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传——袁曹生隙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7 属于:历史故事

袁绍曹操的关系,迄至建安元年(196)九月,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县并执掌汉朝政事为止,一直非常亲密,至少从外表看来是如此。用当时人们的话来形容,即是“袁曹方睦”。

在这种亲密关系中,又以曹操受对方之惠为多。其中重要的,就有以下五件事。

初平元年(190)三月,曹操随众起兵讨伐董卓,会师酸枣县(今河南省延津县西)。酸枣诸军畏敌不前,曹操率麾下五千人孤军西进,荥阳一战大败,全军尽没。曹操到扬州招兵买马,仅得千余人,势单力薄,难以自立,只得到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武陟县西)投奔袁绍。袁绍以盟主身份热情接纳了曹操,并分给他少量兵众,使之恢复元气,此其一。

初平二年(191)秋,曹操在东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濮阳县)一带击破黑山军,有功,袁绍立即自行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至此,曹操在举兵讨董之后,第一次有了自己控制的一块地盘,此其二。

初平三年(192)四月,青州黄巾军近百万人涌入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与之交兵而阵亡,兖州官员至东郡请曹操权且代任刺史。曹操应命率众激战黄巾军,大胜,但朝廷以曹操自任州职为非法,另派一新刺史前往接任。此时袁绍以盟主身份,假借皇帝名义,自行任命曹操为兖州刺史。于是,有了名分的曹操,得以将地盘由一郡扩大到一州,此其三。

兴平元年(194)四月,曹操为报父仇,率军东攻徐州牧陶谦。袁绍特派骁将朱灵,率精兵三大营前往助战,使曹操得以大胜,此其四。

曹操东征徐州(主要地域在今山东江苏省)之际,张邈、张超等人联合吕布,趁虚占领了兖州。曹操回军击溃吕布与张邈,然后围张超于雍丘。袁绍不救张超,并在雍丘受攻之时上表朝廷,再次以曹操主持兖州的州政,使曹操重新在兖州站稳脚跟,此其五。

由这五件事足可看出:曹操之所以能成气候,与袁绍的扶助大有关系。完全可以说,没有袁绍的大力扶助,曹操很难取得后来巨大的成功。难怪后来袁绍在追述这些往事时,能够理直气壮说一句“我有大造于操也”。大造者,大恩大德也。

当然,胸怀鸿鹄之志的曹操,并不甘心当袁绍的小伙计,而是随时准备自造乾坤。这一点,就连在袁绍手下当魏郡太守的董昭也看得出来,他曾对人说道:“当今袁、曹虽然结好,情同一家,然而势不可久。曹今虽弱,实乃天下之英雄,必成大事!”

基于以上判断,董昭不久即改换门庭,投奔曹操。不过,曹操尽管久蓄自造乾坤之志,却因力量不足,一直未能如愿。为了能够早日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不得不与袁绍搞好关系,利用强大的外援谋求生存和发展。曹操与袁绍不同,曹操最能发现机会,并且能以最快的速度采取行动,真正够得上《周易·系辞》中“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这句赞语。而他见机而作的非凡能力,在奉迎汉献帝到许县一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早在初平三年(192),曹操刚刚把自己的地盘从东郡扩展到整个兖州的时候,他就已经把汉献帝列为自己捕捉的目标了。当时,他手下一位谋士名叫毛玠,向他献计说:“今袁绍、刘表,势力虽然强大,然而皆无深谋远虑。兵以行大义者胜,而开创基业还必须凭借财力。为能达到义、财两者并举,将军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如此则霸业可成。”

曹操非常赞同毛玠的战略设计,从此就把“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视为自己的指导方针。此处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正好就是上文中沮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另一种说法,两者含义完全相同。由此也可证明,沮授所言的“挟天子”,正是毛玠的“奉天子”,其原意完全没有要挟、挟制的轻视含义。虽然在实际上,天子汉献帝确实被曹操所挟制,但是在表面的官场话语上,却绝对不会这样说。四年之后,汉献帝从长安回到已经成为废墟的洛阳,吃住均无着落,落入极度困窘的境地。此时的曹操,已经驱走吕布重新占据兖州,并且还把豫州的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陈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和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平舆县北)这三个重要的郡,牢牢控制在手中。他认为实施上述指导方针的时机已到,于是积极布置,准备到洛阳迎接天子到颍川郡的许县。

当然,在曹操的部属当中,也有不少谋士反对此举,这种情况与袁绍部属商讨奉迎汉帝时的局面极其相似。但是,曹操与袁绍不同,曹操有正确的判断力,以及认准目标坚持行动的自信心。他亲自统率一支实力强的精兵,由许县驰赴洛阳。建安元年(196)八月十三日辛亥,曹操抵达京城。十天之后,也就是八月二十二日庚申,曹操即护卫汉献帝起程前往许县。从此,汉献帝就成为曹操、曹丕父子手中的傀儡,任其操纵长达二十五个年头。

九月一日己巳,汉献帝一行到达许县。当天皇帝下达诏书,正式委任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县侯,执掌汉室朝政。同时,又立宗庙、社稷于许县,许县即成为洛阳、长安以外的临时首都。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曹操奉天子之后最先办理的一件事,即是以天子的名义下达一封诏书给袁绍,严词指责袁氏,“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当朝廷特使把诏书送到邺城之日,正是袁绍杀了臧洪凯旋回师之时。袁绍捧读诏书之后,差一点没有气昏过去。

他心里很明白,这通文字名义上是天子诏书,实际上无异于曹操的私人信件。十六岁的小皇帝刘协懂得何事?还不是曹操这匹夫在幕后操纵么!他气自己,以前怎么就没有能识透曹操的真面目呢?竟然还引之为朋友,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予大力帮助,真是荒唐可笑!现在可好,曹操羽翼丰满了,马上就恩将仇报,这真应着了古人所说的“养自遗患”这句话。袁本初呀袁本初,此番你将成为天下人的笑柄了!

不过,袁绍虽然气愤已极,外表却是镇静如常。这点有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他最引以为豪的本事。当下他与心腹幕僚们商议一番,决定对曹操的嚣张气焰给以反击。

反击的手段不是使用武力,而是以文对文。你能假托天子的名义下诏书指责我,我就不能借向天子上表章来揭露你么?难道天下善文之士都在你曹孟德的麾下效劳,我袁本初就打不好笔墨官司?现在先给你来文的,稍后再用武的同你算账。主意既定,袁绍即令手下擅长章奏的幕僚,草成上表一道,派专人送往许都。这篇表文走笔老辣,值得一读:

臣闻昔有哀叹而霜陨,悲歌而崩城者。每读其书,谓为信然;于今况之,乃知妄作。何者?臣出身为国,破家立事,至乃怀忠获衅,抱信见疑,昼夜长吟,剖肝泣血,曾无崩城、陨霜之应,故邹衍、杞妇何能感彻?

臣以负薪之资,拔于陪隶之中,奉职宪台,擢授戎校。常侍张让等滔天乱常,侵夺朝威;贼害忠德,扇动奸党。故大将军何进,忠国疾乱,义心赫怒,以臣颇有一介之节,可责以鹰犬之功,故授臣以督司,谘臣以方略。臣不敢畏惮强御,避祸求福,与进合图,事无违异。忠策未尽而元帅受败,太后被质,宫室焚烧,陛下圣德幼冲,亲遭戹困。时进既被害,师徒丧沮,臣独将家兵百余人,抽戈承明,竦剑翼室,虎叱群司,奋击凶丑,曾不浃辰,罪人斯殄。此诚愚臣效命之一验也。

会董卓乘虚,所图不轨。臣父兄亲从,并当大位,不惮一室之祸,苟惟宁国之义,故遂解节出奔,创谋河外。时卓方贪结外援,招悦英豪,故即臣勃海,申以军号,则臣之与卓,未有纤介之嫌。若使苟欲滑泥扬波,偷荣求利,则进可以享窃禄位,退无门户之患。然臣愚所守,志无倾夺,故遂引会英雄,兴师百万,饮马孟津,歃血漳河。会故冀州牧韩馥,怀挟逆谋,欲专权势,绝臣军粮,不得踵系,至使猾虏肆毒,害及一门,尊卑大小,同日并戮。鸟兽之情,犹知号呼。臣所以荡然忘哀、貌无隐戚者,诚以忠孝之节,道不两立,顾私怀己,不能全功。斯亦愚臣破家徇国之二验也。

又黄巾十万,焚烧青、兖;黑山、张杨,蹈藉冀域。臣乃旋师,奉辞伐畔。金鼓未震,狡敌知亡。故韩馥怀惧,谢咎归土;张杨、黑山,同时乞降。臣时辄承制,窃比窦融,以议郎曹操,权领兖州牧。会公孙瓒师旅南驰,陆掠北境,臣即星驾席卷,与瓒交锋。假天之威,每战辄克。臣备公族子弟,生长京辇,颇闻俎豆,不习干戈;加自乃祖先臣以来,世作辅弼,咸以文德尽忠,得免罪戾,臣非与瓒角戎马之势、争战阵之功者也。诚以贼臣不诛,《春秋》所贬,苟云利国,专之不疑。故冒践霜雪,不惮劬勤,实庶一捷之福,以立终身之功。社稷未定,臣诚耻之。太仆赵岐,衔命来征,宣明陛下含弘之施,蠲除细故,与下更新。奉诏之日,引师南辕。是臣畏怖天威,不敢怠慢之三验也。

又臣所上将校,率皆清英宿德,令名显达,登锋履刃,死者过半,勤恪之功,不见书列。而州牧、郡守,竞盗声名,怀持二端,优游顾望,皆列土锡圭,跨州连郡,是以远近狐疑,议论纷错者也。臣闻守文之世,德高者位尊;仓卒之时,功多者赏厚。陛下播越非所,洛邑乏祀,海内伤心,志士愤惋。是以忠臣肝脑涂地,肌肤横分而无悔心者,义之所感故也。今赏加无劳,以携有德;杜黜忠功,以疑众望。斯岂腹心之远图?将乃谗慝之邪说使之然也?臣爵为通侯,位二千石,殊恩厚德,臣既叨之,岂敢窥觊重礼,以希彤弓玈矢之命哉?诚伤偏裨列校,勤不见纪,尽忠为国,反成重愆。斯蒙恬所以悲号于边狱,白起歔欷于杜郵也。太傅日磾,位为师保,任配东征,而耗乱王命,宠任非所,凡所举用,皆众所捐弃;而容纳其策,以为谋主,令臣骨肉兄弟,还为仇敌,交锋接刃,构难滋甚。臣虽欲释甲投戈,事不得已。诚恐陛下日月之明,有所不照,四聪之听,有所不闻,乞下臣章,咨之群贤,使三槐九棘,议臣罪戾。若以臣今行权为衅,则桓、文当有诛绝之刑;若以众不讨贼为贤,则赵盾可无书弑之贬矣。臣虽小人,志守一介。若使得申明本心,不愧先帝,则伏首欧刀,褰衣就镬,臣之愿也!惟陛下垂《尸鸠》之平,绝邪谄之论,无令愚臣结恨三泉!

这一篇上表,洋洋洒洒一千余字,层次清晰,行文畅达。起首即以邹衍受冤而五月飞霜、杞梁之妻哭夫而城墙倾崩的古典为喻,说明自己同样受到莫大冤屈。冤屈何在?是自己尽忠报国而反受朝廷指责。以下便列举三大尽忠报国的证据,一是诛锄宦官,二是讨伐董卓,三是奉诏后立即与公孙瓒修好罢兵。末尾一段,先分析自己何以受到冤屈的原因,认为是“谗慝之邪说使之然”,接着对自己与袁术何以交兵不解略作解释,最后要求把自己这篇表章交付朝臣,以公论孰是孰非。全文结构严谨,一气贯通,确非文章高手不能为。

但是对我们来说,感兴趣的倒还不在此表的结构章法,而在以下两点特色。

首先,此文深得“扬长避短”的要诀。所谓扬长,是指自己的功劳要大说而特说;所谓避短,是指自己的丑恶要尽量遮羞和掩饰。以汉献帝名义下达的诏书,责备袁绍“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这都是指袁绍据有冀州后的作为,而且也是确然不易的事实。袁绍自知理亏,所以在这方面尽可能减省笔墨,而把诛锄宦官、讨伐董卓的往日功劳,放在头前大表一番。如果是一位不知袁绍底细的人士,来看这篇文章,在先入为主的影响之下,定然以为他真的是“怀忠获衅,抱信见疑”了。而这正是他所希望产生的效果。

再者,此文又深得“藏锋不露”的要诀。所谓藏锋不露,是指锋芒不时指向曹操,但在文章表面上却不大看得出来。诏书是曹操以天子名义下达的,上面并无曹操的名字。因此,表文中虽然不时攻击曹操,其间也极少提及曹操的姓名。以牙还牙但又心照不宣,这就是政坛角斗的常用招数。细读此表,袁绍暗刺曹操的地方,至少有以下几处。

在第四段中,说自己得到冀州之后,曾自行以天子的名义“以议郎曹操,权领兖州牧”。此寥寥十字,看似平淡,其实具有极强的攻击力。须知曹操成气候,即自出任兖州牧开始,所以这一句话,含有两层言外之意:首先是说曹操乃忘恩负义之徒,受我袁绍的大力提携而反以怨报德;其次是说曹操一直是自己的同伙,如果一定要说我树立朋党,那么朋党中的主要成员就是你曹操,我若是坏人,你更是坏人。

另外,在最后一段中,有“州牧、郡守,竞盗声名……皆列土锡圭,跨州连郡”之语,这是讥刺曹操得任大将军,封武平县侯,执掌朝政;还有“陛下播越非所,洛邑乏祀”之语,这是指斥曹操把汉献帝移到许都,造成洛阳的皇家宗庙无人举行祭祀;有“赏加无劳,以携有德”之语,这是攻击曹操领兵入洛阳后,毫无功劳的亲信加官晋爵,像我这样的有德之人却被离间冷落;有“谗慝之邪说使之然也”之语,这是揭露曹操在天子下达诏书这一事情中的幕后操纵作用。可见此文的字里行间,处处都有刀光剑影在暗中闪动。

袁绍的表文送到许都,还真的起了一点作用。十一月七日戊辰,汉献帝正式下诏,提升袁绍为太尉,封邺县侯。按说加官晋爵乃是大喜事,在他人是求之不得。但是,诏命传至邺城之后,袁绍又着实气恼了一回。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按照东汉的官制,作为三公之首的太尉,在通常的情况下,即是最高一等的军职。如果同时又任命了大将军,那么大将军的地位即在太尉之上,太尉只能由通常的第一屈居第二了。袁绍自认为资历、声望和原来的官位都高过曹操,而曹操此时自任大将军,却把低一等的太尉留给了自己,此非有意欺侮自己又是什么?所以袁绍得知消息后,立即咬牙切齿骂道:“曹操匹夫多次陷入绝境,均靠我为之解救危难,而今竟敢忘恩负义,假借天子名义来指挥我!”

他当天就又上了一通表章,说自己无德无能无功无劳,不堪太尉的重任,坚决要求把此职让给德高望重的尚书令陈纪。曹操拿到袁绍的上表,顿时陷入沉思之中。

袁绍说的是气话,这曹操当然明白。曹操安排袁绍为太尉,又把袁的爵位从原来的乡侯(邟乡侯),提为县侯(邺县侯),都确实有笼络袁绍的意思。曹操之所以如此,有两点原因:一是袁绍那篇上千言的表章,多少触到了他的要害。二是此时此刻,他需要暂时稳住北面的袁绍,以便专力对付东、西两面的威胁。东面的威胁来自徐州的吕布,西面的威胁来自荆州的张绣。吕布正盯住曹操的老地盘兖州,而张绣则瞄着天子所在的新都城许县。曹操必须及时解决这两个实力较弱的对手,以便在不远的将来与袁绍决一雌雄。但是,袁绍现在不受自己的笼络,因为自己给的价码还不够高,怎么办呢?

经过一番冷静思考和认真权衡,曹操决定作一个大让步。此举证明曹操不愧为大政治家,懂得何时应当进攻,何时应当退却,而非知进不知退。换成袁绍,是绝对不会同意作出让步的。十一月二十五日丙戌,曹操上奏汉献帝,自请降职担任三公之末的司空,而把大将军的位置让给袁绍。当然,朝廷政事,仍由曹操一手控制,这用史籍的语言来描述,叫做“百官总己以听”,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朝廷百官还是都听自己的。

袁绍得知曹操自请降职让贤的消息,心中真有说不出的痛快。位冠百僚的大将军,正是他朝思暮想的职位,而今由曹操乖乖地奉送上门,这是何等得意之事!于是,他在邺城静候朝廷正式诏书的下达。谁知一等两个月过去,转眼就到了第二年的正月,仍无朝廷使者前来。袁绍不禁勃然大怒,立即修书一封,严词质问曹操在搞什么名堂。

曹操在搞什么名堂呢?原来,他自请降职为司空后,即抓紧时间筹划进攻屯兵于荆州南阳郡穰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的张绣,准备在一两月内彻底消灭之。张绣兵马虽不多,却极其骁勇善战,其驻地穰县距许都不过五百里,对曹操后方的威胁很大。如果在一两月内消灭了张绣,曹操就不想把大将军的位置让出去了,可见英雄也有露俗之时。袁绍一直等不到任命诏书,即是因为曹操对张绣之战尚无结果。

建安二年(197)正月,曹操倾全力对张绣发动突然进攻,张绣措手不及,举兵投降。得意忘形的曹操,竟然把张绣的婶母纳为妾以自娱。张绣羞恨不已,立即举兵反叛,当场射伤曹操,杀死曹操长子曹昂,曹军大乱。待曹操狼狈逃回许都时,袁绍的质问书信也到了。

这一下曹操不能不兑现诺言。这年三月,汉献帝派遣的使者孔融,来到邺城,宣读诏命,拜袁绍为大将军,兼督冀、青、幽、并四州,并赐以显示威权的弓矢、斧钺、汉节和宫廷卫士一百人。至此,袁绍终于美梦成真。

心满意足的袁绍,根本没有想到曹操在这场大封赏中伏下一个深沉的计谋。从表面上看,袁绍既然身为大将军,那么由他来统一指挥冀、青、幽、并这河北四州的军事行动,亦即“兼督冀、青、幽、并四州”,是十分自然十分合理的事。但是,当时袁绍实际上能控制的,却只有冀、青、并三州,至于幽州么,还在人家公孙瓒手里,而公孙瓒则是袁绍的死对头、生冤家。曹操明知这一切,却有意把幽州混在另三州之间让你去“兼督”,这等于是在激袁绍:朝廷把幽州赏给你了,不知你这位堂堂的大将军,敢不敢从公孙瓒手中把幽州夺过来呢?袁绍为人极其自傲,受此一激,必定拼全力去夺取幽州。一旦袁绍和公孙瓒连兵不解,曹操就得到从容收拾张绣和吕布的机会了。

果不其然,袁绍就任大将军后,立即放过南面的曹操,把兵锋转而指向北面的公孙瓒,演出了血洗易京这惊心动魄的一幕。这正是:

孟德高明施小计,本初弱智战幽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