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明遇上大清:烽烟再起——清军南下洗劫中原
崇祯十一年(1638)八月,清军再度南下,入寇中原。这是皇太极即位以来第四次迂回入边。八月二十三日,皇太极令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担任主帅;和硕肃亲王豪格、多罗饶馀郡王阿巴泰为副,率领八旗左翼军;皇太极又任命和硕成亲王岳托为扬武大将军,多罗安平郡王杜度为副率领八旗右翼军,兵分两路进攻长城。
八月二十七日,岳托率右翼军率先出发,九月二十二日从密云东北墙子岭攻进长城。九月初四,多尔衮率左翼军出发,于九月二十八日从青山关攻入长城。两军在通州会师后,各自兵分四路,右翼军沿运河,左翼军沿太行山麓,八路进兵,狂飙突进,席卷千里。
当时,明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就是祖大寿指挥的关宁军,还有洪承畴、孙传庭麾下的陕西明军——秦兵。祖大寿的关宁军驻守在宁锦防线上,洪承畴、孙传庭的秦兵正在陕西、河南一带全力“围剿”农民军。河北、山东缺乏正规的野战部队,地方守军挡不住如狼似虎的八旗军,各地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向北京。
情势万分危急!崇祯皇帝只能调天下各路兵马入京勤王,特别是两支明军精锐关宁铁骑、秦兵增援京师。两支精锐部队各有各的任务,哪个分量也不轻,但事到如今,崇祯皇帝也管不了那么多,只能剜肉补疮,先应付眼前的局面要紧。崇祯下令辽东总兵祖大寿率关宁铁骑入关增援,总督洪承畴、陕西巡抚孙传庭率秦兵主力出潼关北上救援京师。
在明军的各支部队中,论战斗力排在前三的有关宁铁骑、秦兵,还有天雄军。在这次会战中,打得最悲壮也最壮烈的是天雄军,这支部队的统帅是卢象昇,一个孤独执着的人。
卢象昇,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天启二年进士。卢象昇初入官场先做户部主事,因为工作出色升员外郎,后被外派出任大名知府。卢象昇的成名也是从这里开始。卢象昇虽是文官出身,却精于骑射,有一身好功夫,平时喜欢读的也是兵书战策。他也有自己的偶像,唐朝的张巡、宋朝的岳飞,了解他的偶像也就知道他的志向。如果在承平年月,卢象昇也只是一个勤于政务的好知府。但他偏偏赶上了一个乱世,让他有机会施展他的抱负、实现他的志向,这对他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崇祯皇帝最早注意到卢象昇是9年前的己巳之变。当时京师被围,朝廷下令天下兵马进京勤王,卢象昇也去了,他临时在当地组织了一支1万多人的部队就跑到了京城。去北京勤王的部队多是各地驻防的正规军,接到命令那是不得不去,很多人是不愿去、不想去但又不能不去。只有卢象昇是主动跑去的,带的还是民兵。崇祯皇帝大为感动,这年头还有这么勤于职守的人,很多人连本职分内之事都懒得干,卢象昇一个文官居然有勇气上战场。
崇祯皇帝从此记住了卢象昇这个人,一个可以信任的人。战后,卢象昇受命整饬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兵备,卢象昇就以他入京勤王的勤王军做班底组建了天雄军。天雄是大名在唐朝时的旧称。
此后的卢象昇率领他的天雄军一直在关内转战,“追剿”农民军。卢象昇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只管向前冲,连头都不回,也因为冲得太猛、打得过狠,成为农民军的重点攻击目标,几次差点阵亡,但每次都化险为夷,即使战马被射死,护卫被射死,头部中箭,他依旧死不了,连农民军都服了,这家伙打不死。可是遇上他的农民军却死了很多,对卢象昇这位惹不起也躲不开的猛人,农民军送了他一个绰号——卢阎王。卢象昇与洪承畴、孙传庭联手,频频出击,打得农民军丢盔弃甲。就在卢象昇节节胜利之时,崇祯皇帝把他调往北方出任宣大总督,之前说过,因为皇太极来了,卢象昇服从命令听指挥,当即率部北上。
宣大总督卢象昇得令后率领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山西总兵虎大威昼夜兼程赶往北京。十月初四,崇祯皇帝在北京接见卢象昇,令卢象昇总督天下援兵,第三次赐尚方宝剑给卢象昇,允许他便宜行事。
十月十二日,清军逼近通州,卢象昇决定主动发起进攻,先发制人,先打打清兵的嚣张气焰。十月十五日,卢象昇派兵3000人夜袭敌营,战前下了“刀必见血,马必喘汗,人必带伤,违者斩”的命令。战斗开始后,卢象昇一马当先冲在前面,明军见主将都这么拼命,勇气倍增,也跟着往里冲杀,反应不及的清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被接连攻破数座营寨。
形势一片大好,可是本应来接应的援兵却迟迟没有出现,反应过来的清军立即组织反扑,卢象昇率部经过一番血战才突围而出。
卢象昇虽然名义上总督各路援兵,实际上他能指挥的只有他手下的天雄军。因为兵部尚书杨嗣昌想和。之前说过,杨嗣昌始终认为农民军才是心腹大患,现在的形势应该全力“围攻”农民军,对清军,能谈和是再好不过了。崇祯皇帝信任杨嗣昌,也只听杨嗣昌的,在战与和的关键时刻,崇祯皇帝动摇了。这就令前线的卢象昇处境尴尬了,因为卢象昇是坚决主战的,就在出兵前,还跟杨嗣昌因为是战是和闹得不欢而散。
大权在握又深受信任的杨嗣昌,一心执行他的既定方针——对内战,对外和。对与他意见相左的卢象昇,杨嗣昌千方百计进行压制,结果就是身为“总督天下兵马”的卢象昇,能直接指挥的仅有区区1万士兵。
此时,清军兵分三路南下,一路由涞水攻易州,一路由新城攻雄县,一路由定兴攻安肃。
卢象昇率部由涿州进据保定,令众将分兵迎战。
十一月,卢象昇率部进抵巨鹿,此时清军连下数城,士气正盛,见卢象昇兵少,清军并未将这支孤军放在眼里,多次发动进攻,都被卢象昇率军打退。十二月,多尔衮集中8万主力围攻巨鹿。开战之前,抱定必死之心的卢象昇召集当地乡民说:“我等死在旦夕,不愿连累乡亲遭兵。”百姓十分感动,纷纷捐出家中仅有的口粮支援明军。
十二月十五日,卢象昇率部在蒿水桥与清军打了最激烈也是最后一战,8万清军将明军重重包围,战斗异常惨烈,双方往来冲杀,喊杀声震天动地,从中午打到深夜,卢象昇所部伤亡殆尽。卢象昇本人在手刃数十名清军后,身中3箭、4刀,仍大声呼号,奋战不止。可是,关键时刻,总兵虎大威、杨国柱却丢下总督卢象昇各自逃命。即使身陷重围,即使孤军苦战,卢象昇依然毫不畏惧,仍激励将士,与敌人殊死搏斗。最后,卢象昇率仅剩的20余人冲向清军,最终力竭而死,所部全军覆没。卢象昇为大明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死时年仅39岁。
一个月之前的十一月初九,清军包围了高阳,城里住着的是孙承宗,这里是他的家,高阳并没有多少驻军,孙承宗率领全家登上城墙守城,城中百姓深受感动也纷纷上城墙参与守城,就是靠一群老百姓,硬是跟清军打了3天,十一月十二日城破,孙承宗壮烈殉国。
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清军从河北进入山东,兵部尚书杨嗣昌赶紧令济南明军紧急增援德州,谁知多尔衮却绕过德州,经临清、高唐直扑济南。济南旋即失守,10余万军民死于兵火。清军随后连下东平、馆陶、阳谷、寿张、兖州。
孙传庭、洪承畴率军抵达北京后,崇祯皇帝留洪承畴主持京师防务,升孙传庭为兵部右待郎兼右佥都御史,指挥各路援军。
清军进入山东后,明军各路大军也追进山东腹地,孙传庭率秦兵从河北晋州,杨嗣昌率军从登州、莱州,祖大寿率关宁军从青州,安庆巡抚史可法率部从徐州,四面合围。清军见明军包抄而来无心恋战,已经抢得盆满钵满的清兵急着带战利品回去享受。清军经沧州、天津北撤。三月初八,清军出青山口返回辽东。
清军这次来势凶猛,攻击范围之大、抢掠时间之长,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皇太极第一次越过长城来抢,也只是在北京及附近地区;第二次皇太极带队入关抢的也只是山西;阿济格第三次更是只在北京郊区抢,围着北京画圈,抢一圈就走了;这次,清军不仅抢河北,连山东也没放过,以前每次也不过两三个月,这次却长达6个月之久。
清军这次入关抢劫给明朝造成的损失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百姓财产的损失固然巨大,但对大明来说却不是最严重的,精兵良将的折损才伤筋动骨。
明军在关内独当一面、坐镇一方的三大主帅洪承畴、孙传庭、卢象昇,全部被调到北京附近反击清军,他们带着部队北上,关内就空虚了,这时的农民军在三大主帅的穷追猛打下,已呈败象,再用一点力就可以荡平了。可就是这时,他们接到了北上的命令,给了农民军以喘息之机和卷土重来的机会。
清军在客观上帮了农民军的大忙,若不是清军入寇,农民军很可能被三大猛人打败。
三位猛人北上后的遭遇也令人唏嘘,卢象昇战死,孙传庭被关进监狱吃了3年牢饭,洪承畴也被派往辽东前线。
三大猛人北上的客观原因是清军入寇,但其中两个人的命运转折却跟一个人有直接关系,这个人就是兵部尚书杨嗣昌。
杨嗣昌是主和派,而卢象昇、孙传庭是主战派,杨嗣昌不待见他们也很正常,但杨嗣昌利用皇帝的宠信对持不同政见的人打击报复,导致卢象昇战死、孙传庭入狱,这是杨嗣昌难以被原谅的大错。
卢象昇殉国后,迟迟得不到抚恤就是杨嗣昌从中作梗。清军撤走后,杨嗣昌上奏皇帝请将秦兵留下防守北京,遭到秦兵主帅孙传庭的坚决反对,孙传庭说秦兵不可久留,秦兵长期远离故乡,思乡心切,不会安心留守,即使勉强留下,战斗力也要打折扣。而秦兵离开陕西,当地的农民军就会趁势而起。可是杨嗣昌不听,还将孙传庭关进监狱。
虽然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狠狠夸奖了一番杨嗣昌,但杨嗣昌的水平并不像他说的那么高,至少在用人上,杨嗣昌水平很低。他在对待卢象昇、孙传庭问题上,甚至可以说做到了亲者痛仇者快,做到了敌人想做却做不到的事,而杨嗣昌推荐任用的熊文灿则是举朝公认的草包,连当年明月也说他啥也不会,可就是这个啥也不会的草包,杨嗣昌偏偏就用他,压制迫害卢象昇、孙传庭。重用草包熊文灿,这就是杨嗣昌的用人水平。
杨嗣昌一心想“围剿”农民军,甚至不惜对外求和,以求全力围剿农民军。他的这个战略有可取之处,可真正破坏局面的正是他本人,卢象昇的战死,孙传庭的入狱,洪承畴的北调,才是改变关内战场战局的决定因素。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农民军怕的也就是这3个人。可是,杨嗣昌偏偏就跟他们过不去。熊文灿那种草包,农民军求之不得,那么极品的猪一般的对手去哪里找!
只有洪承畴的北调是迫不得已,卢象昇、孙传庭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可就是这个杨嗣昌,一意孤行,一手制造了悲剧,等孙传庭再度出山,中原大地早已烽火连天,农民军已经坐大,局面已经难以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