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踏将士血,步青云路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7 属于:李鸿章
  •   李鸿章出身耕读世家,十多载寒窗苦读终跻身科举,荣入翰林院,且官至国史馆协修。但是,时代却使他步入人生的另一个轨道,他弃笔投戎,由书生而历练成 带兵之人,比行伍出身的人多了一份用兵之计,气势也更加凶猛,手段更加毒辣,阴险迭出,频为满清建奇功,终成一代厚黑宰相。

      李鸿章返乡编练淮军,羽毛未丰,就挥师直取太平军,镇压农民运动,一度受挫,却对外勾结侵略军借师助剿,引狼入室;同时,他两入曾幕,深悟曾国藩曾剃头的玄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嗜血成性,凶猛有加,由太平军而捻军,铁蹄踏处,鲜血染红升官路。

      李鸿章秉承曾剃头"无军则无权"的教诲,在由翰林入绿林,猛烈镇压太平天国的同时,又挟兵自重,一帆风顺地由巡抚而总督,直至天子脚下,好不风光!他一手沾满农民的鲜血,一手接着满清的封爵。

      最终现出其厚黑的嘴脸:一名铁血宰相的杀气,原来一切都是为图功名,享富贵,身受高官厚禄,那么,厚着脸皮,黑着良心向上爬,并且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杀众人之头而获一己之利也就不在话下了。真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李鸿章由翰林而入绿林,回到地方,以军旅起家,以退为进,公然与农民运动为敌,挥师镇压太平军、捻军,与其老师曾剃头曾国藩相比,在杀人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降将亦杀,并且杀人如麻,嗜血成性,将士的白骨铺就了他自己的青云之路。

      1.编练淮军,有军才有权

      继曾国藩之后,李鸿章也以地方围练为基础编练了一支"自己"的军队,并为日后政治上的飞黄腾达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1861年8月咸丰帝奕讠斤病逝,其子年方6岁的载淳即位,以载垣、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9月湘军攻陷安庆,曾国藩被赏加太子少保。11月载淳 生母慈禧太后勾结恭亲王奕讠斤发动宫廷政变,杀害和罢黜赞襄政务王大臣,夺取清朝最高统治权。慈禧为载淳举行登极大典,改明年为同治元年,任命恭亲王奕讠 斤为议政王,主持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又称总署、译署),随即宣布垂帘听政。慈禧、奕讠斤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维护清朝统治,进一步依靠汉族地主势 力,任命曾国藩统辖江浙皖赣四省军务,并节制自巡抚、提镇以下各员。

      就在上游军情出现转机、曾国藩权势日益火亘赫的时候,下游战局急 剧逆转。太平军在"合取湖北"、保卫安庆的战斗失败以后,采取西线防御、东线进攻的方略,击溃东线清军,连克浙东、浙西大部分地区,直捣杭州,威副上海, 力图把苏浙变成支撑太平天国的战略基地。上海地处东南前哨,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和中外反革命蚁聚的巢穴。上海官绅面对太平军的凌厉攻势,惶惶不可终日, 一面倡议向英法等国"借师助剿",建立中外会防局,加强华尔常胜军;一面派代表到安庆向曾国藩乞师求援。他们效法春秋时被吴国攻破的楚国贵族申包胥到秦庭 痛哭求救故事,于11月18日派法部主事钱鼎铭等乘外轮到达安庆,晋见曾国藩呈递沪绅公启私函,并"缕述上海将怯卒惰、旦夕不可恃状",声泪俱下,叩头乞 师。曾国藩既顾虑上海"地僻远,即有急,声援不相达",又深感手下"无兵可分",因而未敢冒然应允。钱鼎铭探知李鸿章是曾国藩亲信幕僚,便登门拜访,并诱 之以利曰:"沪滨商货骈集,税厘充羡,饷源之富,虽数千里腴壤财赋所入不足当之,若弃之资贼可惋也。"李鸿章为之所动,帮助钱鼎铭等劝说曾国藩。11月 21日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少荃商救援江苏之法,因钱苕甫鼎铭来此请兵,情词深痛,不得不思有以应之也。"当然,曾、李之所以决定出兵"救援江苏",并 非由于钱氏"情词深痛",而是基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实际利益的考虑。当时湘军正在西线顺江东下,威逼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分兵援沪,"由下捣上",就可以 造成东西两线互相配合分进合击之势,迫使太平军陷于两面作战的困境。"上海为苏杭及外国财货所聚,每月可得厘捐六十万金,实为天下豪搜"。分兵援沪,既能 控制饷源重地上海,保证每月可得白银10万两济军;又能谋取避处海隅、无所作为的薛焕的江苏巡抚桂冠。因此,曾国藩对领兵援沪的人选问题,作了周密安排, 起初决定派其弟国荃前往,继而改为以国荃为主帅,辅之以李鸿章、黄翼升。不料,12月31日曾国藩接到其弟拒绝援沪的信,不得不派李鸿章先行。据说李鸿章 "欣然以肃清自任。曾笑曰:‘少荃去,我高枕无忧矣。惟此间少一臂助,奈何?’李坚请赴申。"这种变化,为李鸿章创立淮军从而掌握兵权、控制饷源重地上 海、登上江苏巡抚宝座开辟了道路。梦寐追逐"驷高车"的李鸿章自然喜出望外,以为飞黄腾达指日可待。不过,李鸿章一面踌躇满志,一面忧心忡忡。他既深知 "此行险阻艰危当备尝之","成否利钝"实难预料;又害怕遭到同僚、尤其是曾国荃的忌恨。他特地致函曾国荃,故作姿态:

      东吴请兵之使 数至,师门始以麾下得胜之师允之。嗣因内举避亲,复以不才应诏。鸿章庸陋,岂知军国大计,近年伏幕中,徒党星散,立时募练其何能军幸叠次寄谕,催令吾丈同 赴下游。当代贤豪投契之深,无如麾下,师资得借,懦夫气增。乃窃闻侍坐之言,似我公无意东行。鸿章欲固请之,未知有当于高深否耶?

      李 鸿章招募淮勇,乃系秉承曾国藩意旨。曾国藩意在"创立淮勇新军","以济湘军之穷"。当时主要是打算解决战线延长和湘军兵力不足的矛盾。早在1860年8 月曾国藩在《复奏统筹全局折》中,就提出了编练淮勇问题。因为咸丰命都兴阿督办扬州军务,命令湖北派拨精兵即刻驰往。曾国藩认为"事多窒碍",难以如愿, 不如"用楚军之营制,练淮徐之勇丁",切实可行。这可以说是筹议淮军的先声。1861年12月曾国藩基于同样的考虑,让李鸿章招募淮勇,组建援沪之师。

       李鸿章受命之后,考虑到"徒党星散"、"立时募练"困难重重,而庐州一带旧有团练较为强悍,自己对当地人情也较为熟悉,所以决定罗致并改编庐州一带旧有 团练,组建淮军。他并没有返归故里,而是坐镇安庆,通过派人或通信等办法,征召庐州一带旧有团练。12月12日他写信给自己的学生、当地的团首潘鼎新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