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李鸿章:李鸿章的功过是非争议
要认识和评价李鸿章,必须弄清以下两个前提:
一是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而这样一个过程,又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 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正是在这样一个大变局当中,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提出形形色色的说法和 方案,试图寻找出一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这时候,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高层 产生出来。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即倒。所以,这样的一个改革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 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只是停留在器物革新的层面上,无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
由于洋务派的 领袖人物们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相当大的一部分权力,所以洋务派在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早期改革舞台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众多改革派别里的主流派; 而在洋务派内部,又分成众多的集团,如中央的文祥集团,地方的曾国藩、左宗棠两个湘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
其中,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是这些集团里实力最强、兴办洋务成效最大的一个。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伴随着近代洋务运动潮流而产生的标志性人物。由于他所具有的权力和地位,使得和同时代的慈禧、赫德三个人交织构成了左右晚清政局满汉中外各项决策的关键性历史人物。
二是李鸿章究竟干了一些什么事。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活动了整整40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所 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他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从1870年起,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一直担任直隶总 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是清朝政府高层参与决策、执行决策的重要人物。在军事上,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开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他创 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为中国工业打下最早的基础。在经济领域,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 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三个,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可以说他在洋务 活动中,创办企业最多,成效最大。在李鸿章的自强措施里,被人提到最多的是两个留存至今的近代企业——江南制造局和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局采取中国人担任 领导,聘请外国技师;而轮船招商局作为民用的服务企业,则是纯粹的华人企业,它的章程里特别规定不接受外国资本。相比之下,江南制造局由于模仿生产西方的 船只兵器,受国外的影响更大,而轮船招商局由于采用了股份制,在组织结构上更先进。它所采用的洋为中用的模式,甚至一些具体的组织生产的方式,一直为后来 的民族工业所袭用。从细节和局部上看,李鸿章采取的措施是先进的,代表了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但就他们所想达到的中国"自强"的目的来说,在当时是根本不 可能实现的。因为,李鸿章的思想核心仍然是为清王朝服务,仍然希望保留封建统治和现有的政治结构,这就意味着他所倡导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的现 代化,是没有实现可能的。梁启超说李鸿章"只懂洋务,不懂国务",可谓一语中的,这就是他思想中最最落后的一面,也是他个人悲剧性人生的来源。在外交领 域,从19世纪70年代起,他就代表清政府经办了许许多多的对外交涉:天津教案、中日建交,等等。《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 约》……绝大部分对外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可以不见清朝皇帝。其实,从某种意义上 可以说,李鸿章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不了解李鸿章,就不能深入了解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也不能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
先来看看一些著名人物是如何评论李鸿章的。
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是李鸿章的政敌。他们在1895年成立强学会,坚决拒绝李鸿章参加,不屑与之为伍!1901年,李鸿章在《辛丑和约》上签字后不 久,便在愤恨交加中身亡了。梁启超立即写了一本书,叫《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评论了这个期间的大事和李鸿章的一生。其中有段耐人寻味的话:"若夫吾人积 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思,当夫乙未(1895)二三月、庚子(1900)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 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以此为罪,毋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其舌而已。"因此,把"汉奸"、"卖国贼"的帽子往他头上戴并不合适。
梁启超不愧为史学大师,这些话至今仍值得人们深思。以《辛丑和约》来说,实际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一纸投降议定书。这怪谁呢?李鸿章是奉命收拾残局, 所有条款都经朝廷同意,他没有背着最高统治当局出卖过任何国家权益。如果要追究责任的话,应该清算的是慈禧及其操纵和支持义和团的愚蠢官员们的误国大罪。 列强的侵略和欺凌是应该反抗的,但国际法传入六十年后,不管有什么理由,用义和团那样的方式去对待外国人和外来事物是完全错误的。对下层民众说来,这是愚 昧的爱国情绪恶性大发作。只要清政府善于引导和制止,本来可以避免发展成为一场弥天大祸。可是,慈禧及那些王公大臣们却要煽动与依赖这些无知之民同列强 "一决雌雄"、"张国之威"(《宣战诏书》,光绪二十六五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当时是两广总督,祸乱的兴起与蔓延都在华北,他对朝廷的荒唐举措是坚决反对 的,有什么理由要苛责李氏呢?
我们不妨再来听听张之洞的意见。张、李政见常相龃龉。谭嗣同曾一再引用他对李鸿章的评语:当时朝廷内外 对西方军事、内政和外交"稍知之者,唯一合肥(李鸿章)。国家不用之而谁用乎?"他们既是同时代人,又是颇有见识之士,而又非李氏的门生故旧,这些亲身观 察所得颇值得后人重视。
左宗棠因湘淮派系之争,以及对国防政策之歧见,与李鸿章素来不睦,甚至势同水火。在中法战争以签订有利于法国的条约结局之后,左宗棠对当时主和的李鸿章作出以下批评:"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李鸿章对自己的所做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 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 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清史稿·李 鸿章传》评价说:"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 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唯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 抑岂无因哉?"
李鸿章与八国联军代表签署《辛丑条约》
李鸿章去世前曾留下这样的遗诗:"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 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李鸿章去世后,当时有人用"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来形容他。他虽然已去世一百余年,但仍是百年沉浮,盖棺不 能论定。而对他的评价争议最大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内战争中镇压农民起义,用鲜血染红自己的顶戴花翎。这当然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像李鸿章这样的封建 统治者都抹煞不掉的污点。值得探讨的是,在内战烽火中发迹起来的这部分地主阶级经世派官僚,在面对强敌环伺、外侮日亟的形势下,从军事近代化做起,开始了 "自强应变"的洋务运动,这是时代潮流的使然。借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革命的镇压者变成了它的遗嘱执行人。二是如何看待李鸿章在主持洋务活动中的"卖 国"。洋务又分经济建设和外交活动两大类,随着近年来海内外研究的进展,学术界对他在洋务——近代化建设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基本予以肯定,而对于 外交活动、尤其是代表清政府对外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则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其中疑点最大的,是他在签订《中俄密约》和中东铁路交涉时,是否收受过俄方 的贿赂问题。前不久,学者马忠文,经过旁搜博证,写出《旅大交涉中李鸿章、张荫桓"受贿"的疑点》,予以廓清,认为李张二人不可能接受贿赂。此事尚待进一 步求证。再比如马关签约,"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李鸿章从此背上卖国的骂名。可是目前的研究显示,李鸿章在谈判中无论大事小事,都用电报向 国内最高当局请示,所谓"商让土地"即割地之权,也是早经授予的;至于赔款数额,由于我方密电码早在战前就被日方破译,因而二万万两赔款的底线早被日方掌 握,李鸿章无论如何在谈判桌上辩争也无济于事,这只是科技不如人,落后必然挨打的铁证。
"权倾一时,谤满天下"这八个字的评价很形 象。因为李鸿章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的权力,而中国又是一个弱国,常言弱国无外交,在外交上他无论如何绞尽脑汁,总逃不脱受制于列强的命运。当然,李鸿章本人 在如何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讲裙带关系,任人唯亲,不敢越封建体制的雷池一步。归根结底,因为他毕竟只是封建王朝的一名忠 臣。但不管怎么说,李鸿章总是他那个时代处于朝野内外各种矛盾和旋涡中心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所做的那些事情的重要性,和它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都十分明 显地摆在那里。
上一篇:第六章 李中堂的改革
下一篇:第三章 台海危机波谲云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