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明遇上大清:辽西八城——山海关外大练兵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7 属于:历史故事


大凌河之战后,皇太极将进攻的重点指向了明朝的左膀右臂蒙古各部、朝鲜东江,对宁锦一线的明军只是派少数兵力牵制骚扰,双方没有发生大的战事。但随着皇太极在关外屡屡得手,解决了后顾之忧后,开始将战略重心转移到正面战场。

宁锦前线的战争味道越来越浓,虽然双方还未动手,但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大战前的平静甚至令人更紧张。

辽西明军也没闲着,在祖大寿的督率下积极练兵备战。

祖大寿的部将中,吴三桂的表现尤为活跃。他年纪虽轻,却很会练兵,而且很会搞关系,特别善于跟他的上级搞好关系,几乎每个上级都欣赏他,拍屁的功夫一点也不逊色于那些官场老手,业务水平也过硬,加上他上面有人,他舅舅就是前线主将,吴三桂的官位是芝麻开花节节高,23岁时已经是前锋副将。

崇祯十年(1637)二月,祖大寿决定趁皇太极远在朝鲜,抢先动手将防线前推。二月十二,祖大寿派西协副将祖宽率兵2000人为前部,他自己率大队人马随后,前往义州视察战地。

明军重兵防守的锦州在辽西走廊的东端,守住辽西走廊也就守住了北京的门户。而义州是辽西走廊的出口,明军想东进收复失地,必取义州;清军想攻进宁锦防线夺取锦州,也必须占据义州。义州西接锦州、宁远,东连广宁八城,是明军收复广宁的桥头堡,也是清军进攻锦州的前进阵地。

对明军来说,想要收复广宁,就必须收复义州,而想要收复义州,就必须建筑戚家台堡。祖大寿将建城的任务交给了吴三桂。吴三桂也很卖力,带领部下日夜赶工,很快完成,验收合格。但接下来的实战告诉吴三桂,仅仅验收合格是不管用的,真正的验收人是皇太极。而清军带来的验收工具也很特别——红夷大炮。

崇祯十年(1637),明朝在山海关外只剩下了8座城池,也就是辽西八镇。

从山海关出东门30多里,就是山海关的前哨中前所城。这里也是吴三桂的老家,从中前所往东再走30多里,就是前屯卫城;再走几十里,就到了中后所城,中后所城与中前所城均隶属前屯卫。之后,依次是宁远城、塔山城、杏山城、松山城、锦州城。

关外八城:锦州、宁远、松山、杏山、塔山、中后、前屯、中前。开战20年,大明在关外仅剩下这可怜的八城了。

为了守住这最后的8座城,朝廷对关外明军重新做了整编。吸取以往的教训,朝廷刻意强化了辽西前线明军的野战训练,并根据各部明军的实际战斗力将明军分成堪战援兵与守兵两种。堪战援兵,听名字就知道,这是用来救火的,也就是能跟清军打硬仗的野战军,属于机动兵团,随时增援各城。守兵就相对简单了,主要任务就是守城。职责明确,也是防着到时候互相扯皮说不清。

堪战援兵,总兵力约14000人,分别由8名副将、两名参将、两名都司统领。西协副将祖宽统领协兵1093人,后左营副将高勋统领营兵1100人,后劲中营参将陈朝宠统领营兵1099人,练兵营副将程继儒统领营兵1100人,平夷左营副将张鉴统领营兵1184人,平夷右营副将郭进道统领营兵1190人,中权中营副将周佑统领营兵1090人,右翼左营副将祖克勇统领营兵1097人,右翼右营参将窦濬统领营兵1088人,左翼右营副将刘仲文统领营兵1100人,骠骑营都司丁志祥统领营兵1000人,团练右营都司王定一统领营兵1000人。

锦州守兵:东协副将祖大乐、前锋右营副将吴三桂以下8名副将,守军1万余人,计有招练营、镇标右营、前锋右营、后劲右营、抚尉营、车中营、城守营、降夷左营(蒙古兵)、降夷右营(蒙古兵)等。

松山守兵:参将金国凤,守军6000余人,计有城守营、前锋中营、前锋左营、车右营等。

杏山守兵:副将程颜勋,守军3600人。

宁远守兵:副将于永绶,守军1万人。

前屯卫守兵4000人,中左所守兵3000人,中右所守兵3000人。

辽西八城,明军总计有53营,兵力约6万,加上差役、工匠等后勤人员接近7万。

副将吴三桂正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时候,为了练兵,他也是很拼,每天在军营早起晚睡,日夜奔走在练兵场上操练人马。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在明军的大检阅中,吴三桂的前锋右营被评为上等。崇祯十一年(1638)八月,上级在给皇帝的报告中称赞吴三桂所部“练兵精强,敢战”。吴三桂的部队虽然是守兵,但他是按堪战援兵的标准训练的,高标准、严要求才能练出精兵。

此时驻守在关外八城的关宁明军沿着辽西走廊一字排开,明军的战略意图是以戚家台堡为前进阵地,占据义州,进而形成对辽西重镇广宁的扇形包围。可是,明军还没有动手,清军就先动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