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雷家族——南宋亡国
临安城作为南宋的都城,繁华富足,金玉珍异,应有尽有,但伯颜从不为所动。曾到过临安的马可·波罗,惊叹其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在游记中写道:“通往市场的街道都很繁华,有些市场还设有相当多的冷水浴室,有男女侍者分别担任招待。杭州人不管是男是女,终年都用冷水沐浴。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这个习惯,认为冷水对身体有益。当然,也有热水浴室,不过专供外国人使用,因为外国人不能忍受那冰一样的冷水。杭州市民每天都要沐浴,沐浴的时间,大都在晚饭之前。杭州主要街道的两旁,楼阁林立。男人跟女人一样,皮肤很细,外貌很潇洒。不过女人尤其漂亮,眉清目秀 。她们的服装都很讲究,除了衣服是绸缎做的外,还佩戴着珠宝,这些珠宝价值连城。”
攻入临安后,伯颜首先将临安设为两浙大都督府,命令大将忙兀台及降臣范文虎入城治事,再命张惠、阿剌罕、董文炳、张弘范、唆都等人入封府库,登记钱谷,收缴史馆礼寺图书及各有司的符印告敕。他们还罢黜宋官府,改编三衙诸司宋军,同时派遣新附降官分赴湖广、四川,招谕未下州郡。
清点完临安城中的祭器、仪仗、典籍后,元军就开始清理南宋宫内的宫女、内侍及诸乐官。数以百计的宫女赴水自尽,剩下数百位年轻貌美的宫女因想到会发生什么事情而两股战战。一些太学生不愿北上为元朝做事,也用各种手段自杀。其中一部分与太监、宫乐捆绑在一起,将被元军押送往气候偏低的北方。
伯颜把文天祥囚禁于明因寺后,不断遣使敦促南宋君臣尽快投降。太皇太后只好命贾余庆为右丞相,与左丞相吴坚、签书枢密院事家铉翁等至元军营帐面见伯颜。伯颜引文天祥与亡宋时节们同坐。
贾余庆对伯颜说了很多阿谀奉承之言。文天祥实在听不下去了,拍案而起,怒斥贾余庆卖国投元,并谴责伯颜言而无信。吕文焕怕文天祥过激的言辞把伯颜激怒,连忙从中斡旋。见此,文天祥勃然大怒,指着吕文焕说道:“君家受国厚恩,不思图报,合族为逆,尚有何言。”
吕文焕被文天祥谴责得满面羞惭,低头缩脑地出了帐门。伯颜大怒,放走宋臣,仍拘禁文天祥。
经过两年多的南伐,伯颜终于以胜利者的姿势入驻临安城,又率左右翼万户巡城,到钱塘观潮,又登狮子、云峰、览临安名胜古迹后,伯颜到宫里去见太皇太后。临安百姓走出家门,纷纷涌上街头,争睹元军将帅的阵容。
无奈之下,南宋亡臣程鹏飞、贾余庆、谢堂、家铉翁、刘岊等在谢太后的带领下至湖州,向伯颜献上校正过的归降表和谕告各地的诏书。伯颜设宴款待来人,把文天祥也请来入席。文天祥滴酒不沾,粒米未进,只是怒目而视地干坐着。等宴席结束,把南宋一行人打发走了,文天祥仍被留下。
这时,忽必烈下达诏书,命令伯颜速把宋朝君臣送往大都觐见。谢太后不知此行是吉是凶,便推说自己年老多病,被允许暂时留在临安。
1276年二月,六岁的幼主赵隰亲自率领文武官员到祥曦殿,面北望阙,上表拜伏,乞为藩服时,便迎来最后的投降仪式。
当日,伯颜下令将赵隰迁出原来居住的宫殿,另行安置住所。
南宋投降的交接仪式已经结束,自此,延续了三百多年的大宋王朝正式宣告灭亡。其后南宋境内虽然滋生多种抵抗,都无法改变被征服的厄运。
因元朝灭南宋,大宋灭后周做对比,指出南宋的灭亡,与后周的灭亡一样,都毁在孤儿寡母之手,著名诗人和理学家刘因赋诗《书房》一首:
卧榻而今又属谁?江南回首见旌旗。
路人遥指降王道,好似周家七岁儿。
1276年三月,伯颜将南宋国库、衮冕、圭璧、符玺;宫中图籍、宝玩、车辂、辇乘、卤簿、麾仗、经版图书等物以及幼帝赵隰、全太后、福王与芮、沂王乃猷、度宗母、隆国夫人黄氏、驸马都尉杨镇等宋皇室成员全部用海船押解至上都。襄、樊二城,无血“直趋临安”的胜利,是元朝草创迄今,围猎史上最大的收获。
稍微深感欣慰的是吉王昰、信王昺被陈宜中、张世杰等拥出临安,南下福建、广东。
内侍、乐官、太学生等同时出临安北上,内廷琴师汪元量也在其中。汪元量不仅善琴供奉宫掖,还长于写词度曲。他以琴师身份在通往北方的漫长旅途中,目睹了南宋奉表降元的悲惨一幕,留下诸多具有强烈纪实性的诗史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记录宋元更替时期的真实事件,以补史书之不足:
醉歌十首
吕将军在守襄阳,十载襄阳铁脊梁。
望断援兵无信息,声声骂杀贾平章。
援兵不遣事堪哀,食肉权臣大不才。
见说襄阳投拜了,千军万马过江来。
淮襄州郡尽归降,鞞鼓喧天入古杭。
国母已无心听政,书生空有泪成行。
六宫宫女泪涟涟,事主谁知不尽年。
太后传宣许降国,伯颜丞相到帘前。
乱点连声杀六更,荧荧庭燎待天明。
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
衣冠不改只如先,关会通行满市廛。
北客南人成买卖,京师依旧使铜钱。
北师要讨撒花银,官府行移逼市民。
丞相伯颜犹有语,学中要拣秀才人。
涌金门外雨晴初,多少红船上下趋。
龙管凤笙无韵调,却挝战鼓下西湖。
南苑西宫棘露芽,万年枝上乱啼鸦。
北人环立阑干曲,手指红梅作杏花。
伯颜丞相吕将军,收了江南不杀人。
昨日太皇请茶饭,满朝朱紫尽降臣。
与1215年的金朝首都汴京相比,临安能躲过一劫,是值得庆幸的事。在接受南宋投降的过程中,伯颜严格奉行忽必烈“臣奉扬宽大,抚戢吏民”的政策。这是一次和平的交接,整个受降交接过程井然有序,避免了以前改朝换代之际惯有的毁灭和破坏。未经允许元军诸将士一律不得擅自离城,敢于暴掠者,一律按军法严惩不贷。这使南宋皇室成员的人身安全得以保障,皇家陵园依然如故,另外贾市商业区热闹非凡,生意照常进行,甚至没有任何扰乱发生。这方面,就像伯颜向忽必烈报告的那样:
臣伯颜等诚欢诚忭,顿首顿首,恭惟吾皇陛下。道光五叶,统接千龄。梯航日出之邦,冠带月支之域;际丹崖而述职,奄瀚海而为家。独此岛夷,弗遵声教,谓江湖可以保逆命,舟楫可以敌王师。连兵负固,逾四十年,背德食言,难一二计。当圣主飞渡江南之日,遣行人乞为城下之盟。逮凯奏之言旋,辄诈谋之复肆。拘囚我信使,忘乾坤再造之恩;招纳我叛臣,盗涟海三城之地。我是以有六载襄樊之讨,彼居然无一介行李之来。祸既出于自求,怒致闻于斯赫。臣肃将禁旅,恭行天诛。爰从襄汉之上流,移出武昌之故渡。藩屏一空于江表,烽烟直接于钱塘。尚无度德量力之心,荐有杀使毁书之事。属庙谟之亲廪,谓根本之宜先。乃命阿剌罕取道于独松,董文炳进师于海渚,臣与阿塔海忝司中阃,直指伪都。掎角之势既成,水陆之师并进。常州已下,列郡传檄而悉平;临安为期,诸将连营而毕会。彼知穷蹙,迭致哀鸣。始则有为侄纳币之祈,次则有称藩奉玺之请。顾甘言何益于实事,率锐卒直抵于近郊。召来用事之大臣,放散思归之卫士。崛强心在,四郊之横草都无;飞走计穷,一片之降幡始竖。其宋国主并于二月初五日,望阙拜伏归附迄。所有仓廪府库,封籍待命外,臣奉扬宽大,抚戢吏民,九衢之市肆不移,一代之繁华如故。兹惟睿算,卓冠前王,视万里如目前,运天下于掌上。致令臣等获对明时,歌《七德》以告成,深切龙庭之想,上万年而为寿,更陈虎拜之词。臣无任瞻天望圣,激切屏营之至,臣等诚欢诚忭,顿首顿首,谨言。
在此之前忽必烈对业已降服的“临安新附府州司县官吏军民人等”颁布了第一道圣旨:
间者行中书省右丞相巴延遣使来奏,宋母后、幼主暨诸大臣百官,已于正月十八日赍玺绶奉表降附。朕惟自古降王,必有朝觐之礼,已遣使特往迎致,尔等各守职业,其勿妄生疑畏。凡归附前罪,悉从原免,公私逋欠,不得征理,一应抗拒王师及逃亡啸聚者,并赦其罪。百官有司、诸王邸第、三学、寺、监、秘省、史馆及禁卫诸司,各宜安居。所在山林、河泊、巨木、花果外,馀物权免征税。秘书监图书、太常寺祭器、乐器、法报、东工、卤簿、仪卫、宗正谱牒、天文、地理图册,凡典故文字并户口、版籍,尽仰收拾。前代圣贤之后,儒、医、僧、道,通晓天文、历数并山林隐逸名士,所在官司以名闻。名山、大川、寺观、庙宇并前代名人遗迹,不许拆毁,鳏寡孤独不能自存之人,量加赡给。
元朝接手南宋都城临安后,治理江南的问题迫在眉睫。大批官员走马上任,那些没有征服的城池,伯颜北上之前,命阿术、阿里海牙、阿剌罕、阿塔海、宋都带等人来收拾,收归元朝版图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同年六月,伯颜率领着庞大的押运车辆及南宋皇室成员及朝臣抵达元大都,受到忽必烈的热烈欢迎。
在率领元军讨伐南宋的战争中,伯颜立了头功,但他一贯谦虚低调,没有摆出居功自傲的架势。尽管如此,还是得罪了忽必烈的宠臣阿合马。忽必烈以元朝最高礼遇,命太子真金率文武百官在城郊外相迎。而中书平章政事阿合马竟比百官多走出十余里,率先迎到伯颜。
伯颜见阿合马单人前迎,无非是以为他作为灭宋主帅,必定囊括大量金银财宝,竟公然向伯颜索贿。显然,阿合马无法理解伯颜行事的原则。自然,伯颜身上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珍宝送给阿合马,只好解下身上所佩的玉钩相赠,坦诚地说:“宋宝玉固多,吾实无所取,勿以此为薄也!”
然而大人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光风霁月,在小人看来是难以置信的。阿合马见伯颜用身上佩戴的玉钩来搪塞自己,以为伯颜轻视他,遂怀恨在心,便在忽必烈面前诬蔑伯颜平宋时私取宋宫玉桃盏。忽必烈听信谗言,竟然拘禁了伐宋功臣伯颜,又命人调查伯颜,因为缺乏证据此案不了了之。后来等到阿合马死后,有人献上玉桃盏,忽必烈才愕然说道:“几陷我忠良!”当然,此为后事。
四月二十八日,幼帝赵隰、全太后一行在阿塔海和李庭的护送下抵达元朝。忽必烈遣阿塔海、阿剌罕、董文炳前去宣诏迎接。当行省郎中孟祺宣读诏书,读到“并免牵羊系颈之礼”时,全太后闻言为元廷的宽宏大量而顿时热泪盈眶,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对幼帝赵隰说:“荷天子圣慈活汝,当望阙拜谢。”按照全太后的提示,年幼的赵隰向北跪拜。宋主拜毕,母子乘肩舆出宫,被安置在明德门内的官舍住下来,等待忽必烈的召见。
按照忽必烈的安排,五月一日清晨,东方天际露出一抹薄如蝉翼的鱼肚白。祭拜仪式由伯颜主持,百官贵族皆参加。伯颜率领元朝诸臣在大都城中,祭拜太庙并祭告大地,向列祖列宗及天地神灵报告灭宋的捷报。南宋皇室成员及百官奉命,要到上都西门外五里处的元朝太庙进行礼拜。拜庙完毕,伯颜又带领百官到附近的龙冈举行祭天仪式。
降元的南宋皇室成员及百官在枢密院官员的带领下,分为两班参加拜庙仪式,并有专人致辞。返回上都后,全太后让人把礼物清点一遍,准备明日迎接忽必烈的召见。五月二日,正式举行忽必烈接见宋朝降君的仪式,在距上都城南十余里处的昔剌斡耳朵举行。全太后、赵隰,加上祈请使团的全班人一早出上都南门,赶到十里外的昔剌斡耳朵里耐心等候。他们把准备进献的金银玉帛等摆在一百张桌子上,在草地上排成几行。
察必与忽必烈商议,问是否能让前来朝觐的南宋皇室成员及遗臣“不要改变服色,只依宋朝甚好”,也可以借机欣赏一下宋朝宫廷中的服饰。忽必烈点头答应,他知道察必柔顺的内心,表示对亡国君臣的体恤之情。
召见时,忽必烈与皇后察必并排坐在大安阁宫的御榻上,蒙古宗王、文武百官分坐两侧。忽必烈先封赏平宋功臣伯颜,作为奖赏,忽必烈赐给伯颜二十袭“银鼠青鼠只孙衣”(只获得一袭便是一个至高无上荣誉),并重新任命他为右丞相、同知枢密院事。伯颜十分谦虚地说:“奉陛下成算,阿术效力,臣何功之有。”随后,阿术、阿里海牙等伐宋有功将士,根据功劳大小,均获得忽必烈不同程度的赏赐。
接着,宣全太后、赵隰、福王、隆国夫人的朝觐。南宋君臣穿着宋朝的旧日朝服冠冕,按职位高低肃然站立,一拨一拨地向忽必烈及察必皇后行朝拜大礼。看着昔日高贵的南宋皇室成员向自己行礼表示臣服,忽必烈满面春风,诏令封赵隰为开府仪同三司、瀛国公。其制书曰:
时逢屯否,岳渎分疆;运值休明,乾坤一统。眷靖康之余裔,擅吴会之奥区,远隔华风,久睽邻好。我国家诞膺景命,奄有多方。炎风朔雪之乡,尽修职贡;若木虞渊之地,靡不来庭。罄六合以混同,岂一方而独异?用慰苏之望,爰兴问罪之师,戈船飞渡而天堑无凭,铁马长驱而松关失险。宋主赵某乃能察人心之安背,识天道之推移,正大奸误国之诛,斥群小浮海之议,决谋宫禁,送款军门,奉章奏以祈哀,率亲族而入觐。是用昭示大信,度越彝章,位诸台辅之尊,爵以上公之贵,可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司徒、瀛国公,主者施行。
随后,忽必烈封南宋太皇太后谢道清为寿春郡夫人,其余诸人都得到较好的安置。对此,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尼·格鲁塞评价道:“伯颜将幼帝送到忽必烈处,忽必烈待之以礼。在此,人们可以设想自成吉思汗以来蒙古人所进的一大步:只经过两代,鄂嫩河流域的半开化人便提升到古老的文明的民族的水平。”
朝觐仪式结束后,在悦耳动听的音乐中,忽必烈大摆诈马宴,与文武百官庆祝平宋的重大胜利,并犒劳平宋诸将士伯颜、阿术、阿里海牙及招待全太后、赵隰、福王等南宋旧主降臣。大家皆额手称庆,开怀畅饮。宋廷降将也学着蒙古人操刀割肉,宋室皇族与元朝君臣举杯把盏,觥筹交错,但美酒下肚后,品出来的滋味却迥异不同。唯独察必皇后愁眉不展,面对琳琅满目的美酒佳肴,难以下咽。忽必烈不解地问道:“我今平江南,自此不用兵甲,众人皆喜,尔独不乐,何耶?”
察必慌忙跪下,意味深长地答道:“妾闻自古无千岁之国,毋使吾子孙及此,则幸矣。”
察必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劝诫忽必烈不要被短暂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认真治理国家,永葆帝位长久流传下去,子孙永享荣华富贵,才是王道。
为讨察必欢心,忽必烈将从南宋府库收罗来的珍宝器物陈列于上都殿庭内,请皇后察必前往观看。察必心不在焉地看了一遍,便匆忙离去。忽必烈命宦官追问其故,察必说:“宋人贮蓄以遗其子孙,子孙不能守,而归于我,我何忍取一物耶!”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作为一名蒙古族女子,在举国欢庆胜利之时,能为国家的长远前途考虑,说出上面一席话,其品性实在令人敬佩。
忽必烈愣怔了片刻,传诏把珍宝归库留以后分赏给诸王和功臣。伯颜奏报:“臣此次南征,收降了不少南宋降将,请陛下接见一下,以示升上洪恩。”
“都有谁啊?说说看。”
“范文虎、夏贵……”伯颜报了几个人的名字。
听到伯颜上报的这些降将的名字,忽必烈轻轻地摇着头,说:“这都是些什么人啊?”
尤其是号称常败将军的范文虎,因为善于阿谀奉承贾似道,尽管多次在前线动不动就导致全军覆没,仍然受到袒护,在南宋朝廷中身居要职。当贾似道出师不利时,他却突然在昔日的“恩相”背后捅了一刀,率部下投降了元朝。像他这样不做任何抵抗就屈膝变节的将领,怎能不令人生厌呢?
伯颜似乎察觉到忽必烈的心思,便婉转地说:“臣在江南时,为了稳定人心,防止反复,仍让降将统领本部人马。像范文虎,已封他为两江都督,管辖着几万新附军。”
“能替朕分忧解难,不错。别人都夸你智略过人,果真名不虚传。”为了顾全大局,安抚民心,忽必烈不得不笼络这些降将,“那就去见见他们吧。”
会见结束后,忽必烈又对降将们进行不等的赏赐、封侯,接着,又若有所思地问了一句:“众位爱卿当时为何轻易就弃宋降元了呢?”
众降将听后愤然难平地回答:“贾似道专权擅政、玩弄朝堂,他重文轻武,尤其对战功卓著的将领,不但隐功不报,还借机肆无忌惮地陷害忠良。致使我们心惊胆战,所以元军一到,我们就立马投诚了。”
听完这个冠冕堂皇的投降理由,陪坐的董文忠冷笑一声,说:“对你们这些卑躬屈膝的降将来说,贾似道陷害你们也是应该的。”
范文虎等人闻言,臊得面红耳赤,如坐针毡,差点儿没钻到桌子底下去。
忽必烈并非故意让他们当众出丑丢人,连忙打圆场,说:“朕经营天下,当以招纳贤士为要务,你们归附大元后,要励精图治,不要顾及别人的猜忌和嫉妒,朕会宽待你们的。”
“谢主隆恩!微臣愿有生之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夏贵连忙跪下说。
喝了一杯贺功的美酒,忽必烈又问伯颜:“听说南宋宰相文天祥很有气节,他投降了吗?”
“不肯投降,至今还在浙江与元军对峙。”
“朕就喜欢文天祥这样矢志效忠本朝的忠臣。他若肯降,朕一定予以重用。”
伯颜凄然一笑说:“希望能顺遂陛下的圣意。”
全太后从临安初到京师,水土不服,也不习惯北方日常风俗。察必皇后得知后,善心大发,一连三次恳求忽必烈释放全太后返回江南。这次,忽必烈没有准许,还为此数落道:“尔妇人无远虑,若使之南还,或浮言一动,即废其家,非所以爱之也。苟能爱之,时加存恤,使之便安可也。”
忽必烈拒绝放还全太后南返是有深层原因的,当时江南政治时局不稳定,加上全太后是刚刚灭亡的南宋国母,重返江南,人身安全难以保障。察必皇后兰心蕙芷,以后再也没有提及此事。
全太后和幼帝赵隰见南归无望,便先后出了家,以断绝七情六欲和虚浮的俗缘。全太后出家为尼后,忽必烈令其入正智寺。为解决母子俩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察必特此拨了三百六十公顷免去租税的地皮作为二人的米饭钱。于1288年,忽必烈突然“赐瀛国公赵隰钞百锭”,并遣瀛国公赵隰“学佛法于吐蕃”,“讨究大乘,明即佛理”。一对母子被元朝安排出家后,从此骨肉分离,天各一方。
在众多元朝将士和僧人的陪同下,赵隰从上都出发,经蒙古草原、青海,抵达雪域萨迦大寺。随后,更名为合尊法师、号木波讲师。不数年,赵隰已经在藏佛界崭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通晓藏文,贯通佛学,成为一名学问僧,担任过萨迦大寺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四处讲经、潜心研究佛学,一生如此。翻译过众多经文,为佛学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赵隰在雪域研修佛法,弘扬佛教。对山清水秀的江南念念不忘,于1323年,题写绝句《在燕京作》: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这首诗寄托了赵隰对南宋的思念之情,也隐藏着他对当年元朝政府无理攻取南宋的谴责之意,因而触犯了文字狱。1223年四月,元英宗硕德八剌怀疑赵隰参与了反叛事件,遂下令赐死赵隰,享年五十三岁。被杀时,“出白血”,后世对赵隰含恨而死给予同情。可以肯定,他在西藏定居了三十五年,其间再也没有机会踏入中原和那朝思暮想的江南故乡!
南宋非同于金国。蒙古人对南宋并没有直接的仇恨,金国被蒙古帝国灭亡后,完颜皇家宗室被全部杀死,没留一个活口。但南宋赵氏、皇亲投降了元朝后,基本都没有被加害。这从蒙宋之战开始以来就不断招降南宋可以看出。有人说,正是蒙古人的这点儿仁慈,一百年后的朱元璋反元时,让元顺帝以及宗室能以安全地从北京退回大漠。
元军占领临安及宋主的投降,意味着宋王朝正式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元代。接下来,继续攻打尚未降服的南宋残余势力,成为元廷亟待解决的军事任务。不仅如此,元廷让谢太后以南宋皇帝的名义给南宋继续坚持反元势力降下谕旨,劝导各地守军纷纷放下手中武器,归顺元朝,使百姓免遭兵燹战祸之苦。
其中,谢太后下诏令招降坚守扬州的两淮制置李庭芝之事最具典型。
李庭芝,字祥甫,本汴梁人,十二世同居一门,号“义门李氏”。北宋末期战乱四起,李氏家族迁至应山。金国被灭后,襄汉之地兵祸不断,李庭芝十八岁时,李氏又迁徙到随州(故成随州人)。宋将孟珙屯守江南时,李庭芝乡试不中,于是弃文就武,前去谒见孟珙。李庭芝相貌堂堂,孟珙一见称奇,提拔他为军中将校。淳祐年间,李庭芝又考中进士,得功名后,担任孟珙的幕僚,主管机密、文字事宜。孟珙去世前,极力推荐李庭芝,上表朝廷推荐其代替自己的军职。
伯颜知道南宋名将李庭芝对宋廷赤胆忠心,至今据守扬州,元军久攻不下。便让谢太后给李庭芝下了道懿旨,命他放弃抵抗,大元皇帝定当重用。瀛国公赵晨送来首道诏谕劝降,李庭芝登上城楼大义凛然地对来使说:“奉诏守城,未闻以诏谕降也。”谢太后以为李庭芝不明就里,又诏令李庭芝说:“比诏卿纳款,日久未报,岂未悉吾意,尚欲固圉耶?今吾与嗣君既已臣伏,卿尚为谁守之?”李庭芝不予理睬,下令守城将士“发弩射使者,毙一人,余皆奔去”。
接着,南宋守将夏贵归降元朝后,元军统帅阿术又玩心理战术,驱赶身穿宋朝军服的淮西降卒至扬州城下,“旌旗蔽野”。当时的场面既壮观又令人气愤,数万宋军降卒身着齐整的军服,排列整齐,在扬州城下立定,一言不发地望向扬州城头。在他们身后,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元军骑兵,皆执坚披锐,虎视眈眈。见此情状,李庭芝惨然一笑,对身边幕僚说:“我唯有以死报国!”
阿术见扬州城上没有动静,又派使者持诏书前去招降。李庭芝命士卒打开城门放进元军使者。然后,李庭芝命人把元军使者押上城头,当着数万淮西降兵与元军骑兵的面,一刀砍落使者的人头扔到城下,并焚烧了招降的“诏书”,以决元军劝降之心。阿术无奈,只得暂时挥兵返回。
不久,扬州城内粮尽。见元军势盛,宋朝的知淮安州许文德、知盱眙军张思聪、知泗州刘光祖等人,皆以粮尽为由向元军投降。
但李庭芝仍征收民间积粟供给士兵,民粟食尽,又命令扬州官员出粮,不久官员家的粮食也告罄,就令军中将校出粮掺杂上牛皮、麸蛐供应士兵。食尽粮绝,宋军将士,“然犹力战不屈”。士兵们感激庭芝的抚恤,纷纷表示誓死效命,有的甚至烹子而食,仍然天天登城苦战,其状十分惨烈。
在此背景下,元朝统帅阿术不仅从水路上断绝高邮方向的宋军运粮船,又在陆路邀击宋军运粮兵卒,杀死宋军数千人,完全断绝了扬州守军的粮草、军需等供应。为了使扬州尽快降服,阿术又派人从大都的忽必烈处取得特赦诏书,“赦(李)庭芝焚诏、杀使之罪”,当然,元军这次不敢再派人送入城中,只敢城下喊话,以箭射诏书于城上。李庭芝看也不看,命人立焚诏书于城上,守城之心十分坚决。
长期坚守扬州的李庭芝获悉福州政权建立,被刚继位的南宋端宗赵昺遥授为左丞相和保康军承宣使,召他赴福建共图抗元复宋大事。李庭芝接到命令后,欣然从命,报国热情空前高涨。临行前,李庭芝命姜才选出精兵五千人,准备带走,把突围将士的家属,全部滞留于扬州城内。
精兵既出,扬州城必失,与其让妻儿落入元军之手,遭受蹂躏,不如就此了断,于是,不少兵卒含泪手刃妻儿。李庭芝获悉此情况后,急忙传令,将士不得再为难家属,并将突围将士的家属集中起来,交付朱焕照顾。并委托朱焕坚守扬州,亲率七千军队泛海南下应诏,准备继续效力“行朝”政权。
六月二十九日,整装待发,一声炮响,扬州城东门徐徐开启,姜才开路,李庭芝断后,五千步、骑兵浩浩荡荡涌出城外,向东开拔。
元军巡逻兵把此情况飞报给阿术,当李庭芝率部行至泰州时,阿术率领一百余名骑兵追踪而至,被围困在台州城内。接着,博罗欢、史弼带领三千骑兵闻报赶来,加入围城的行列。阿术命博罗欢返回扬州,指挥军队围攻扬州,而阿术继续攻伐泰州,对付李庭芝和姜才。
等元军步、骑兵两万来援时,阿术下令把泰州紧紧围住,命人修筑长堑,不放过一个宋人突围。阿术在泰州城的东南角督战,切断李庭芝入海的后路。
再说,博罗欢在扬州也是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扬州率先坚持不住了。李庭芝和姜才率领五千名精兵出城后,扬州城内只剩下老幼弱残,粮食也告罄,执意硬撑下去,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七月十二日,守卫扬州的朱焕开城投诚。博罗焕进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城外运来粮食,救济灾民。另外,朱焕告诉博罗焕,突围将士的家属,全部滞留于扬州城。博罗焕征得阿术的同意后,李庭芝手下将士的妻儿全部被俘。元军将这些妻儿老小全部驱赶到泰州城下,逼使泰州的宋军投降。
天气酷热难耐,加上身心疲惫,姜才疽发于胁,无法出战,宋军只好死守孤城。李庭芝忍着疼痛,天天坚持在城上巡视,防止发生哗变。
李庭芝对妻儿被俘并不理会,仍坚守在城内指挥抵抗。结果,泰州裨将孙贵、胡惟孝等四人知扬州不守,又见元军四涌如潮,果然动摇,大惧之下,开北门纳元兵入城,向元军投降,导致元军蜂拥而入。
李庭芝闻听此变,知事已不济,遂投莲池自杀,但因水太浅,未被淹死,被叛军所执,交给元军。而疽疮发作的大将姜才也被活捉,与李庭芝一起被押至扬州。在招降无果的情况下,两人不屈就义。当日,扬州民众闻听李庭芝和姜才的死讯时都悲痛不已,热泪直流。仍在坚持抗元的文天祥听说李庭芝遇害,也赋诗悼念:“空留玉帐卫,那免白头翁。死者长已矣,淮海生清风。”
义门出身的李庭芝,在国家面临危难之际,能从容投笔从戎,为保卫大宋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襄樊之役和扬州保卫战中,他英勇善战,多次杀退元军的袭击,且屡次怒斥劝降者,焚其降书,其浩然正气,令人敬佩不已。虽然希望渺茫,但他仍苦撑坚守。即便是在南宋朝廷已经投降的情况下,他仍拒绝投降,为一方百姓守住一片河山。无论从牵制元军还是从威胁元军上讲,其功劳都是不可埋没的。他的凛凛风骨实在令人钦佩。最后虽然兵败遇害,然而其浩然正气却彪炳千古。
扬州被破后,元军集中优势兵力猛攻真州。众寡如此悬殊,趁天降大雾,南宋参谋赵孟锦率少数宋军忽然击袭元军大营,趁乱斩杀不少元兵。天不助宋,大雾不久散去,元军望见南宋兵力尚少,立刻精神抖擞奋起组织反攻,赵孟锦登舟败走之际不慎失足落水而死。元军乘势攻取真州城。城破后,安抚使苗再成血战,力竭而死。此后,通州、滁州等相继降元,淮东尽失。
1276年正月,被忽必烈封为帝师的八思巴,对元军征讨南宋的战争是持支持的态度。在八思巴返藏途中,听到元军渡江后节节胜利、江浙诸地望风受降、临安不日可下的捷报后,给忽必烈写了一封题为《赞颂应赞颂的圣事》的贺信,全文如下:
顶礼上师三宝!
向一切福德之源、三界之依怙、殊胜之佛陀虔诚顶礼!
陛下仗仙先世所积善业海之福德,安定各方及边土之众生。陛下之国政不劳而自成,以一身之福德智慧,任运治理,今人叹为神奇。陛下亲属王族中,或有受他人欺惑而反叛者,复迷途而知返,前来归顺,此亦足称神奇。较之先世众多帝王亲率大军讨伐不臣,陛下未曾亲征,亦未劳神费力,而能治理各地。以此福德,施政于各方,臻于安乐。如此威德,大地之上前无人有过,故陛下声名遍及三界。陛下一人之福德,世上实无匹敌。亲见陛下之福德受用者,莫不眼神迷离,以为所见俱是幻化神功,不敢置信;听闻陛下之功业威力者,莫不心动志摇,犹如受干渴煎逼之人,闻山雨欲来之风响。陛下之福德使社稷安宁、江山一统,奋转轮之威,合四洲为一。须弥山之上所居众神睹此,亦当疑惑浊世何以竟有如此伟业。如此福业之果已成,众生唯愿享陛下之福荫,具足圆满。能使天下众生享受如此安乐者,先前帝王中未曾有过。颂扬陛下子育黎民、亘古所无之欢悦声,犹如铙钹击响。伏愿陛下圣心喜乐,众生亦得欢悦。
陛下除以法度治理臣民,复播下教法之种,施以水肥,使安乐之幻芽生,解脱之果实熟,自他俱享各种欢乐。犹如福德黄金大地,吉祥之水绕流,无论自他,无论何时,布富足自在之种。陛下洞悉诸种教法,于诸物无不察,于诸教无不通,陛下之英明天纵,非言语所能说明。闻陛下之名声,余心即得康乐。犹莲花之芳香,因轻风而传之偏远,弱小蜜蜂觉之,亦振翅而作响,逢此应赞之圣事,余亦寄此二示贺。所有十方佛陀,亦为此赞颂吉祥。愿陛下圣体坚如须弥,福德广如大海,常以如意之宝,满足众生之愿!
因蒙古第五传大皇帝忽必烈之福德,所有国土终成一统,尤其立国已久、王统未尝断绝、社稷稳固、疆土广大之蛮子国归降于人主脚下之莲台,使皇帝福运之光遍照于直抵大海之大地坛城。为赞颂此圣业,比丘八思巴阴木猪年秋八月二十二日吉时写于马尔康地方之赞多新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