懿律等多次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释俘、停火。包祖才活捉安突德后,清廷曾给予褒奖,用黄绫制作的“奖榜”残迹今存其祖堂。
王锡朋
王锡朋(1786—1841),字樵慵,顺天府宁河(今天津)人。历任甘肃固原游击、湖南临武营参将、宝庆副总兵、福建汀州总兵。清道光十八年(1838)任安徽寿春镇总兵。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在定海西门晓峰岭狙击英军时殉国。
郑国鸿
郑国鸿(1777—1841),字雪堂,回族,湖南凤凰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承袭云骑尉世职。历任永绥屯守备、湖北黄州协都司和广西平乐、湖北竹山、浙江湖州、湖南宝庆副将。道光二十年(1840)任浙江处州镇总兵。二十一年二月,奉命率处州兵1200人增援定海,与定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合力抗击英国侵略军。国鸿扼守竹山门入港要道,督兵炮轰英舰。九月二十六日,英侵略军4000多人,军舰29艘,再犯定海。三总兵率将士奋勇御敌,连日屡挫英军。二十八日,英军从盐仓海口登陆,王锡朋等力战阵亡。十月一日,国鸿率部殊死抵抗占领晓峰岭、进犯竹山门之敌。终因兵微将寡,弹尽援绝,身负重伤,单骑冲入敌阵,挥刀连斩数敌,中炮阵亡。在这场血战六昼夜的战斗中,随征处州将士全部为国捐躯。清光绪十年(1884),在定海和昌路建“三忠祠”。郑国鸿通晓《诗》、《易》,著有《诗经疏义》、《葩经括旨》、《昌学崇源》等。
王金邦
王金邦(1840年前后在世),定海厅(今舟山)岱山岛人。从小跟祖辈制盐。当时,制盐结晶用煮法,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一天偶然见盐箩、扁担上的卤水珠子经太阳暴晒结成盐粒,萌发用盐箩(底糊海涂泥)、锅盖等盛卤水让太阳猛晒,结晶成盐的设想。后又用门板等反复试验,逐步定型为用长约2米、宽1米的杉木板作底,四周钉上4—5厘米见方的木条作“堤”的盐板,并摸索出一套晒制工艺,称为“板晒法”,代替煮法制盐。板晒法工艺主要分摊板、收盐、沥卤三步。以10块盐板为一组,称一幢,开晒时将盐板摊置于四角钉有小木桩的晒场,既平整又通风,板内注卤,经日晒风吹结晶(盐粒),推拢铲入盐箩,沥干卤水,即成盐。一般早晒晚收,遇风雨或浓雾天,盐板收拢时10块一叠,最上面一块反面覆盖(俗称盖板)之,以免其余板内的存卤余盐遭雨(露)水稀释;并用绳索捆扎,防风刮倒损坏。待天晴,复摊板开晒。此法用力少而见效快,受到远近效仿,至19世纪中叶,岱山盐区全部推行,后又推广至江南各盐区。
黄式三
黄式三(1789—1862),字薇香,号儆居,定海厅(今舟山)紫微乡(今属定海区)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岁贡生,十四年赴乡试,因母病逝归,遂不再应试,终身治学。学不拘门户之见,博览经史诸子,斟酌古今。30岁后研读《论语》,40岁起考究历代典章制度,50岁后专治《尚书》,暮年好言礼,认为“礼可以怡情,可以淑性,可以定命”,著《复礼说》、《崇礼说》、《约礼说》等篇。平生以著述为乐,著有《论语后案》、《诗丛说》、《诗序通说》、《春秋释》、《周季编略》、《儆居集经说》、《史说》、《书启蒙》及《黄氏塾课》等共110卷。道光二十年英军侵占定海后,徙居镇海县海宴乡黄家桥,仿唐代韩愈作《五箴》,讽喻当局应警惕外国侵略者的野心。
黄以恭
黄以恭(1828—1882),字质庭,定海厅(今舟山)紫微乡(今属定海区)人。黄式三侄。幼随叔读书,清光绪元年(1875)举人。以研究《尚书》、《毛诗》为主,著有《尚书启蒙疏》28卷、《读诗管见》12卷。晚年与黄以周等主编《定海厅志》30卷。
黄以周
黄以周(1828—1899),字元同,号儆季,又号哉生,定海厅(今舟山)紫微乡(今属定海区)人。黄式三子。幼承父教,以“传经明道”为己任。清同治九年(1870)举人,初任浙江分水县(今桐庐)训导。光绪十四年(1888)赐内阁中书衔,十六年升教授。时,江南学政黄体芳在江阴创建南菁书院,聘以周任讲席15年,江南不少学者多出其门下。边讲学边治学,搜集汉至清代典章制度,撰《礼书通故》100卷,考释中国古代礼制、学制、国封、职官、田赋、乐律、刑法、名物、占卜等,纠正旧注不少谬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还著有《子思子辑解》7卷、《军礼司马法》2卷、《经训比义》3卷及《儆季杂著》等。
朱葆三
朱葆三(1848—1926),名佩珍,以字行,定海城关人。一说黄岩县城东门人,幼年随父朱祥麟(定海镇游击)定居定海东乡北蝉村。清咸丰十一年(1861)赴上海协记五金店当学徒,勤勉好学,白天刻苦工作,晚上自学英语、珠算、商业尺牍等,深得店主器重。同治三年(1864)升任协记总账房,六年升任经理,几年内从商店盈利中分得“红利”。光绪四年(1878)自创慎裕商行,经营进出口贸易,后兼任上海英商平和洋行买办。宣统二年(1910)与日商合资开办上海丝织公司,成为上海五金界“领袖”。陆续投资兴办金融、航运、公用、工矿等行业,成为清末上海著名实业家之一。先后独资或合资兴办华安水火保险公司、华商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法商东方航业公司、大连轮步公司、宁绍轮船公司、上海华商电车公司、华商水泥公司、广州自来水厂、浙江兴业银行、四明银行、宁波和丰纱厂等企业30余家。辛亥革命后,沪军都督府成立,公推为财政总长,提出“毋苛捐,毋滥费,毋挠权”三条件,获同意后履任。时都督府财政困难,想提用原上海道台衙门在各钱庄存款,其时原道台已逃往租界,将存折交比利时领事保管,各钱庄不见道台印鉴和存折,皆不肯付款。最后由朱葆三出具收据,担保不累及钱庄才照付。故有“上海道台一颗印,不及朱葆三一封信”之说。先后被推选为上海总商会会长、全国商会会长、宁波旅沪同乡会和定海旅沪同乡会会长等职。五四运动中,以上海总商会名义通电支持段祺瑞政府,受到舆论抨击,引咎辞去上述各会长职务。1912—1921年,曾先后运粮9批,计大米万余石救济定海灾民,还捐资兴办定海申义小学、定海公学,修缮定海南珍桥等。病逝后葬于定海县。后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专辟朱葆三路。
印光
印光(1861—1940),号圣量,自号惭愧僧、饭粥僧,俗姓赵,陕西合阳人。清光绪七年(1881)出家秦岭终南山莲花洞。后至北京圆光寺为僧。十九年,普陀山化闻和尚进京请领藏经,请印光协助,并邀至普陀山法雨寺主理藏经,研究净土法门。1912年起在上海《佛学丛刊》发表论著。至1917年,先后出版《印光大师信稿》、《印光大师文抄》、《净土法门》、《净土十要》、《嘉言录》等文集。1922年,获北洋政府赐“悟彻圆明”额,与定海王亨彦合纂《普陀洛迦新志》12卷。1930年去苏州报国寺闭关,著《答居士问道函》、《彻悟语录》、《莲花世界诗》、《净土圣贤录》、《净土四经》等,参与编纂《中国四大名山志》和创办“弘化社”;后又至上海觉圆寺等讲经。曾发起组织佛教义赈会普陀分会,1926、1936年,两次捐献稿费6900元寄陕西、绥远赈灾。1940年圆寂时,遗物仅现金30余元,名僧弘一颂曰:“大德如师者,三百年来第一人。”一生专研净土,法语传遍教内,得度者万余人。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称:“民国以来,在浙阐扬净土最负盛名者,当推印光。”佛教界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著作有《印光全集》。普陀山法雨寺将其主理藏经时住处辟作纪念堂。
金维映
金维映(1904—1940),女,原名爱卿,又名志成,岱山高亭镇人。1926年10月在定海女子小学任教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任中共定海独立支部领导成员。1927年春,在参与领导工人运动和岱山盐民运动中,表现出色,被宁波工农学界誉为“定海两女将”之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转移至上海,先后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共江苏省委妇委工作。1930年7月,任上海丝织行业党、团、工会联合行动委员会书记。翌年至中央苏区,到1933年,先后任中共于都、胜利县委书记,领导两县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扩大红军和反“围剿”斗争,成绩卓著,被选为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1934年起任中央组织部组织科长,兼中央军委武装动员部副部长,多次带领突击队,在瑞金等县进行扩大红军工作,其中任瑞金突击总队队长时,超额70名完成原1500名的扩军任务,受到党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毛泽东主席的表扬。《红色中华》报多次刊登其事迹和演讲。长征开始后,随一方面军参加长征。途中,编入地方工作团,安排伤病员和从事地方群众工作,并任中央纵队干部休养连秘书。到达陕北后,仍任中央组织部组织科长。1937年调抗日军政大学任女生大队政治协理员。次年,任陕北公学生活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后与蔡畅等去苏联学习、治病。1940年病逝莫斯科。
钱国华
钱国华(1915—1941),原名盛良,又名保全、陈平,定海城关人。1930年起在上海世界书局当排字工,1935年冬参加中国社会科学者联盟,同年11月张贴革命标语时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在狱中参加同难社坚持斗争。1938年5月出狱,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由组织派至无锡梅村,开展敌后抗日斗争。先后任中共虞西(常熟西部农村)县工委书记兼王庄办事处主任、中共澄锡虞地区工委委员、中共虞西县委书记兼虞西行署主任等职。1941年11月在常熟西部农村反日伪军“扫荡”战斗中牺牲。
杨静娟
杨静娟(1924—1941),女,名芳琴,又名阿花,定海城关人。14岁起参加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6月定海沦陷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妇女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担任妇女识字夜校校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定海城区支部宣传委员。1940年春,受中共定海县工委派遣去敌后参加抗日政工队,在白泉、紫微等乡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开展敌后抗日斗争。每到一地,深入群众,积极工作。翌年春某晚,和另外两位同志在马岙乡十六房时,突遭日军包围。发现敌情后,静娟打开后门催促两位同志从后山转移,自己转身向冲上来的日军扑去。被捕后,驻定海日军副司令中津审问,诱降不成,又使用老虎凳、电刑、火烫、拔手指甲等酷刑逼供,静娟坚守党的秘密,始终未吐一字。日军于3月8日将静娟与12名抗日战士和革命群众秘密押至洋岙虎山集体杀害。解放后,舟山青年为纪念这位抗日女英雄,捐款建杨静娟烈士石雕像于舟山烈士陵园。
周山
周山(1917—1946),原名中奎,乳名安澍,定海芦花乡(今属普陀区勾山镇)人。1934年至上海元泰煤号当职员,翌年参加一二·九运动集会游行。1936年2月加入上海职业界救国会,未久,任中区(南京路一带)干事会干事。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参加煤业救护队救护伤员,淞沪沦陷后,撤至皖南参加新四军。1938年春,在军部教导队训练班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任军政治部组织部统计科干事。翌年秋,奉命送密码至江北挺进纵队,留纵队任军法处负责人。1940年5月,随挺进纵队政治部副主任陈同生,代表新四军去泰州和国民党鲁苏皖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杨、副总指挥李长江谈判;遭监押,仍坦陈抗日主张,劝告停止摩擦,合作抗日。1941年转地方工作,至1946年春,先后任中共苏中三地委社会部长兼公安处长,三地委、二地委组织部长,苏中区党委委员、社会部长,苏中行政公署公安局长等职。其间,率工作队在高邮县柳堡乡进行“三三制”政权试点,其经验推行苏中地区。1946年秋,新四军北撤,奉命留苏中坚持斗争。10月初,二地委所属高邮、宝庆等县相继失守,11月24日,去国民党军队重点“清剿”的高邮界首区周家垛部署反“清剿”斗争,遭国民党二十五师两个连和“还乡团”三路袭击,在突围中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邮县人民政府改界首区为周山区。
林茂成
林茂成(1924—1949),山东沂水县桃花坪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8年10月参加八路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洛阳营”营长。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身经大小战斗80余次,18次带领突击队冲锋陷阵,个人毙伤敌百余名,俘敌200余名,缴获各种枪120余枝、迫击炮2门。任排长后,指挥战士集体缴获的武器,可以装备1个团。1944年出席山东军区“群英大会”,被评为军区乙等战斗英雄。1947年获华东战斗英雄称号。同年8月,代表中国革命青年出席世界民主青年代表大会。1949年春随军入浙,宁波等地解放后投入解放舟山战役。8月19日在大榭岛前线遭国民党军队飞机轰炸而牺牲。生前获一级“人民英雄”勋章2枚,“特等功”、“一等功”勋章各1枚。60年代在舟山革命烈士陵园中建林茂成烈士墓。
刘鸿生
刘鸿生(1888—1956),定海城关人。上海圣约翰大学肄业。清宣统元年(1909)起任开平矿务局经纪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包揽开滦煤运销业务,几年内获利银129,3万两。1920年起继朱葆三任定海旅沪同乡会会长,创办华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开凿夏家桥等新矿井。在经营中注重信用,讲究效益,到苏南、浙西一带推广用煤烧砖瓦、烧石灰时,随带泥水工,帮助窑户改造砖(灰)窑结构,并言明:如失败,损失不计,成功则获利全归窑户。窑户纷纷改用煤代替柴草烧窑,煤炭销量大增。还独资或与朱葆三等合资经营上海水泥公司、鸿生火柴公司、章华毛麻纺织公司、中华码头公司等企业,任经理或董事长,其中以发展火柴制造业为最著。1925年,美国与瑞典合营的国际火柴公司吞并“日本”、“吉林”两家火柴公司后,又想吃掉鸿生火柴公司。为不使新生的中国火柴制造业被扼杀,不惜用月薪千余银元的高薪聘用外籍专家解决火柴生产中的关键技术。1930年,又联合荧昌、中华两公司组成大中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随后,九江“裕生”、汉口“燮昌”、扬州“耀扬”、芜湖“大昌”、杭州“光华”等火柴厂相继并入公司,在与外商竞争中获得发展,至1935年左右,年产火柴15万箱,占全国火柴年产量(不包括东北)的21%,被称为“火柴大王”。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为煤业系统救护队提供汽车等物资。上海沦陷后,转至重庆、兰州等地创办一批火柴、毛纺等企业。抗战胜利后,回上海经营工商业。关心桑梓教育事业,1919年,捐资23万银元建定海公学(今舟山中学),后又捐资建鸿贞女子中学(后并入定海中学)、定海时疫医院等。曾任国民政府专卖事业管理局局长、善后救济总署执政长兼上海分署署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工商联第一届常委,上海市工商联第一届副主任委员,民建第一届中央委员、上海市副主任委员。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毛起
毛起(1899—1961),原名宗翰,字无止,又字禹州,岱山岛斗镇人。1919—1923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哲学,1924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次年转法国巴黎大学深造。1928年返乡治母丧。30年代历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杭州西湖博物馆历史文化部主任、浙江大学和暨南大学教授,发表过《春秋总论初稿》、《诸子论》等著述;1937年赴法国参加第九届国际哲学会议,宣读论文《历史科学的直观》,是会上惟一发表论文的中国人。1941年12月,不愿为日伪所用,回乡家居潜心研究《论语》。抗战胜利后,复任浙江大学教授。194B年8月,应第十届国际哲学会议邀请,寄去《孔子学说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文。次年任复旦大学教授,1952年转入南京大学外文系任教。著有《论语章句》。
王启宇
王启宇(1883—1965),字志正,定海白泉乡(今属白泉镇)人。父晋侯,少年随兄在定海城内开中药店,耽研医术,偶有一外侨求诊,一药而愈,外侨感佩,荐入上海荷商和兴洋行供职。启宇伴父至沪,肄业圣约翰大学,旋随父入和兴洋行任司计,簿册井然,深受器重。偶得英文本《丝光染色》一书,精心研读,钻研棉纺丝光染色技术,立志振兴棉纺印染工业。获得成功后,于1913年集资在上海塘山路创设达丰染织厂,任经理。时仅草屋数楹,染缸数对,所产丝光线,极受厂商欢迎。适欧战爆发,进口货骤减,“达丰”产品供不应求,数年间获利5万银元。1918年又集资在曹家渡建厂,向英国订购成套印染设备,首创中国机械印染业,投产后日产布2000余匹,皆贴有“日晒雨淋,永不退色”的“卐”字标签。尤以黄卡其销路最广,致客商每提及卡其,必曰“达丰卡其”。利元哔叽、双童泰西缎等均替代进口产品。管理工厂一秉至公,为投资合作者及职工所敬服。在技术上用重金聘请外国专家任工程师,于合同任期培养国内的技术骨干人才,生产蒸蒸日上。1920年和1925年,又创设25000纱锭的振泰纱厂和12500纱锭的宝兴纱厂,与达丰结成纺织印染联合企业。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宝兴厂毁于战火,达丰振泰相继停产。经百计安排,或转移租界,或分散外迁。1942年成立泰山纺织公司,在常熟分设纱厂,以避日方统制。日军侵入租界后,以日商丰田纱厂名义邀启宇“谈判”,利诱威胁,迫令移至租界的达丰、振泰两厂与日方“合作”。启宇坚持大节,托词须由董事会决定,并离沪隐避,挫败日方阴谋,时人传为美谈。抗战胜利后,各厂恢复。1948年,向瑞士订购3万枚纱锭,因政府限制进口,便改运香港,于1950年成立香港纱厂,任董事长。20年代起,历任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董事、中华工商联合会理事、苏浙皖赣鲁豫六区棉纺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香港纱厂业同业公会理事长等职。曾捐款助定海公学、东海中学(今定海一中)等。幼子福元秉承父志,多次捐款,在定海一中兴建启宇图书楼、启字体育馆等,并设启宇奖学(教)金。
周祥生
周祥生(1895—1974),原名锡杖,小名阿祥,又名锡祥,定海城关人。13岁至上海一外商经营的饭店当侍应生,学会一口流利英语,工作中常代客雇车,与车行主及司机交往甚密。1919年起向英商中央汽车公司购置旧篷车一辆,改营个体出租汽车业务。4年后与人合资开办祥生汽车行,置汽车5辆,址武昌路百老汇路口(今东大名路)。1929年,其余股东退出,车行由祥生独资经营,时有大小汽车20辆。1930年,当选上海市出租汽车同业公会会长。是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美孚、亚细亚等石油公司的汽车、汽油,为应付世界经济危机,一再跌价竞销。祥生汽车行抓住机遇,以付定金20%的方式一次向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购进雪佛兰牌轿车60辆。1931年,其友季宾臣(新顺记五金店副经理)预测国内银元对美元的比价,美元汇价将看涨,愿提供3万两白银帮祥生扩大车行业务。祥生得银后,即以100两白银兑45.5美元的比价向花旗银行兑换美元,用以订购雪佛兰轿车400辆。两个月后,100两白银兑换美元的比价降至24美元,加上购进的部分轿车转手出售,双双获利。1932年元旦,祥生汽车行更名祥生出租汽车有限公司,额定股金10万元,祥生入股6.5万元,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总公司设北京路西藏路口(今上海市出租汽车公司址)。九一八、一·二八等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抵制日货高潮,祥生又将公司电话号码改为“40000”,提出“4万万同胞,请打四万号电话,中国人坐中国车”的口号。在与外商车行进行激烈竞争中不断改善经营管理,企业迅速发展,到抗日战争开始前夕,股金达50万元,拥有汽车230辆,设分行22处,职工800余人,成为上海最大的出租汽车行。抗日战争爆发后,去广州。广州沦陷后,侨居越南海防,置少量卡车在华南、西南一带经营货运,兼经销卡车。战后,返上海重开祥生交通公司,置卡车、轿车等90余辆。上海解放后停业,转营华商旧货商店,旋并入华艺旧货商店。1959年退职。
胡成恺
胡成恺(1911—1976),普陀台门乡田岙村(今属台门镇)人。1951年任村农会干部时,与堂兄成友栽种番薯,亩产鲜薯3,5吨,获农业部奖励。1956年被评为县劳动模范,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堂兄成友逝世后,继其领导田岙农业社栽培番薯,1957年获丰收,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中国甘薯研究所和省农科院专家先后至田岙考察,总结番薯丰产经验,归纳为:熟孵育壮苗、浅平插、套种争季节、岭沟对换、加生土、薯麦(豆)两熟、套种绿肥、巧施裂缝肥。1959年受聘为省农科院特约研究员,至舟山农科所参与番薯品种、高产栽培试验研究。栽“番薯王”13株,平均株产25,95千克,最高42千克。1960年受聘浙江农业大学教师,指导学生实习。1962年回乡,任县、区、乡三级农科网组织成员。
徐金福
徐金福(1919—1980),嵊泗枸杞乡人。渔民。195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生产大队和公社领导干部。1958年,创人工移殖贻贝技术,为人工养殖贻贝提供信息,被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10月出席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获国务院“劳动积极分子”奖状。此后致力于贻贝人工养殖,参与贻贝人工育苗、放养等实验活动,对发展贻贝养殖作出了贡献。
陆来富
陆来富(1920—1980),岱山岱西乡(今岱西镇)人。盐民。解放后历任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干部和中共岱山县委委员、舟山地区革命委员会委员等职。始终坚持参加生产劳动和盐业技术革新。60年代初,舟山盐区推广滩晒初期,部分盐民偏重产量,盐质下降,1963年,原盐合格率仅18.98%。来富为解决盐的质量问题,一心扑在盐滩上,经过精心整滩、制卤和改良结晶过程,滩地1—9月份产盐合格率达到92.25%,10—12月产盐全部合格,其中一级盐占83.88%:每公顷滩地的单产也比全县平均高85.39%。次年,岱山县全面推广其经验。1966年夏,顶着烈日,整天守在滩里观察卤水结晶成盐过程,摸索高温季节很难晒出优级盐的原因,终于使7—8月份全滩的优级盐品率达到70%。1967年春,岱山县和舟山地区组织千余人参观学习。推广后,当年舟山全区的一级盐品上升到26.78%,二级盐品达65.55%,三级盐品占7.62%,基本上不再有等外品。此外,还在采用沥青池结晶、晒制工业盐、试制滩晒精盐等实验活动中做出过成绩,多次被评为全省盐业标兵,出席过省科学技术大会。身患绝症(胃癌)后,仍坚持到技改工地指导。
黄齐望
黄齐望(1904—1982),又名聘渭,定海紫微乡人。1930年浙江大学农学院毕业。1935年留学日本大学农学部,获硕士学位。加入日本植物病理学会,在《会刊》上发表过《烟草立枯病菌在烟草茎内的移动速度》等论文。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愤然弃学回乡,任定海简师教务主任。1939年6月起任江苏南通农学院、福建农学院、中正大学副教授、教授。1949年夏起任南昌大学、江西农学院、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江西农业大学教授。结合教学从事科学研究,对木霉颉抗作用、水稻菌核病、油菜霜霉病、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蚕豆灰霉病和烟草花病等研究都取得较大成果。主编或撰写《江西农业病虫害志》(病害部分)、《江西经济植物病害志》(上册)、《植物病理学讲义》、《稻作病害诊断及防治》等专著,发表《海南岛稻病及热带植物纪要》、《植医须知》、《植物疾病学发展史》等论文50余篇。多次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当选江西省第二、三、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同盟江西省委常委、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会理事、江西省植保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董浩云
董浩云(1912—1982),又名兆荣,定海城关人。青年时在上海求学,1928年考入金城银行,任职金城集团天津航业公司,后历任天津轮船业同业公会常务理事、天津航业公会副会长、天津通成公司运输部经理和金城银行船务部经理。1940年在上海创办中国航运信托公司。1946年成立中国航运公司,专营远洋航运业务。1950年,随中国航运公司迁居.....,以.....、香港为据点,独资开办金山轮船公司和东方海外航运公司,任董事长。1959年建造7万吨级油轮“东亚巨人号”,为当时世界十大油轮之一。1971年与美国普曼学院等院校合办“海上进修学院”,任校董会主席,设董浩云奖金。1973年成立东方海外货柜航业公司。1979年委托日本友重工会社建造564763吨超级油轮“海上巨人号”,全盘收购英国实纳斯惠实轮船公司(拥有船50艘),收购美商海铁太平洋轮船公司和欧洲大德轮船公司三分之一的股份。为董氏航运集团创始人兼主席,世界七大船王之一。80年代初,该集团有船149艘,总量1200万吨,在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巴西等国设有办事处或代理处。通英、日、法等国文字,与不少国家和地区有交往,先后被聘为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理事会理事、斯坦福研究院院士、华盛顿国际讲师审议会会员、英国师范大学廉政议会会员。迭获日本佐世保、美国长堤和得克萨斯州爱巴苏市荣誉市民称号。1977年获法国政府骑士级荣誉勋章,1982年4月获比利时国家勋章。生平爱好文学、戏剧、电影和音乐,组织过“海星影业公司”,任过香港星岛报业有限公司董事。编著有《董氏航业丛书》四辑。
王亚璋
王亚璋(1902—1990),女,曾名芝宇,定海人。20年代初毕业于宁波女子师范学校,回定海县立女子小学任教,其间参加过要求收回胶济铁路等爱国运动。1924年人上海大学读书,由杨之华动员至杨树浦工人夜校任教,投身工人运动。1925年5月31目,当选为上海市总工会委员,在五卅运动中,积极上街演讲,组织工人保卫工厂,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起,任中共杨树浦支部委员。1926年春,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劳动大会,回沪后,参与组织领导纪念五卅运动一周年活动。1927年1月调汉口,继续从事女工运动。4月,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列入南京国民党中央“四一九”通缉令中首批通缉的共产党员及“跨党分子”197人的名单中。经周恩来安排,随丈夫李炳祥(曾任鲍罗廷英语翻译)转移至侨居菲律宾的公婆处。到马尼拉后,改名芝宇,在华侨第一女子小学任语文教员,提议校长充实图书馆藏书并建议教员读报、向学生作时事报告。30年代起,针对日军入侵东北、上海、华北的行径,由女子小学出面,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当地《华侨日报》多次报道其活动,并刊登其演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菲华侨纷纷参加抗日行列。在成立中国妇女慰劳前线抗日将士慰劳会菲律宾华侨分会时,当选为分会委员,兼任组织部副主任,募捐(包括为新四军筹款)和组织华侨妇女制作救护物资寄回祖国抗战前线。1941年底日军侵入菲律宾后,多次组织华侨代表到农村慰劳菲华侨抗日游击队;1944年11月到中吕宋岛参加华侨抗日游击队,做俘虏日军教育工作。二次大战结束后,回马尼拉从事华侨中上层妇女工作。1949年初经香港回北京,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11月,曾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团团员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澳妇女代表大会。后历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员、机关学校校长等职。1982年底离休。《华夏妇女名人词典》、《古今中外女名人辞典》均有传。
- 杭州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杭州历史名人大全
- 嘉兴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嘉兴历史名人大全
- 湖州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湖州历史名人大全
- 宁波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宁波历史名人大全
- 绍兴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绍兴历史名人大全
- 舟山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舟山历史名人大全
- 金华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金华历史名人大全
- 衢州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衢州历史名人大全
- 温州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温州历史名人大全
- 台州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台州历史名人大全
- 丽水地区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丽水历史名人大全
- 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1979年
- 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1980年
- 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1981年
- 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1982年
- 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1983年
- 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1984年
- 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