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传奇的一生:历史上真实的多尔衮故事与评价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5 属于:多尔衮
  • <a href=/renwu/DuoErGu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多尔衮</a>
       多尔衮(gǔn,1612-1650),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爱新觉罗氏。天聪九年(1635年)封和硕睿亲王。崇德间,屡次率部攻明。崇德 八年(1643年)世祖即位,与济尔哈朗辅政。后自称摄政王,独揽大权。顺治元年(1644年)统兵入关,大败李自成农民军。进北京后,创建各项制度。 二年攻灭南明弘光政权,乘胜南下,击平各地抗清义军。次年进军四川,镇压张献忠农民军。五年进封皇父摄政王,七年病死,死后被追尊为成宗义皇帝。然世祖对 他素怀不满,不久即以谋逆罪,追削去爵位。乾隆时恢复睿亲王封号。

      天启六年(1626),努尔哈赤去世,女真贵族为争夺权位进行了激烈斗争,多尔衮生母乌拉纳刺氏成为牺牲品,被迫自殉,多尔衮从此成为孤儿。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多尔衮的意志变得坚强,他出色的表现赢得继位的皇太极的青睐青睐(lài):比喻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天聪二年(1628),16岁的 多尔衮追随皇太极征讨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由于屡立战功被皇太极赐以墨尔根代青(聪明王)的美号。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设立六部,多尔衮受命出掌 六部之首的吏部。天聪九年(1635),多尔衮率兵征讨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他兵不血刃的解决了察哈尔部,招降了额哲,并得到元朝的传国王玺(xǐ), 又立下了一大功。

      多尔衮此后跟随皇太极东征西讨,多次立奇功。

      皇太极在天聪十年(1636)登基称帝,多尔衮受封为和睿亲王,同年十二月,皇太极亲征朝鲜。多尔衮和豪格分统左翼满州、蒙古兵,从宽甸入长山口,一路南进,然后乘舟下海,攻下江华岛,俘朝鲜王妃、王子及宗室76人。

      崇德三年(1638年),多尔衮作为"奉命大将军"率军从蓟镇青山关进入明境,从京畿(jī)打到山东,攻取城池40余座,俘获人口25万余人,再次大显神威。由于战功卓著、文武双全,深得皇太极恩宠,在八旗诸王中的地位迅速抬高了。

       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积劳成疾的皇太极突然病故,清朝的八旗大军一下子失去了统帅。诸王纷争都有政治野心,形势十分严峻。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 济尔哈朗由于缺乏即位条件,便扮演起推举者的角色。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两人旗鼓相当,成为最有实力的皇位争夺者。论实力,多尔衮稍占优势,有两位同 母兄弟阿济格多铎(duó)的两白旗做坚强的后盾;论舆论,父死子继的观念已为诸王所接受,豪格因此稍占上风。多尔衮和豪格两人都积极地进行了一系列的 活动,都期待能早日继承大统。

      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们举行会议,商量谁来当皇帝。当天早晨,多尔衮试探两黄旗大臣索尼的态度,索尼明 白的说"必须在先帝之子中选立一个"。会议上就要开始了,两黄旗竟然派精锐护军把会议地点――崇政殿团团包围起来,看来豪格一派已经开始行动了。鲁莽性 急的多铎和阿济格一起力劝多尔衮继位,并告诉多尔衮:"你如不同意继位,就应该立我为皇帝。"多尔衮说不行,多铎就说:"既然不立我,那就应立年长的,立 努尔哈赤的另一个儿子代善。"

      代善是皇太极的哥哥之兄,资历较高。可是他又不敢得罪两黄旗、两白旗的大臣,心中着实犯了难,见多铎提到自己,便说:"睿亲王如果应允,当然最好不过。如果不允,我看肃亲王豪格是先帝长子,可以继承大统,我年纪大了,恐怕难以胜任。"

       豪格见提到自己,却没有一个人表态,不免有些丧气,便自嘲说:"我福浅德薄,不能担此大任。"说罢拂袖而去。两黄旗大臣亮出底牌,若不立先帝之子,他们 宁愿去死,以从先帝于地下。代善见两黄旗,两白旗拒不相让,场面气氛紧张,就赌气离开了会场。阿济格跟着也走了,会场只剩下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三个 人。

      多尔衮想:豪格的退出是个机会。肯定不能让他继位;两黄旗的底牌亮出来了,自己当皇帝看来也不太可能;立一个小皇子当皇帝对我来 说还是能接受的,这样就可以排除豪格,自己又可以居主动地位……经过权衡利弊,多尔衮最后说:"你们大家说的是正确的,应该立先帝之子。既然肃亲王豪格谦 让退出,无即位之意,那么就立先帝的第九子福临为帝吧。只是他年纪尚小,可由郑亲王和我左右辅政,分领八旗军队。等福临长大后,我们就归政于他。"

      由于这个办法满足了两黄旗立皇太极之子的要求,自己又可借辅政之名掌握大权,所以双方都同意这么做。

      多尔衮的这一正确主张,避免了八旗的分裂,使皇太极死后的群无首状态,由二王(多尔衮、济尔哈朗)辅政的方式宣告结束。在代善的主持下,诸王、群臣纷纷对天盟誓,表示同心协力,拥立福临为帝。

       顺治元年(1644)三月,李自成的农民军快攻到北京了,吴三桂应诏放弃宁远,率兵勤王。三月十六日,得到消息的多尔衮发出动员令:"修整军器,储粮秣 (mò)马,等四月初旬,大举进攻明朝。"四月四日,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上书多尔衮,认为:第一,大清虽然一直是与明朝争夺天下,但眼下实际是与流寇 (农民军)较量,流寇是主要敌人;第二,要想取得天下,必须"严肃军纪,秋毫勿犯",取得民心;第三,我军或是直趋燕京,或是相机攻取,要在长城以西"择 一坚城"屯兵而守,作为根据地,以利我军往来。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并以此作为清军入主中原的策略。

      李自成不久攻入北京,明朝 宣告灭亡,消息传来,多尔衮下令:男丁70岁以下、10岁以上全部从军。经过几天的征兵之后,多尔衮以大将军名义率24旗大部分军队,浩浩荡荡地向西南开 去。十四日,军队到达翁后(今辽宁阜新),十五日,吴三桂派使者向多尔衮求助发兵助剿农民军。多尔衮将信将疑,留下一名使者做人质,派人同另一使者前往山 海关探听消息。同时改变进军路线,命汉军带红夷大炮随大军向山海关进发。四月二十日,吴三桂面临农民军的强大压力,再次向多尔衮请兵。多尔衮指挥大军,一 日行军200里。赶到山海关外,派人去吴营侦察情况。二十二日,吴三桂亲自出关,面见多尔衮,才最终打消多尔衮疑虑,接受吴三桂的投降。

      多尔衮和吴三桂约定:清兵帮助吴三桂打败李自成后,黄河以北归清,封吴三桂为王;黄河以南归明,立崇祯太子(或诸王)于南京。多尔衮率军不费一兵一卒进入山海关,实现了满洲贵族几十年来没有实现的愿望。

       农民军很快就攻向山海关,吴三桂率兵和农民军展开大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精疲力竭。这时,养好精神的清军突然以精骑从吴三桂的右侧闯入阵中。农民军抵 挡不住,被打得大败而逃。多尔衮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命他与多铎、阿济格一起追击李自成。二十三日,吴三桂全军剃发。三十日,李自成离京西撒。清军从山海关 一路尾追,直到占领北京城。

      当时,北京的明朝遗臣得知清吴协定,一大早在朝阳门外备好法驾、卤簿,准备迎接崇祯太子来京即位。不久, 一队人马由远及近向西开来,人们以为是太子到了。人马来到近前。人们不禁瞠(chēng)目结舌,来人不是明朝太子,也不是吴三桂,而大清摄政王多尔衮。 事情到了这一步,人们只有无可奈何的将多尔衮等人迎入京城。

      多尔衮入住北京后,采纳了范文程等人的意见,采取了一系列收买人心的措 施。五月三日,宣布故明官员一概录用。四日,多尔衮下令为崇祯帝发丧三日,谥为怀宗端皇帝。六日,宣布在京各衙门官员与满官一起办公。七月,多尔衮下令, 免除明末苛刻的摊派,这些措施收到积极效果,多尔衮很快就控制了黄河以北、山西以东的广大地区。

      九月,多尔衮将福临从沈阳接到北京。十月一日福临在群臣的拥戴下于天坛举行祈天大典,即皇帝位,下诏"定鼎燕京",入主中原的清王朝宣告建立。

      以后,多尔衮命令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统兵攻打农民军;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军征江南。五月,多铎兵不血刃占领南京,弘光政权灭亡;六月又攻下苏杭二州。

      接着,多尔衮坐镇北京指挥大军分三路继续南进:东路由李成栋率领,进攻江西广东;中路由孔有德、勒克德浑率领,攻打湖南;西路由豪格、吴三桂率领,继续平定四川。十二月十七日,李成栋攻占广州。不久,孔有德等占领了湖广并进入广西。豪格等人也将张献忠余部逼至云南

       可是没多久,出现了变故,明朝降将金声桓(huán)、李成栋等先后反清。在这个时候,农民军配合南明军队进行反攻,湖广、两广都落入了桂王政权手中。 此后,形势再度发生变化,孔有德拿下湖南,最后平定了湖广。顺治六年五月,多尔衮改封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顺治七年 (1450)十一月,尚可喜攻破广州;十二月,孔有德攻陷桂林。湖广、两广大部分地区宣告平定。只有云贵、川南、福建沿海等地还有抗清势力没有被消灭。

       多尔衮不仅是一个卓越的军事统帅,而且还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为清王朝草创了一整套典章制度,效法明朝典制,利用汉人管理汉人。顺治二年 (1645),汉官李若琳请求恢复礼制,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多尔衮命礼部复议,最后定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至于孔子后代,多尔衮准依明 制,封为衍圣公。此外,为赢得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广泛支持,多尔衮在定鼎燕京之初即决定重开科举。顺治二年(1645)八月,在全国大多数省区举行了 乡试。按例,会试要三年举行一次,但多尔衮为了消弭消弭(mǐ):消除。士人的反清情绪,在摄政的七年里共进行了三次会试,取士1100人,全部任以官 制,大大消除了读书人对清朝的反抗情绪。

      多尔衮也有失败的一面,由于他出身满族,因此将某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或习俗强加给汉人,表现出狭隘偏执,一意孤行的一面,主要有剃发、圈地、投充、"逃人法"。

      多尔衮刚开始没有在北京站稳脚跟时,曾一度宣布停止剃发。顺治二年多铎拿下南京以后,他又重颁"剃发令",反映了他作为征服者的独裁和满人政治家的偏狭,重颁"剃发令"推迟了统一天下的时间,让人民又饱受了10多年的战乱之苦。

       圈地更是满清贵族对汉人的野蛮掠夺,在多尔衮的授意下,顺治元年(1644)十二月、二年(1645)九月、四年(1646)正月,清政府进行了三次大 规模的圈地。顺治四年(1646)三月,多尔衮下令停止圈地,但并没有完全禁止。圈地使许多汉人流离失所,以至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顺治二年(1645)三月,多尔衮向户部下令,允许无衣无食的汉人投到满人家中为奴。此令一下,满人强迫汉人为奴变成合法的行为。此后,汉人降为奴仆,不能随便离开主人。

       与投充配套的法律是逃人和"逃人法"。投充的盛行,使许多人沦为奴仆。由于奴仆(包括投充为奴、战争掠夺为奴和买卖为奴等)地位低下,备受压迫,所以纷 纷逃亡。多尔衮为维护满人利益,多次实行"逃人法"。早在顺治元年(1644),多尔衮便宣布要严察逃人,隐匿不报者治罪。顺治三年(1646),多尔衮 重新修订"逃人法",规定逃人鞭100,归还本主;窝逃之人正法,家产籍没籍没:登记并没收(家产)。邻居、乡邻、甲长各鞭100,流徙边远。"逃人法" 的明显特点是严惩窝主,轻惩逃人,目的是维护满族的利益。"逃人法"搞得社会动荡不安,许多逃人无处投靠沦为乞丐。

      多尔衮不仅有上面 那些错误措施,而且还集大权于一身,专权跋扈,最终招致了死后顺治帝的清算清算:列举全部罪恶或错误并做出相应的处理。顺治元年(1644)正月,与多尔 衮平起平坐,身为摄政主之一的济尔哈朗,宣布今后百官如有什么事都要先去请示睿亲王。从此,多尔衮作为清最高决策人的身份得到了正式确认,只有他才是大清 的实际领袖。

      顺治元年(1644)十月一日,多尔衮拥立福临定都燕京,并且诏告天下。十月九日,他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十月十三日,济 尔哈朗被封为信义叔王,地位根本无法同多尔衮相比。顺治二年(1645)五月,以御史赵开心言,多尔衮被晋封为皇叔父摄政王。顺治四年(1647)十二 月,从满汉大臣之请,免多尔衮对皇上行跪拜礼。顺治五年(1648)十二月,再晋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成为坐龙椅的皇帝。

      多尔 衮的权势稳固以后,他开始残酷地打击政敌,首当其冲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蒙受灾难。的是与己争夺皇位的豪格。顺治五年(1648)三月,多尔衮找 个理由将豪格囚禁起来。不长时间,豪格便无缘无故地死了。不久,多尔衮又将豪格的妃子娶入自己府中。就连不和他争权夺利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没能逃脱厄运。 顺治四年(1647),多尔衮罢免了济尔哈朗的辅政之位。顺治五年(1648),济尔哈朗的几个侄子告发他,多尔衮借机将济尔哈朗贬为多罗郡王,使济尔哈 朗没有一点实权,而且地位也降低了。

      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九日,多尔衮由于病魔缠身,病逝于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多尔衮 一死,福临便开始亲政。这位小皇帝早就对多尔衮心怀不满,急图报复。朝中元老济尔哈朗更是受够了窝囊气,急欲一吐为快。顺治八年(1651)十二月,福临 下诏追夺多尔衮的一切封赏,将其人口、家产没收充公。

      大约过了100多年,乾隆皇帝决定为多尔衮平反昭雪。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乾隆命令内务府派人修缮多尔衮墓地、墙屋。乾隆四十三年(1778),他发布诏谕,认为多尔衮有功于大清、忠于皇帝,因而正式宣布为多尔衮平反昭 雪、恢复睿亲王封号。几天以后,根据大臣建议,决定让多尔衮的后代承袭王爵。

      多尔衮在一片混乱的情况下,开创了满清王朝崭新的局面, 他的人生经验及得失成败特别值得后人回味。他能在关键时刻,以全局为重,放弃个人私利"尊汗抑王",是由于多尔衮有谋略,工于心计。多尔衮虚心纳谏,勤于 国事,奠定了清朝200多年各项政策的基本格局。可谓清朝开国第一功臣,但他制订的一系列政策中,有一些是不利于当时民族团结的,而且他个人功高震主,贪 恋权位是其死后被清算的根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