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讲堂:凡事欲取先予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第八十一章》
圣人不积私蓄,他给予别人愈多,自己反而愈充足。
老子认为,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没有无回报的付出,也没有无付出的回报。正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终将枯竭。
春秋末年,齐国的国君荒淫无道,横征暴敛,逼取于民以无度。齐国的贵族田成子看到这种情况后,对他的僚属说:“公室用这种榨取的手段,虽然得到了不少财富,但这种取是‘取之犹舍也’。仓储虽实,但国家不固,终是‘嫁衣’。”于是田成子制作了大、小两种斗,大开自己的仓储接待饥民,用大斗出借谷米,用小斗回收还来的谷米,“予民于惠”,于是齐国人民不肯再为公室种田效力而投奔于田成子门下,一时“民归之如流水”。
田成子用这种大斗出小斗进的方式,借出的是粮食,收进的是民心,貌似给予,实则得到。果然,齐国的国君宝座最后为田氏家族所得。史学家范晔说:“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不知与之为取。”正是对这种得失观的一语道破。
得与失的互为转化之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的,但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会掌握取舍的主动权,让它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爱是培养给予的能力。——佛洛姆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待士十分真诚,感动了一个有真才实学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冯谖。冯谖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
一次孟尝君让人为他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谖说我愿去,但不知用催讨回来的钱,需要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谖领命而去。到了薛邑后,他见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穷困,听说孟尝君的讨债使者来了,均啧有怨言。于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律作废,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我把它烧毁,从今以后,再不催还!”说着,冯谖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券都烧完了。薛邑的百姓没有料到孟尝君是如此仁义,个个感激涕零。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讨债的钱呢?冯谖回答说,不但利钱没讨回,借债的债券也烧了。孟尝君便大不高兴。
冯谖对他说:“您不是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回来吗?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券市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果然,数年后,孟尝君被人陷害,齐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全城出动,夹道欢迎,表示坚决拥护他,跟着他走。孟尝君至为感动,这时才体会到冯谖的“市义”苦心。
这就叫“好与者,必多取”,先舍后得,换取更大的利益。
所以,有高人总结出“欲取先予”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舍不得。舍不得也要舍得。
第二阶段:舍得。人一舍得,就会越舍越得。宋江舍得财产性命帮助兄弟,自然就会收获多多,最后自然而然成为首领。你付出了多少就会收获多少,从来没有只种不收、只收不种。
《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第三阶段:大舍得。这个阶段是“白给”的阶段。施舍不求回报。帮助不求还恩。这种境界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耶稣白给世人以道,老子白给世人以道,都意在成全世人,为什么要成全世人?因为爱!父母对子女的爱,略微相似。但父母还希望子女很有孝心,圣人却不作任何要求,你敢要我就敢给。
上一篇:老子智慧讲堂:做人须带一份憨,一份痴
下一篇:老子智慧讲堂:顺不足喜,逆不足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