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修复西夏渠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7 属于:郭守敬
  •   1263年,郭守敬被提拔为佩带银符的副河渠使。1264年初夏,郭守敬同河渠使唆脱颜一道奉命到西夏(今甘肃宁夏一带)视察河渠水道。沿黄河上游 的河套平原西北部一带,原属西夏,历来是西北重要的农耕地区,早在汉唐各代就开凿了许多河渠,引黄河灌溉农田。大大小小的干渠和支渠总共有80多条,最长 的唐来渠,长达200千米,其次是汉延渠,也有125千米;还有十来条干渠,各长100千米。这些渠道在河套西部,构成了一片水利网,灌溉着九万多顷良 田。但由于连年战乱,渠道失修,河床淤浅,坝闸倾废,以致土地荒芜,收成日减,百姓们纷纷外出逃荒。

      当时按元朝政府的规定,官员的正 职都派蒙古人充任,汉人只任副职,所以,尽管是唆脱颜与郭守敬两人受命来到西夏,实际上是郭守敬担当了主要的考察工作。这年八月,元朝政府颁布了陕西、四 川、西夏中兴等处设立政府机构、治理人民生活的有关条例规则,同时,张文谦又出任西夏的行政长官。在张文谦的支持下,郭守敬更是如添翼,开始大规模地整 治西夏古渠。他采用"因旧谋新"的方针,主要在古渠河道的基础上设计规划,加以修整;同时"更立闸堰",修复和重新调协用以控制和调节水位与流量的水坝水 闸。他还设计了河渠入口附近的滚水坝和两三个退水闸。水小时闭闸,水大时则酌量开闸,以调节水量,过了退水闸,才是渠道的正闸,这种设计具有很高的技术水 平和实用价值。这项工程得到了当地百姓们的拥护与支持,工程进展得十分顺利。没过多少时间,几十条河渠都畅通无阻。不仅有利于航运,还扩大了灌溉面积。逃 荒的农民纷纷返回家乡,重建家园,不到一年光景,这儿又恢复成为西北重要的产粮基地,呈现出一片渠水四达、稻麦丰收的景象。西夏人民衷心感谢郭守敬,特意 在渠上为他建立了一座庙祠,来纪念他的功绩。能得到老百姓们如此的爱戴,是多么大的一种荣誉啊!但在郭守敬的心目中,能够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使父老百姓安 居乐业,远比这些荣誉重要得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