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人物生平以及历史影响力概述
姓名:李鸿章,字少荃
出生:1823年2月5日
逝世:1901年11月7日
祖籍:安徽合肥
出生地:安徽合肥
逝世地:北京
主要身份: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主要功过: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领导了清末的洋务运动
主要著作:《李文忠公全集》
[人物生平]
李鸿章1823年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李文安官至刑部督捕司郎中。李鸿章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1850年,李鸿章充任翰林院编修。1853年,李鸿章奉命回家乡合肥办理团练,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1858年,李鸿章进入曾国藩的幕府。1862年, 李鸿章因曾国藩的推荐授江苏巡抚。1863到1864年,李鸿章率领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1865年,李鸿章分别在上海和南京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 金陵机器制造局。同年,署理两江总督。1866年,任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1867年,授湖广总督。1870年,李鸿章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 臣。在此期间李鸿章开始苦心经营北洋水师。1872年,授大学士。1873年,日本入侵台湾,李鸿章与日本调停,赔日本白银50万两。1887年,上书奏 请开办开平煤矿获准。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北洋水师于此役全军覆没。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割台湾岛与辽东半岛于日本,赔偿日本白银2万万两。1896年,李鸿章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使俄国的势力侵入我东北三省。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 京,李鸿章奉命为全权大臣,负责与列强停战言和。1901年,李鸿章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同年,李鸿章于北京去世,终年78岁。
[影响力评述]
在晚清的历史舞台上,李鸿章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个人都不可比拟的。如果说曾国藩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话,那么李鸿章则是近代化过程的中坚。如果从李鸿 章升任直隶总督的1870年算起,他作为清廷首辅人物的时间长达30年,一直到他去世。在此期间,他几乎影响了清朝的各项内外事务的决策和实施。李鸿章是 清末洋务运动的领袖,他对于中国军事、外交、交通、通信、工业、教育的近代化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内忧外患的19世纪末期,李鸿章是中国最主要的外 交家,他几乎主宰了中国的外交事务。李鸿章在他的外交活动中,为中国的利益据理力争过,但因为他慎于言战的外交思想,也往往把中国外交推向一味妥协退让的 投降主义。李鸿章的外交实践是他的政治生涯中最受人诟病的部分,他因此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李鸿章戴着"卖国贼"的帽 子。这主要是因为几个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在他的主持下签订的。由于李鸿章是距离现代最近的一个清代重要人物,所以他对中国的影响直到现在还能感受到。
李鸿章的政治军事生涯是从做曾国藩的幕僚开始的。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李鸿章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李鸿章在政治上的真正崛起要从他成功剿灭 捻军起义算起。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中成长起来的淮军也成为李鸿章最大的政治资本。在镇压了捻军起义之后,李鸿章成了清廷炙手可热的人物,特别是 在曾国藩去世之后,李鸿章在清朝统治者的眼里就成为国家的柱石。1870年,李鸿章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成为清朝最为倚重的封疆大吏。李鸿章在直 隶总督的位置上干了25年,直到甲午战争失败后才被免职。在直隶总督任上,李鸿章苦心经营北洋水师,兴建了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北洋水师的筹建, 标志着中国海军近代化的开始。北洋水师从军事建制、队伍训练到武器装备都不是中国传统水师的后裔,而是在模仿西方海军基础上全新的事物。虽然北洋水师最终 覆灭了,但它对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影响却不会消失。李鸿章是这场变革最有力的推动者。
李鸿章对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影响不限于北洋水师。应 当说,中国军事制度的近代化,是从李鸿章的淮军开始的。淮军使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它在组织编制、士兵训练、指挥调度都从本质上不同于清朝的八旗兵和绿营 兵,战斗力也是他们望尘莫及的。在战争过程中,李鸿章深深地认识到武器自给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办了中国最大的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局,生产大 批武器弹药装备部队。这结束了中国军队的武器主要依赖进口的状况,也开创了中国军事工业的近代化事业。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 展的贡献也是巨大的。李鸿章亲自创办或支持创办了一批矿山,比如有名的开平矿务局和漠河金矿。矿业是现代工业的粮食,矿业的发达是工业发展的必要基础。著 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对李鸿章的矿业活动评价极高,说开平矿务局是"吾国西法开矿之始",其功"固不可没"。李鸿章还是中国第一家国有棉纺织工厂——上海机器 织布局的创立者。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家船运企业——轮船招商局。在与外国轮船公司的反复较量中,轮船招商局击败了美国的旗昌轮船 公司,改变了外轮独占中国航运的历史。
李鸿章也是中国近代铁路和通讯事业的先驱。他支持唐廷枢建设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唐山至 胥各庄)铁路。此后中国的铁路事业逐步开始,火车这种现代交通方式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由李鸿章主持修建的铁路在200公里以上,占当时铁路总里程的一半 以上。1879年,李鸿章试设天津至大沽的电报线,第二年,天津电报局正式成立。1881年,李鸿章奏请铺设的从天津到上海的电报线投人使用,这是中国正 式开办的第一条陆路电报线。到1892年的时候,有线电报已经"布满各省"。李鸿章对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抱着开放和引进的态度,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李鸿章和曾国藩联名上书,奏请派遣幼童出国留学。在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成为这项事业的主要支持者和推动者。在这项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守旧的清朝大员们 不时发出反对的声音,但李鸿章始终坚持进行。虽然幼童留美计划在顽固势力的阻挠下最终被废止了,但仅仅这二十多年的实践,就已经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 人才。这些人在美国所受的教育涉及军事、政治、机械、铁路、造船、矿业、邮电、农业、医学等多个领域。他们是中国第一代受过系统正规培训的专业技术人才。 最重要的是,他们在国外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现状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进而产生改革的愿望,并把这愿望在国民中传播开来。他们带回了先 进的观念,"此种观念,深入脑筋,无论身经若何变迁,皆不能变也。"在这批人中,有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有京张铁路的设计和修建者詹天佑,有中国邮 电事业的奠基人朱宝奎,有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创始人曹嘉祥,有北洋大学的校长蔡绍基等等。他们后来都成为中国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材。如果没有李鸿章,这项活 动夭折的时间会更早。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最大影响还是在外交领域。作为清廷的首席外交顾问和参与国家外交决策的人,李鸿章的作用举 足轻重。19世纪后期的历次外交事件中都不曾缺少李鸿章的身影。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代表清廷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为此他差点送命。从 这个条约的签订之日起,他就戴上了卖国贼的帽子,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完全摘下来。公正地说,"弱国无外交",李鸿章签订条约绝不是他的个人行为,他只不过是 作为一个耻辱的符号代清廷受过罢了。1896年,又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使沙俄的势力进入了中国的东北地区。1900年,清廷在抵抗八国联军的战争中 失败后,又是李鸿章来收拾残局。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经李鸿章的手签订,他又一次为清廷的决策失误背黑锅。但李鸿章的治国和外交思想也不是没有问题。他一味地 恐惧与列强的战争,从而退让过多,抗争过少。甚至在中法战争胜利的情况下,中国的权益都不能得到保障。李鸿章在对待国家主权的问题上亦不坚定,当左宗棠力 主收复新疆的时候,他说"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如果不是左宗棠据理力争、出兵讨逆,中国大片的国土就会沦入外国之手。
李鸿 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还体现在他与后来许多重要历史人物的关系。在他担任直隶总督期间,年轻的孙中山曾经亲赴天津向李鸿章上书,但他的上书没有得到李鸿章 的理睬。李鸿章的拒绝客观上促生了一个革命家。近代史上的另一个重要人物袁世凯也和李鸿章关系密切。是李鸿章的推荐使得袁世凯最终成为他的继任者,无论袁 世凯后来的作为如何,他对袁世凯的推荐表明,李鸿章是一个识人的人。袁虽无德,但他的才干是不容置疑的。也许是一个巧合,李鸿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日后中 国历史舞台上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互相对立的两个阵营的领袖。
虽然李鸿章死心塌地地为清朝统治者尽忠,但他清醒地认识到清朝 统治的摇摇欲坠。他将自己自比为"糊裱匠",而他领导的洋务事业则是"纸糊老虎"、"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一经揭破就一文不 值。他认为清朝已经是"漏舟"、"破屋",从而发出了"自强之策,当及早变法"的呼吁。李鸿章认为,中国的自强道路应当是"先富而后强",故应首先大力发 展工商业,积累财富,国力才能强盛。李鸿章的思想,在当时的官僚士大夫阶层中是最先进的,也一直遭到顽固派的批评甚至咒骂。以李鸿章一人之力,是无法改变 整个官僚阶层的思想状况的,这也正是他的洋务运动举步维艰的原因所在。李鸿章个人的进退失据是当时整个中国内外交困的状况的反映,中国社会不经历一场脱胎 换骨的改革是难以走出困境的。
后世对李鸿章评价最高的人是梁启超。他认为李鸿章同时兼具忠臣、儒士、兵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五种身份, 是一个和诸葛亮一样伟大的人确这样的评价不免过誉,但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李鸿章在清末政治中的多面手形象。李鸿章死后梁启超题曰。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 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本人如果听到这三句话,他会作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