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第四节 天才也有平庸时
例如,唐伯虎在生活上虽然放荡不羁,但他的诗书画特点却以写实、表达真切愿望为主,而祝允明则如狂人般无拘无束,大有气吞山河之势。体现在书法上,唐伯虎以规规矩矩的楷书、行书为主,很少有草书,狂草几乎没有存世。而祝允明则楷书、行书、草书、狂草无一不精。因此,唐伯虎的书法在诗书画三个方面是最薄弱的。
不仅如此,唐伯虎在天才、"风流才子"的光芒掩盖下,却也有着一些平庸的地方,例如他的审美观、宗族观、继承观等,显然都没有超脱同时代人物的思想束缚,甚至更保守。
陈孝子歌
在过去,中国人无论怎么叛逆,其最终都是要回归儒家思想。唐伯虎其实也是如此。唐伯虎幼年不知孝顺父母,等知道孝顺父母已经晚了。他的遗作《陈孝子歌》就是明证。可见在其行将就木之际,他更思念起故去的亲人。也许是在晚秋时节,看着满地的落花,他颤巍巍地移动着身子,一边想着母亲。不知不觉间他想到了陈立兴。
元朝有一个叫陈立兴的人,以砍柴为业。母亲年七十,瘫且盲。她母亲爱吃王家糕,他每天从乡下走到城里去买。对此,唐伯虎曾深为感动。也许是因为唐伯虎预感自己即将离开人世,或者人老了总会想起过去。他回忆过往的岁月,儿时的嬉戏,父母的斥责。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一边慨叹着一边书写着,不禁对五亲俱亡悲痛不已,特别是对母亲的思念日益加重。因此,写了这首长诗,可惜还未写完,人已经去世了。后来钱贵为之序,并写道:
元季有孝子,姓陈名立兴。结屋住蠡口,采樵以养生。有母年七十,瘫痪双目盲,居然卧床席,九年六月零。爱啖王家糕,其家住在城,地名临顿里,相去将一程。每日买一贯,持归母点心。如此以为常,不限晦与明。……我为赋其事,兼述旧所闻。五通为神仙,十号称世尊。诸佛证圆觉,群仙保长生。晋昌唐寅撰。
此上吾友唐君所作,凡百四十有六句。皆出等闲谈笑,而词源滔滔,出不容己,有非苦思剧学所能及者。然不及终篇,遂成绝笔,余窃悲焉。因效其体,作五十四句续而成之,殊愧不相似也。
道远名徒在,忙昧未足凭。试泛鑫日塘,近以白年征。……既永尔庙食,子孙更绳绳。我歌宁有极,为尔传云仍。
嘉靖乙酉春仲一日,致鸿肿寺漕湖钱贵。
除此之外,唐伯虎最典型的思想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为儿子早死,又娶了一房但没有生养。最后,娶了沈九娘也仅是生了一个女儿。为此,唐伯虎极为苦恼。
令人欣慰的是,弟弟唐申生了一个儿子长民,弟弟将他过继给了唐伯虎,不幸的是其后长民夭折。在唐伯虎51岁时,再次有幸看到弟弟又生下了次子兆民。52岁时又生下第三子阜民。在唐伯虎54岁故去之前,弥留之际他最担心的也是没有儿子。为此,唐申当即将唐兆民立为唐伯虎的过继子。
在唐兆民所写的《遗命记》将唐伯虎的一生进行了介绍,其间记录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令今人读之无不落泪:
父抚予长,述以前事,率祭墓前,语伯曰:
"噫!而今而后,兄无若敖之叹矣。"予是时始知有蓼莪之感,然而事父之心,益敬而孝,其晚景偷乐,晏如也。忽于二十一年壬寅九月,予父病危,召予曰:"尔伯向日所言,我当更其说以示后人,汝须记之。"益抚掌而言曰:"昊天之聪,不翦唐宗。今有二子,以送我宗。兄有兆儿,予有阜童。泉台含笑,尔我何穷。"言毕大笑,俄顷而逝。
看到这里我的头脑中立刻闪现出这样一幅场景:晚秋的风,强劲地吹着坟前的一老二少。"哥哥,你安心地和爸妈在一起吧。兆民是你的儿子,我有阜民,你安心吧。"说着,唐申伸出了右手,掌心贴在了唐寅二字之上。满脸泪痕。"兄妹三人,唯有我今天还孤单地活着,你们等着,我过几年就去看你们。"几年后,唐申病故。
也许,这个场景对于女权主义者来说非常气愤,因为,他们兄弟二人都没有将"女儿"考虑在内。然而,历史归历史,今人归今人。他们的兄弟之情,让人感动。
第一娇娃金莲最佳
唐伯虎是一位天才,但他的"天才"也有时代局限性,例如他对美女的审美品味显然没有脱离于那个时代的限制。例如他曾写过《咏纤足俳歌》。
第一娇娃,金莲最佳,看凤头一对堪夸。
新荷脱瓣月生芽,尖瘦帮柔绣满花。
从别后,不见他,双凫何日再交加。
腰边搂,肩上架,背儿擎住手儿拿。
这首《咏纤足俳歌》将女子缠裹后畸形的足看作美好的事物,境界不高。可以说,缠足是中国古代对人生理方面摧残的两大现象之一(一为缠足,一为将男子阉割)。一些国家也曾出现过太监这一特殊群体,而相较于太监制,缠足则属中国独创。南唐后主李煜被认为是这项制度的始作俑者。他命人做"金莲"令嫔妃们穿,由此,风行全国。结果到了宋末,汉族女子"以大足为耻",而到了明代则成为顶峰。尽管清朝前期,孝庄皇后发布命令:凡缠足女子入宫者皆斩的命令,但汉族民族风气难以禁止。终于在康熙七年(1668年),缠足禁令被废止,由此,汉族缠足扩张到了其他少数民族,部分满蒙贵族妇女也开始学习起来。
作为缠足风气最盛的明朝,唐伯虎显然也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对缠足的七大特点"小"、"瘦"、"尖"、"弯"、"香"、"软"、"正"仍然津津乐道。当然,唐伯虎咏缠足放在古时并不算特例,文人才子咏足者为数不少。如文坛巨匠苏东坡,他也写过一首《菩萨蛮》对"金莲"进行讴歌: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
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
上一篇:《伯虎绝笔》赏析 作者:唐伯虎
下一篇:《题画·鞋袜东城路》赏析 作者:唐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