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名人历史故事: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一位集传统文化之大成者,又是洋务运动发起人之一。他的思想观点,对晚清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名人历史】
曾国藩(公元1811年-公元1872年),字涤生,号伯涵,湖南湘乡人,晚清名臣,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后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剿杀太平天国,镇压农民起义,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丈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康乾盛世转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
曾国藩自幼生性灵慧。他从7岁始便在父亲曾麟书执教的私塾读书。20岁时外出求学,先后在衡阳唐氏私塾和湘乡涟滨书院求学。
公元1833年,23岁的曾国藩在科举考试中得中秀才。公元1834年,曾国藩又到湖南最高学府长沙岳麓书院学习,接受系统的儒家教育,湖南的学风也对曾国藩的影响很大。就在这年,他考中举人,准备去北京参加进士考试,但第二年的进士考试却落榜了。
落榜后的曾国藩并没有丧失信心,他回乡后一年的时间里足不出户,潜心苦读,为以后走上仕途和研究学术打下了基础。公元1838年初,曾国藩再次进京赶考,终于如愿以偿,中第38名进士。此后,他便留在京城为官12年。
公元1840年至公元1847年间,曾国藩一直在翰林院担任闲散文职。他充分利用这个条件,饱览大量书籍,广泛结交各种朋友,精心研究历代封建王朝的典章制度和治国方略,尤其致力于理学,为他后来的升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虽在京城为官,但他对故土十分留恋,也非常想念自己的几个弟弟。特别是曾国荃,他聪颖好学,深受曾国藩的喜欢。公元1840年,曾国荃随父亲进京探亲,被曾国藩留京读书。起初,曾国荃还算用心,但数月后便归心似箭,经曾国藩一番劝说才定下心来。但是后来如此反复几次,曾国藩只好送国荃回去。曾国藩亲自将他们一直送到卢沟桥头,这才难舍难分地分手。曾国藩也十分挂念他的姊妹们。长大成人的3个姐妹出嫁后,在婆家的生活无一美满,曾国藩时常因她们那些琐碎的事情而牵挂她们。他的那本广为流传于后世的著名的《曾国藩家书》,就是他与远方亲人的一些书信集,很能打动人。可见曾国藩虽身居高官,仍不失人之常情。这是曾国藩的可贵之处。
公元1847年,曾国藩升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后连任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从公元1838年中进士算起,10年中,曾国藩官运亨通,从七品升到了二品。曾国藩如此飞黄腾达的原因很多,除了受当时权臣穆彰阿赏识外,也与他本人学有专长有很大关系。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朝廷大为惊恐。此时,曾国藩的母亲正好在湖南原籍病逝。这年10月,曾国藩接到咸丰帝的上谕,要求其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协助地方政府组织地方武装。曾国藩随即启程赶赴长沙,着手筹办团练武装。这是曾国藩发迹的第一步。
曾国藩明白,传统武装力量要对付太平军,根本无济于事,必须建立和训练出,一支组织严密并有顽强战斗意志和实战能力的新的武装力量,才能挽救清朝危局。于是他效仿明朝名将戚继光的"戚家军"组建了一支全新的"湘军"。这支军队直接听命于曾国藩一人。在将士的选择上,将官多为当地乡绅或读书人,而且主要将领大多是同乡、同学、师生、亲友关系;士兵以年轻力壮、朴实的农民为主。曾国藩对士兵进行严格训练,同时还进行封建伦理和纪律教育,练队伍和练技艺。这样曾国藩便利用封建宗法关系作为维系湘军的纽带,组成了一支私人武装,成为太平军的死敌。
公元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军1.7万余人,在湘潭会集,誓师出战。湘军初战不利,在岳阳、湘潭、九江等地连连失利,曾国藩为此羞愧不堪,两次都想跳水自杀,结果被左右相救。"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形势急转直下。曾国藩趁机反攻,于公元1856年十二月攻陷武昌。公元1859年,曾国藩开始把攻取安庆作为湘军的战略重点。他对进攻安庆采取了围城打援的策略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经过长期围困,湘军于公元1861年9月打败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陈玉成战死,安庆陷落。
公元1862年,慈禧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加协办大学士衔,奉命剿灭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对朝廷的重用感恩戴德,他加紧了对苏南、浙江的进攻,以铲除天京(太平天国的首都,今南京)的羽翼,而曾国荃部则在他的支持下包围了天京。公元1864年7月19日,曾国荃攻陷天京,对天京大肆烧杀抢掠,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起义最终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之后,曾国藩成了清廷的功臣,尤其是曾国荃进兵雨花台后,湘军人数达10余万。这对清政府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与威胁。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对曾国藩的态度逐渐由好转坏。曾国藩意识到要保全性命,只有向清政府退让妥协。于是曾国藩上书请求裁撤湘军,还送曾国荃回家养病。几天后,清政府批准了曾国荃解甲归田,清政府见曾国藩的举措毫无反叛朝廷之心,于是对曾国藩也就放心了。曾国藩于公元1864年10月正式在南京就任两江总督。
公元1865年5月,曾国藩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他根据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决定采取重点设防、坚壁清野的对策。但是,捻军兵分东西两支,往来穿插、纵横驰骋,清军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次年冬,朝廷见曾国藩的围剿毫无功效,于是改派李鸿章接替,让他回去继续做两江总督。
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惨败,曾国藩为此忧心忡忡。他意识到中国要自强自立,必须造坚船利炮,非办洋务不可。曾国藩给皇帝上书说:"借用洋人的力量协助剿灭太平天国,只是权宜之计,将来学习洋人的技术建造我们自己的舰船枪炮,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办法。"曾国藩已经喊出了兴办洋务的第一声。
公元1861年,为了制造"洋枪洋炮",曾国藩设立了安庆军械所,这是洋务运动中最早的一个军工厂,还于公元1864年诞生了中国第一艘木质轮船"黄鹄"号。公元1865年至公元1866年,曾国藩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除了这些之外,曾国藩还非常重视培养人才,亲手创办了翻译机构和兵工学校,培养了机械制造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曾国藩的洋务活动虽然远不及李鸿章,但他是洋务运动的带头人与创始者,因此被人称作中国"洋务之父"、"近代化之父",在近代中国洋务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公元1870年6月,天津发生教案,百姓打死欺压民众的法国传教士20余人,曾国藩奉命前往查办,曾国藩屈从于法国势力,残酷镇压反抗的百姓,他的这种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严厉谴责。曾国藩因此而成为清政府的替罪羊,但事后清政府却将责任推卸给曾国藩。这让曾国藩对清政府感到寒心。
公元1870年冬季,曾国藩在社会舆论的普遍谴责声中离开北京,回到南京,第三次就任两江总督。由于疾病缠身以及长期的忧郁,公元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两江总督衙门病逝。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他发韧于科举,致力于理学,后又创办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兴办洋务,在当时,曾被推崇为"中兴第一名臣"、"洋务之父"、"理学大师",在后世却被人们唾弃为"刽子手、卖国贼"。虽然曾国藩在历史上曾经犯下了一些不可饶恕的罪行(镇压农民起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还不失为一个颇有作为的政治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着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