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天子——大封功臣,计释相权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7 属于:历史故事


徐达李文忠北征大捷班师,朱元璋亲至江迎接。朱元璋兑现共享荣华富贵的承诺,大封功臣。被封为第一功臣的李善长感激涕零,朱元璋话锋一转,准其致仕告老还乡。李善长没想到皇上手段如此毒辣,轻而易举就剥夺了他的相权,这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何异?

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下诏令大将军徐达、左副将军李文忠率北征军班师,并决定亲自去龙江迎接王师凯旋。

十一月的一天,南京临江门户龙江镇秋阳高照,驿路口搭起了迎凯祝捷的彩楼。彩楼上张灯结彩,旌旗猎猎,四周肃立的甲士手中的兵器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以丞相李善长为首的文武官员,齐集在彩楼前恭候朱元璋圣驾来临。这一天大本堂放假,爱热闹的小藩王和他们的陪读们也早早来到这里,站在另一旁。

过了一会儿,御前太监前来宣告:“皇上驾到,百官跪接圣驾。”

文武官员们立刻跪成一大片,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的仪仗临近,掌玺官及总管太监骑马前导,随后是皇太子的龙驹,皇太子下马后趋前扶出龙辇中的朱元璋,此时跪在地上的文武百官又一次山呼:“臣等恭迎圣驾,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以手遮阳,道:“众位爱卿平身。”

谢万岁!”

朱元璋在鼓乐声中登上彩楼,在正中的龙椅上坐定,皇太子侍立一旁。此时,彩楼下的指挥官令旗一举,四周数千军士齐举兵器高呼:“万岁!万岁!万岁!……”雄壮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这雄浑威武的场面令朱元璋颇为自得地拈须微笑。

皇太子朱标问李善长:“丞相,徐大将军、李文忠将军班师兵马现至何处?”

“启禀千岁殿下,二位将军已从浦子口登上舟师,现在江中,不久即可登岸。”李善长恭敬地回答。

朱元璋又问:“此次大将军与文忠北征凯旋,俘获元皇孙以及王公后妃、文武官属千数百人,缴获元室重宝无数,一切接收安置是否准备安当?”

“启禀万岁,一切均已安排定妥。”李善长奏道,“惟礼部奏请以文忠将军所俘元皇孙买的里八剌行告庙献俘礼,布告天下以震慑残元,请陛下定夺。”

朱元璋略事沉吟道:“昔日武王伐纣归来曾行献俘礼吗?”

“武王伐纣无此记载,”礼部官员奏道,“不过,大唐武德四年,伪郑王世充降唐,高祖曾命献俘告庙,可援此例。”

“那是对待割据一方的王世充,若是遇到隋朝的子孙,高祖和太宗都不会那样做的,”朱元璋道,“买的里八剌乃嗣君之子,堂堂皇室后裔,岂可以草寇叛逆视之?传朕的旨意,自元皇孙以下,所有妃嫔王公官属一律安置驿馆,明日着本族俗服上殿觐见,朕自有封赏。”

“臣遵旨。”李善长唯唯而退。

“徐、李二帅报捷的奏章呢?拿来朕看看。”

李善长呈上礼部拟好的捷奏:“请陛下御览。”

朱元璋一边看一边皱起浓眉,看毕气呼呼地将捷奏往地下一扔。众臣顿时惊呆了。

“这捷奏是谁拟的?着即罚俸一年,官降三级!”朱元璋厉声说道。

李善长与礼部官员惶恐跪下:“臣等万死!”

朱元璋怒气稍平,叫他们起来,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道:“众位爱卿,元朝入主中原近百年,朕与卿等祖辈父母均赖其生养,受其庇荫,得以生息不绝代代相传。今元室衰亡,我等只能引为鉴戒,岂能妄加侮辱轻谩之词?今日迎凯盛会,朕命曾在前朝为官者不要前来祝贺,意即在此,为何尔等总不能体会朕的一片苦心?”

众官员齐声称颂:“吾皇圣明。臣等愚钝无知,有负圣恩。”

皇太子吩咐道:“丞相,命礼部从速重拟捷奏,立即报来。”

“臣遵旨。”

这边李善长与礼部官员们慌了手脚,赶紧几个花白脑袋攒在一起按照皇上的旨意重拟捷奏。那边大道远处尘烟骤起,旌旗蔽日,凯旋王师已由舟师登岸,浩浩荡荡地向京城开来。

徐达、李文忠在诸将簇拥下策马徐行,身后“徐”“李”“征虏大将军”“征虏左副将军”等旗幡随风飘扬,精锐的亲兵卫队军容严整,甲仗鲜明,每一个士兵的脸上都洋溢着胜利者的骄傲和喜悦。

被俘的蒙古王公将相官属,穿着五花八门的衣服,在两旁刀枪出鞘的明军士兵看押下,耷拉着脑袋走着。在他们后面,另一队士兵捧着缴获的元室重宝,计有两枚元帝玉玺、十三枚诸王金宝、两本玉册及镇圭、大圭、玉斧等。

随着凯旋将士的缓缓前进,驿道两旁早已挤满了迎接的文武官员和士绅百姓,鼓乐和鞭炮声不绝于耳。站在两边山头上戒备和维持秩序的甲士们高举枪矛欢呼:“王师凯旋,吾皇万岁!”雄壮的口号声使凯旋的将士们更加精神抖擞,神采奕奕,连他们胯下的战马也不时昂首咴咴长啸。

小燕王朱棣、小吴王朱橚与跟他们年岁相当的陪读李景隆(李文忠之子)在一起,他们站在驿道旁的一处高坡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缓缓前进的凯旋大军,大将军徐达和李文忠在马上的威武神采令他们欢呼雀跃,不胜羡慕。面貌清秀的李景隆见父亲驰近,兴奋地高声喊道:“父帅父帅,孩儿在这里。”李文忠在马上看到了他们,微笑着向他们招手。父亲打了胜仗归来,使李景隆平添了几分骄傲,他兴奋地说:“二位舅王,你们看父帅在马上好威风啊!”

朱棣道:“父皇常说文忠表兄十四岁就跟他辗转于战阵中,后来带领亲军,立下不少战功。去年常遇春将军不幸病逝,父皇命他接替其位,与大将军分道北征,把元新君赶入了沙漠,连皇孙重宝都缴获了,立了第一大功哩。”

“四舅王,徐大将军夸你小小年纪文韬武略,颇有大将风度。只可惜天下太平,我们这一辈恐怕没有仗打了。”李景隆见小燕王夸赞自己的父亲,也不忘投桃报李。

“不然。”朱棣说,“元君虽逃入沙漠,残元未灭,说不定又会勾结羌戎,卷土重来,扩廓帖木儿被徐皇叔大败于沈儿峪,仅只身逃脱,但他是个始终不肯降明的硬汉子,父皇说只要他一天没死,跟他还有得仗打呢。”

小吴王叫着李景隆的小名道:“九江,你想将来跟你父帅一样执掌兵符挂帅征战,没本事可不行啊!你现在连马都不敢骑,射箭成绩还不如我,更别说跟四哥比了。哼,将来打起仗来,你准是我们手下的败将。”

李景隆被揭了老底,颇为尴尬:“嘿嘿,我怎么会跟舅王打仗呢?”

“父皇下彩楼了,我们快过去看。”小燕王说。

那边,朱元璋在太子、丞相等陪同下走下彩楼去亲迎逐渐驰近的凯旋队伍,彩楼下鞭炮齐鸣,鼓乐声大作。

徐达、李文忠见朱元璋御驾亲迎,慌忙滚鞍下马,单跪叩见:“陛下,恕臣等甲胄在身,不能全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笑容可掬地扶起他俩:“徐皇兄、文忠,你们辛苦了。起来吧!”

“谢万岁!”

“徐皇兄,沈儿峪一役,你把王保保儿打得丢盔弃甲,只身逃窜。这回,派人去问问看,他肯不肯降我大明?”朱元璋笑着说。

“陛下,您不是说王保保是天下第一硬汉子吗?要他认输投降难啊!”

“文忠,你这次又打了大胜仗,俘获了元室皇孙重宝,为朕立了第一大功啊!”朱元璋又表扬自己的外甥。

“托舅皇和太子殿下的洪福,文忠不敢有负圣恩。”李文忠躬身答道。

李善长率领百官向徐达、李文忠行礼:“大将军辛苦了!文忠将军辛苦了!”

“丞相辛苦了!”

“两位将军今日凯旋,陛下圣驾亲迎,这是何等荣耀!你看,满朝文武排班迎接,瞻仰你们的丰采。应天城的绅商百姓全部出动了,真个是万人空巷,壶浆箪食以迎王师啊!哈哈哈哈!”

这时,小燕王他们从人丛中挤了过来。李景隆忙给父亲行礼。

“孩儿叩见父帅。”

李文忠笑着摸摸他的头:“一年不见,九江又长高了。四殿下,五殿下,九江和二位舅王在一起读书,有劳二位舅王管教。”

徐达:“两位千岁殿下安好。”

小燕王和小吴王也忙施礼:“徐皇叔辛苦了!文忠表哥辛苦了!”

徐达笑问:“大半年不见,你们的兵法、骑射有长进吗?过几天,我可要考考你们啊!”

这时,李善长道:“陛下起驾了,我们走吧!”

朱元璋的龙辇在前,徐达、李文忠复又上马,披红戴彩,在文武百官和小王们的陪同下,向城门内外夹道欢迎的人们走去。街市上早已悬灯结彩,鞭炮齐鸣,呈现出前所罕见的热闹景象。

朱元璋以一介布衣得天下,依靠的是帐下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一班将。他们多数和朱元璋一样出身贫贱,有赤贫的农民、樵夫、屠夫、小贩,甚至剪径劫道的强人,不一而足。他们辅佐朱元璋的目的就是一旦夺得天下,大家共享荣华富贵。在长达十六年的残酷战争中,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已血洒疆场,成了无头鬼。朱元璋对这些为他夺取江山捐躯殉难,来不及共享荣华的部属,内心深为歉疚。登基以后即下令工部在京郊鸣山修建功臣庙祀奉他们的亡灵,并从优抚恤他们的亲属,给予一定的官职和俸禄。洪武二年功臣庙落成,当时塑像供奉的阵亡武将有胡大海、赵德胜、华高、俞通海、吴良、曹良臣、吴复、孙兴祖、冯国用、耿再成、丁德兴、张德胜、吴桢、康茂才、茅成等人。以徐达为首的在世功臣则虚位以待。大明朝建立的前几年,兵事繁多,无暇对在世的功臣进行封赏。随着徐达、李文忠率师分道北征,取得对残元政权的决定性胜利,至此四海基本平定,将领们得胜回朝,该是论功行赏、大封功臣的时候了。

对于这件事,朱元璋做得非常谨慎。帐下部属将帅的功过,他不仅自己心里有一本册,而且自从郭子兴死后,他自立门户,当上元帅以来,就命幕府陶安等建立了正规的功劳簿。每次大小战役的胜败、斩获或损兵折将,均一一记录清清楚楚,并以此作为赏罚的根据。现在朝廷的兵部和大都督府更是有了健全的战绩考核制度,大封功臣之前,他命兵部及大都督府叙报诸将战功及拟议封赏爵禄名单,由他亲自平衡裁定后,定于封赏当日由中书省及礼部张榜公布天下周知,并随后制成精致烫金的《大明功臣簿》,以使受赏功臣永远名垂青史。

《大明功臣簿》经朱元璋最后斟酌,排序如下:

功臣第一:李善长,晋封韩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中书左丞相。岁禄四千石,予世券。

功臣第二:徐达,晋封魏国公。授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傅、中书右丞相。岁禄五千石,予世券。

功臣第三:常遇春,殁。谥封开平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子太保、中书右丞相。子茂袭封郑国公,岁禄两千石,予世券。

功臣第四:李文忠,封鲁国公。授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岁禄三千石,予世券。

功臣第五:冯胜,封宋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岁禄三千石,予世券。

功臣第六:邓愈,封卫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岁禄三千石,予世券。

功臣第七:汤和、杨璟、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薛显等二十八人均封侯爵,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岁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

朱元璋对功臣们的封赏是很丰厚的,岁禄公三千石至五千石,侯一千五百石,而当时正一品的丞相和御史大夫岁禄仅千石以下。当然他们无法和藩王们比埒,朱元璋那些寸功未立的儿子们岁禄高达五万石(后减为一万石)!

功臣们还赐给了“丹书铁券”,上面镌刻了他们的功绩和封赏爵禄,背面则为免罪、减禄的条款。以韩国公李善长为例,除叛国谋逆罪外,本人可免两次死罪,子免一次死罪。不过到后来这些免死金牌都不起作用了,上述这班功臣十之八九在胡、蓝党案中惨遭屠戮,能得善终的没有几个。

朱元璋在封赏仪式之前,在华盖殿召集上述三十四名受封的功臣宣谕此事,他说:“自王师凯还,兵部具奏诸将功绩,中书省集六部论定功赏奏请朕裁定,凡今爵赏次第,朕皆斟酌再三而定,至公无私。平章李文忠,总兵应昌,逐元嗣君,获皇孙、妃嫔、重宝,悉归朝廷,此功最大。左都御史邓愈,自幼从朕,屡更任所无怨,此次克河州,擒斩元将,招谕吐蕃酋长,功大。右都督冯胜,袭兄职典亲军,随朕征战屡立奇功,此次从大将军破扩廓,分兵征略阳,擒元平章,功大。以上三人宜列公爵。已故大将常遇春之子常茂,亦应袭公爵。汤和、杨璟、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等二十八人久随朕征战,均以军功宜列侯爵。右丞相徐达,与朕同乡里,朕起兵时即从征讨,累立大功。此次率师北征,大破扩廓,擒王公平章以下数万人,功至伟。左丞相李善长,虽无汗马之劳,然事朕最久,参与谋划,供给军食,功甚大。此两人已列公爵,宜进封大国,增岁禄,以示褒奖。左丞胡济德此次从征临阵失措,本应立斩,徐大将军念其系功臣之后,械送进京。今释之,不再袭爵,降为陕西都指挥使。以上朕所定如爵位不称,酬劳不当,卿等宜当庭议之,毋得有后言。”

受封的功臣们一个个俯伏在地,异口同声地说:“皇上秉公决断,臣等心悦诚服。”

他们果真个个心悦诚服吗?也不尽然,被封为二十八侯之首的汤和对自己不得封公始终想不通。他与朱元璋同乡里,朱元璋投奔郭子兴还是他引荐的。若与邓愈比较,他俩封前都是御史大夫,征战功勋也相差无几,为什么一个封公,一个封侯,竟有这么大的悬殊?朱元璋在对他的诰敕中说:“和与朕同乡里,且结发相从,屡建殊勋。然其……嗜酒妄杀,不由法度。”表面上朱元璋是对部属赏罚分明,不以功掩过,实际上是因为汤和在守常州抗拒张士诚时,酒后放肆狂言:“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这句话朱元璋始终记恨在心,这次仅得封侯就是对他狂妄自大的惩罚。

见大家都没有异议,朱元璋又告诫说:“自朕起兵以来,卿等随朕征讨,转战南北,今日得以定鼎天下,卿等功不可没,论功行赏,国之常例,今后卿等宜各安职守,忠勤王事,切勿居功自傲,飞扬跋扈,做出有违法度之事,到那时国法无情,勿谓朕言之不预!”

对于皇上的胡萝卜加大棒,众功臣自然又是俯首帖耳地应承:“臣等谨遵圣训。”

李善长近来病体稍愈,朝中接连的几桩大事:封藩、迎凯、大封功臣,都需要他这位丞相出任大礼使,在朱元璋的要求下,他抱病复出,不辞辛苦地做了许多事,此次又得封功臣第一,使他甚感意外,心底在想:也许朱元璋顾念自己以往的功劳,冰释前嫌,仍然会把中书省的大权委任于他了。心中感激之余,他扑通一声出列跪下,老泪纵横地奏道:“此次征战,老臣无寸功而得加封晋爵,陛下知遇之恩,老臣虽肝脑涂地无以为报!”说罢竟呜呜咽咽哭了起来。

朱元璋在座位上微微欠身道:“丞相起来吧。这一向封藩迎凯,诸事均赖你操劳,把你累坏了。你本来有病在身,朕甚为过意不去。你早就请求致仕告老还乡,今日略得宽余,朕就恩准你了。朕已令工部在临濠为你修筑府邸,并赐庄园地五百亩,置守冢户百五十户,佃户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让你在家乡安安静静地颐养天年。”

李善长闻言顿时一怔,他没想到朱元璋手段如此毒辣,竟一面封赏他,一面不动声色地解除了他的职位,轻而易举就剥夺了他的相权!这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何异?

事已至此,他有什么办法抗争?此时,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叩头谢恩。

朱元璋若无其事地宣布:“众爱卿对以上封赏若无异议,朕明日即举行封赏大典,周知天下。”

“臣等叩谢皇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封赏大典之后,朱元璋回到后宫,马皇后对他说:“陛下,臣妾闻陛下此次大封功臣三十余人。缘何御史中丞刘基没有受封?”

朱元璋解释说:“此次封爵的六公二十八侯,均是随朕征战最久,战功卓越的武臣。唯一的例外是左丞相李善长,他虽不领兵打仗,但自起兵以来,为朕谋划战略,供给军食,功不可没。皇后不也是常常称道他的宰辅之才,要朕重用他么?”

马皇后坚持劝说道:“李善长自当封赏,然刘基自归附以来,为陛下策划军事累献奇谋,诸将无不叹服。陛下可曾记得:昔日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若非刘伯温促陛下仓促更舟,陛下所乘之御舟旋即为贼军炮火击成碎片。皇上能有今日,伯温救驾有功啊。”

“嗯,”朱元璋不得不颔首点头,“伯温论功应赏,因他归附较晚,是朕考虑不周。不过伯温淡泊名利,上次召见,朕意欲拜他为相,执掌中书,他却执意不从,依然告老还乡去了。”

“刘基不愿为相,自有他的理由。或许他不是宰辅之材,或许他有意避位让贤。然昔日之功,陛下不予封赏,会令天下为臣者心寒啊!”

“皇后所虑极是,”朱元璋点头道,“朕当另行颁诏,封刘基为诚意伯,予世券,你以为当否?”

“陛下圣明,臣妾谢罪。”

几天后,朱元璋又封了两名功臣:中书右丞汪广洋封忠勤伯,刘基封诚意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