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的故事:《授时历》我国古代历法史的巅峰
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
——《元史》
郭守敬是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水利专家。他所编撰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历法史的巅峰,而且施行时间最久。
【名人历史】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郭守敬的祖父郭荣是一位学者,不但通晓经史,而且对自然科学很有研究。郭守敬少 年时在祖父的影响下,刻苦认真地进行学习,而且对自然科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长大后,精通天文、地理、数学、水利等方面的知识。他还结交了许多爱好科 学的朋友,经常与他们在一起研究问题。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决定整治北方水利,就招纳这方面的人才。郭守敬对 北方的水利情况很熟悉,当时,他向忽必烈提出了整治北方水利的六条措施。忽必烈听了十分满意,就派郭守敬经办河道水利的事。郭守敬组织民工,在西夏疏浚一 批渠道,加固一批水坝,还开挖一些新的河道。不出一年,这一带900多万亩农田灌溉畅达,粮食丰收,百姓生活得到了改善。不久,郭守敬在经过实地勘测和设 计后,又组织和指挥民工,不但修通了原来的大运河,还新开凿了一条从大都至通州的通惠河。这样,从江南到大都的水路交通更为畅通无阻了。
农业生产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历法的使用。过去,蒙古人一直使用金朝颁布的历法,这种历法误差很大,连农业上经常使用的节气也算不准。忽必烈征服江南后,南 方使用的却又是一种历法,因此很容易造成紊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忽必烈决定制定新的历法,还下令成立了一个编订历法的机构,名叫太史局(后改为太史 院)。负责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学、朋友王恂。郭守敬因为知识渊博,又精通天文和历法,也被朝廷从水利部门调入太史局,与王恂一起进行改制历法的工作。郭 守敬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用仪器进行观测,这是编修新历法的最基础的工作,而浑天仪又是最为主要的观察天文的仪器。可是,郭守 敬经过检查发现,司天台(国家天文台)上的浑天仪早在金兵攻打北宋都城汴京时被损坏了,根本无法使用了。为此,郭守敬夜以继日地赶制了12件可以在司天台 上使用的仪器,其中4件还可以随时搬到野外去观察天文现象,他把这些仪器命名为"简仪"。
此后,郭守敬组织了大规模的天文观察活动,在全国建立了27个观测点,最南端的设在南海(今西沙群岛),最北端的设在北海(今西伯利亚),分布各地,进行"四海测量"。
1280年,郭守敬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又在分析研究自汉代以来40多部历法的基础上,通过精确计算,终于编撰成了一部新历法,被定名为《授时历》。这 《授时历》将365.242 5天定为一年,与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周的实际时间相比,仅差26秒钟。因为《授时历》如此精准,所以它就成为我国古代历法史上 的巅峰,而且,它被使用的时间也最长,一共有364年。《授时历》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公历周期也基本相同。这足见郭守敬在天文和历法史上所作出的伟大贡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