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明遇上大清:执着的后金拆迁队——大凌河之战
崇祯四年(1631)正月,孙承宗出关巡视前线,出了山海关沿着辽西走廊视察前线各城。孙承宗此番依旧继续贯彻他的坚城堡垒战术,并决定第三次抢筑大凌河城。
袁崇焕在宁远时就曾两次派人修筑大凌河,但皇太极都没让他修完。袁崇焕的既定方针就是建,皇太极的应对办法就是拆。大凌河城在今天的辽宁凌海,凌海过去叫锦县,大凌河古称渝水、龙川、白狼水,辽代以后改称凌河(灵河)、大凌河。大凌河全长398公里,是古代沟通东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齐国北伐山戎、曹魏征讨乌桓、前燕入主中原、北齐攻打契丹、隋唐平定高丽,都是走的大凌河谷。
大凌河在锦州东面30多里处,是锦州的屏障。明军想固守锦州,必修此城;而后金要攻明,必拆此城。从袁崇焕时起,双方对大小凌河二城争夺就非常激烈,已是两建两拆。
孙承宗回到前线后,下令再次重建大凌河城,这城我修定了。皇太极也很坚持,你敢建,我就敢拆,这城我拆定了。
七月,祖大寿、何可纲奉命率兵1万第三次修筑大凌河城。
崇祯四年(1631)八月一日,皇太极设筵款待前来参战的蒙古军,然后再次申令军纪,兵分两路,一路由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率兵2万,经义州屯兵于锦州与大凌河之间,切断锦州与大凌河的联系。皇太极亲率大军经黑山、广宁从正面压向大凌河城。
崇祯四年(1631)八月初六,两路大军在大凌河城下会合,完成对大凌河城的包围,大凌河之战打响。
大凌河城虽被多次摧毁,但原有墙基还在,明军1万多人和征调来的民工1万多人,加起来将近3万,人多好办事,因此明军的修城进度很快。但皇太极的行动更快,他没有给祖大寿足够的时间去垒砖头,祖大寿修了还不到半个月,皇太极便已经兵临城下。算上路上的时间,皇太极几乎就是在得知祖大寿修筑大凌河城的消息的同时就起兵了。皇太极七月初才从皮岛大败而回,八月初听说明军又要修城,就急火火地跑来阻止,明军这时城墙雉堞还没修完,祖大寿只好关闭城门,仓促应战。
皇太极这次一改从前强攻硬打的生猛战法,一上来就摆出了长期围困的架势。当然,这种战术的改变跟之前被明军的大炮轰得很惨有关,鉴于明军的大炮实在厉害,打得远,威力大,宁远大战、宁锦大战,不久之前的皮岛之战,后金军死在明军大炮之下的不计其数,后金军从上到下看见明军的大炮就眼晕,不是皇太极不想打,而是实力有限,骑兵野战还行,攻坚不是其强项。
皇太极围城不攻,还有一层用意,那就是战争史上的经典战术——围城打援,迫使明军的援兵跟后金军打野战。
为了确保城里的明军不跑出来,皇太极命八旗士兵环城挖了四道壕沟,筑起一道1丈多高的墙,将大凌河城围得铁桶一般。
10天后,八月十六日,明军第一批援兵2000人从松山赶来救援。但这点兵力杯水车薪,因为围城的后金军有五六万人,对付2000明军绰绰有余,八旗士兵没费什么劲就轻松击退了这波援兵。
又过了10天,八月二十六日,第二波援兵,锦州明军6000人在吴襄、宋伟的率领下再援大凌河。当天大雾弥漫,负责拦截的阿济格率领1000骑兵利用大雾掩护偷袭明军,将第二批援兵击退。
皇太极利用祖大寿渴盼援军的心理,搞了一次假增援,金兵穿上明军的衣甲打着明军的旗帜,高喊着铺天盖地杀向金兵大营。祖大寿在城头一看,喜出望外,立即率兵冲了出来,想里应外合,突出重围。他哪里知道皇太极已设下埋伏,一心想活捉他。待他杀出城,眼看要与援军会合时,援军突然变成了金兵,直奔他而来。祖大寿大惊失色,这才知道上当了,急忙后撤。但他已陷入金兵的重重包围中,在部下的保护下才杀出重围退回大凌河。
从崇祯四年(1631)八月初六到九月十九日,大凌河城已被围了48天。这时从城里逃出来一个叫张翼辅的商人,据他说,城中早已断粮。守军先杀战马,吃马肉,马几乎杀尽了,开始吃人,先吃筑城民夫,再吃饿死的士兵。现在全城只有几个大官手里还有米一二升而已。城里的明军用人骨头当柴烧,把人肉割下来烤着吃。虽然到了这般地步,但仍顽强坚守不投降。
明朝方面在孙承宗的部署下也在做紧张的准备,大战即将打响。
崇祯四年(1631)九月二十四日,监军道张春率领4万明军从锦州出发第三次增援大凌河。之前出场的总兵宋伟、吴襄也随军出战,张春倒霉就倒霉在吴襄身上,这是一个有名的长腿将军,打仗不行,逃跑却很在行。
张春,举人出身,在收复永平四城中表现突出,这次大凌河被围,孙承宗力荐他挂帅出征。
明军主帅张春很聪明,后金的优势是骑兵,而明军的优势是火器。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火器优势,同时尽可能克制后金的骑兵,张春想了许多办法。这次出征,他带了许多火炮、火枪,就为了能在野战中充分使用明军的大炮、火枪压制敌人。为了对付后金骑兵的冲击,张春让人造了许多大车,行军时用大车拉载大炮、辎重,遭遇敌人时将大车列成车阵还可以阻挡后金的骑兵。
九月二十四日,明军渡过小凌河,但张春并不急于前进,而是命令明军步步为营,以车营为依托,缓缓向前推进。
九月二十七日,明军在四更天悄悄拔营起寨,向大凌河城前进,在距大凌河城15里处,与皇太极、代善率领的后金军主力2万人相遇。双方交战开始,明军迅速摆开车阵,阵内大炮、火枪严阵以待,八旗军立即发起冲锋,明军发射火炮对准后金的骑兵队伍猛烈开火,冲锋的八旗兵纷纷落马,冲到近前的八旗兵也遭到明军火枪的射击,一排排被击毙在阵前,后金军连续几次冲锋都损失惨重,明军初战得胜。
宋伟与吴襄在关键时刻闹起了矛盾。原来在立营时,宋伟主张在远离草木的地方立营,吴襄主张在靠近水边的地方立营,就在两人争执不下时,后金军打来了,两人也就只好各干各的。不过,虽然后金军的几次进攻都灰头土脸地被打了回来,但皇太极并非没有收获,他很快发现吴襄的大营是明军的薄弱处。于是命令进攻宋伟的八旗军掩护,全力掩护攻击吴襄的八旗军进攻,局势就此逆转,吴襄顶不住敌人的进攻,被攻破大营,后金骑兵冲进大营与明军混战。被冲散的明军很快又重新聚拢,与八旗兵拼斗,张春见风势向东,便使用火攻,火势凶猛,扑向金兵,金兵被大火逼了回来。谁知突然风向一转,大火向明军方向扑来,吴襄所部溃散,明军军心大乱。
这时,宋伟所部明军仍在顽强抵抗,皇太极不得不使用他的秘密武器——大炮。鉴于被大炮轰得很惨,皇太极下决心组建后金炮兵,从被俘明军中挑选炮兵,又令从关内带回的工匠仿制缴获的明军大炮,总算是建立了一支炮兵,首批造好的40门大炮,第一次使用就被皇太极调来大凌河。
后金的大炮开始向明军阵地轰击,这一度令张春产生错觉,以为是自家大炮炸膛,派人一查才知道,敢情后金也有了大炮。但明军的抵抗依然顽强,明军的大炮也猛烈还击,双方大炮对轰,依旧不分胜负。皇太极派出一队骑兵绕到明军背后,同时出动他的楯车,后金骑兵躲在楯车后面向明军阵地靠近,等接近明军大阵后突然杀出,与绕到明军背后的后金军前后夹击,才将明军击溃。
张春还想组织反击,但兵败如山倒,最后连他自己也被卷进了败退的大潮中。皇太极早已在明军撤退的路上埋下了伏兵,4万明军多数被歼,只有少数幸运的得以突围,这里面就包括长腿将军吴襄,还有之前跟他争吵的宋伟。主将张春以下副将、参将、游击等33个高级将领被俘。
4万大军土崩瓦解,这是明军派出的最后一批援兵,也是兵力最多的一次,明军已经派不出援兵了。
大凌河城中的军民们又坚持了10天。崇祯四年(1631)十月初七,皇太极派降将姜新进城劝降。祖大寿派出一位叫韩栋的部将到后金大营谈判。崇祯四年(1631)十月二十五日,祖大寿最后下了决心,他邀后金将领石廷柱进城商议具体事宜。
崇祯四年(1631)十月二十五日晚,祖可法、祖泽润、刘天禄、张存仁等四人随石廷柱一同到了后金大营,皇太极亲自迎接,以女真人最高礼节抱腰礼相见。然后设宴款待。双方达成协议,后金保证不杀城内军民,城内明军放下武器到城外接受整编。
原来城里有3万多人,这时只剩下1万多人。
反对投降的副将何可纲被押至城外斩首示众。何可纲毫不畏惧,面带微笑不发一言,引颈受死。他的尸体刚被拖进城,饥民们便一拥而上,争相割食。
崇祯四年(1631)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大开城门,率众将来到后金军营。皇太极与代善、莽古尔泰及众贝勒众大臣,一齐隆重迎接祖大寿一行。双方登坛发誓祭天,盟誓祭天毕,皇太极携手祖大寿进入大帐,为祖大寿设宴,皇太极亲捧金杯赐酒给祖大寿。
趁着气氛融洽的时机,祖大寿向皇太极提出:自己悄悄回锦州,然后里应外合,助皇太极一举拿下锦州。同时他还提到,自己的妻儿老小还在锦州城中,一旦投降的消息传到锦州,一家人就都没命了。皇太极沉吟片刻,点头同意了祖大寿的计策。祖大寿连夜率亲信26人,渡过小凌河,徒步赶往锦州。在后金大炮轰鸣声的配合下,祖大寿假称突围逃还,顺利进入锦州城。
返回锦州的祖大寿并没有献城交出锦州,皇太极在等了数日不见动静后,便退兵了。走之前,皇太极下令拆墙,大凌河城又被皇太极的八旗拆迁队拆成了一片平地,不愧是专业拆迁队,走到哪儿拆到哪儿,虽然皇太极赢了一局,但锦州城还在明军手里,关宁军主力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