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天子——父皇七十寿庆,燕王敬献大明皇舆图
朱元璋七十大寿庆典,燕王敬献了一幅大明皇舆全图,他想激发父皇开疆拓土的帝国梦。朱元璋本是个雄心勃勃的人,没想到儿子的野心更大。他真想在父皇面前拍胸脯:“只要您把帝位传给儿臣,您的愿望就不难实现!”
身处北平的燕王朱棣对朝廷中的这些变故甚为关注。朱元璋四十一岁登帝位,在位已近三十年,七十岁对于常人已属古稀,何况他这日理万机,宵衣旰食的皇帝,自然衰老得更快。民间传说:人生七十是一道坎,朱棣时刻关注着父皇能不能越过这道坎。虽说五年前在老臣们的力主坚持下,朱元璋已立允炆为皇太孙,但从当时抉择的艰难和他的犹豫彷徨来看,皇太孙允炆是不是他百年后的继位之君还存在变数。为此,燕王朱棣时刻关注着朝廷中的动向,小太监郑和就是他安插在京都的一只眼睛。
郑和从京城回来了,燕王与徐妃立刻召见他。郑和毕竟年纪还小,这次回来像是受了满肚子委屈似的,噘着嘴对燕王和徐妃说:
“王爷,以后别差奴才去京城了。”
“怎么啦?”
“也许是奴才去京城的次数多了,我们大舅爷,不,国公爷对我很不耐烦。一见我就虎着脸说:郑和你这奴才怎么老往京城跑?我赶紧说是王爷和王妃差我给老夫人送寿礼来的,还把主子送给他的礼物呈上,他才没有话说。奴才猜想大舅爷对奴才有几分疑心了。”
徐妃埋怨自己的兄长道:“大哥为什么这样不近人情?”
燕王道:“他是允炆的死党,自然对本藩存有戒心。郑和,是不是你这奴才说话不检点,问这问那的,让他起了疑心?”
郑和急急地辩曰:“没有呀!奴才在府里只说家事,从不打听别的。住了两晩,我就告辞,他们以为奴才走了。我悄悄溜到四舅爷府中待了半个月。”
“嗯,还算机灵。”燕王赞许道,“增寿告诉你一些什么情况?”
“四舅爷有一封密信给王爷,奴才怕路上有什么闪失,把它缝在贴身的袄子里了。”
郑和撕开小背心,取出密信呈上。燕王并没有急着看。
“四舅爷还对你说了些什么吗?”
“四舅爷说,皇上龙体越来越差了,坐朝时一双手颤抖个不停。说话有时说了上句忘了下句,有时还流哈拉子。四舅爷有一句话奴才不敢学,但又不得不讲给王爷听啊!”
燕王恼道:“废话!他无论说什么你如实讲来。”
“他说:皇上怕是没有多少日子了,让王爷心里有个准备。”
“知道了。你下去吧!”
“奴才告退。”
郑和走后,燕王和徐妃仔细看了四弟增寿的密信。燕王沉吟半晌,对徐妃说:
“爱妃,我们去花园走走吧。”
他们常常在进行重要机密的谈话时到花园里去,一边散步,一边说话,宫中的侍从们是不该听到这些东西的。
徐妃见燕王浓眉紧蹙地想心事,上前挽着他的手臂轻声问道:“王爷,朝中形势如此,你打算怎么办?”
燕王道:“爱妃,我想我应该尽快去一趟京城,亲自多方面了解一下朝中局势,方好审时度势,作出正确的决策。”
徐妃问道:“王爷,圣上立允炆为皇太孙,已有五年之久,难道到这个时候,储位还会有什么变化吗?”
这时他们已来到水榭边,池中有许多红色、黑色的鲤鱼在浮萍间游动。他们一面说话一面饶有兴趣地看鱼儿争食。
燕王分析道:“爱妃,你想想,父皇当年采纳刘三吾的建议立允炆为储君,犹豫了很久才做出决定。父皇那时是何等精明,太子死后,他哪里想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继承储位啊!面对这么多强势的尊属藩王,性格像太子一样柔弱的允炆玩得转吗?那样岂无后患?可偏偏秦王不争气,而本藩与晋王又无法逾越秦王这道门槛,所以父皇立允炆为皇太孙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秦王已死,难保父皇不会重新考虑这个问题。这次他借会试‘南北榜’之事处置了刘三吾,也许就是一个信号。无论如何,我也要去试探一下,父皇有没有易储的想法。如果有,我们就要赶快动作了,可不能让三哥晋王占了先机。”
“可是王爷未曾奉诏进京,朝廷有制,藩王三年一朝,贸然前去合适吗?”
“废话!父皇圣躬有恙,我当儿子的闻知不该去探视问安吗?”燕王振振有词道,“再说,本藩奉旨节制北方军务,还有不少事情要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协商哩。”
徐妃婉转地劝道:“王爷,再过两个月,就是父皇七十大寿的寿诞了。王爷借庆寿之机进京,岂不更为名正言顺吗?”
燕王拍着脑袋:“啊,不是爱妃提醒,差点忘记这桩事了。这可能是父皇最后一次庆寿了,我们得好好准备一下寿礼啊!”
“王爷这一次准备向父皇敬献什么寿礼呢?”徐妃开玩笑地说,“不会又是几束嘉禾吧?”
“嘉禾有什么不好?它代表着我们国家物饶年丰,人民安乐。可惜这些年战乱不息,水旱不调。我大明朝三十年了,老百姓仍然过不着舒坦的太平日子。元朝余孽未扫平,四方番夷未臣服,尚时起边衅,这恐怕是父皇此生深为遗憾、只能寄望于后继之君的事了。可允炆这乳臭未干的小子能完成这样的大业吗?真不知道父皇是怎么想的。”
徐妃深知燕王容易激动,不得不时时提醒他:“王爷,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朝廷中对你很有疑忌,你可要谨慎从事啊!千万不能让父皇怀疑你在他在世时有异心,弄不好就会大祸临头了。”
“爱妃放心,我不会让父皇怀疑我的。”燕王好言安抚她,却又坚定地道,“但是我要让他看看,谁才是最有能力继承他未竟之业的接班人。”
洪武三十年九月丁丑(十八日),朱元璋迎来了他七十岁的生日。人生七十古来稀,历朝历代年满七十仍在位的皇帝更属凤毛麟角。朝廷决定大办寿庆,由礼部、太常寺牵头筹办庆典,向全国发了庆寿文告,并举行大赦。一些牢狱里的犯人托皇上寿庆的福侥幸得以出狱或减刑,皆大欢喜。
寿庆大典来临之前,不仅皇宫内外一片喜气洋洋,皇宫外通衢大街上两旁的店铺也都悬红挂彩,一番热闹景象。从没见过御驾的市井百姓听说是当今皇上做七十岁的寿庆,禁不住啧啧称赞:“他老人家真高寿啊!”
朱元璋是不喜欢人家给他举办寿庆的。他生性节俭,办一次庆典要花费成千上万两银子,他觉得心疼。过一次生日又老了十岁,有什么可庆祝的?不过这次允炆提出来他却默默地答应了。他自度身体日渐衰弱,春秋已无多日,趁办寿庆之机,众藩王都要进京拜寿。他就可以和自己成年的儿子们见上最后一面,听他们禀报治国的成绩。分封诸王藩屏中央是他三十年前制定的国策,如果一切概如自己当时所谋划的平安无事,自己也就能够安心地走了。
庆寿大典在奉天殿庄严隆重地举行。朱元璋高坐在宝座上,接受皇太孙、诸王及文武百官、外国使节的贺拜并敬献寿礼。
礼部官员宣读庆寿献辞后,在礼乐声中拜寿开始。司礼官首先高呼:
“皇太孙率先向万岁拜寿并敬献寿礼!”
皇太孙允炆由殿东至御前跪拜。
“孙臣允炆恭祝祖皇寿诞,祝祖皇万寿无疆!”
东宫太监随即呈上皇太孙的寿礼,御前太监接礼呈送御览后陈于礼案上。司礼官高唱:“皇太孙敬献寿礼:恭楷手书祈寿佛经一部、百寿图一幅!”
皇太孙拜寿之后,司礼官宣布:“诸位皇子藩王按长幼之序向万岁拜寿!”
各位藩王依次上前跪拜行礼,秦王已薨逝,最年长的是三皇子晋王朱?。
“儿臣朱?恭祝父皇寿诞,祝父皇万寿无疆!”
司礼官宣布:“晋王敬献寿礼:玉璧一双,百年陈酿美酒十坛。”
接下来是四皇子朱棣和五皇子周王朱橚。
“儿臣朱棣恭祝父皇寿诞,祝父皇万寿无疆!”
司礼官宣布:“燕王敬献寿礼:恭绘大明皇舆全图一幅、元宫重宝四件。”
“儿臣朱恭祝父皇寿诞,祝父皇万寿无疆!”
周王敬献的寿礼是:商鼎一尊、洛神绣像一幅。
随后,六皇子楚王朱桢、七皇子齐王朱榑、十一皇子蜀王朱椿、十二皇子湘王朱柏、十三皇子代王朱桂、十四皇子肃王朱楧、十五皇子辽王朱植、十六皇子庆王朱旃、十七皇子宁王朱权、十八皇子岷王朱楩、十九皇子谷王朱橞等十一位已就国的藩王一个接一个地祝寿献礼。之后几位年幼的皇子一窝蜂上前跪拜祝寿。在他们后面是允炆的三个弟弟及几个在京读书的藩王之子给祖皇拜寿。
朱元璋在御座上眼见这一大群子孙都来京聚会,给自己拜寿献礼,不禁拈须微笑,心中颇为自得。
庆寿活动在继续进行,司礼官宣布:“朝廷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向万岁拜寿!”
以六部、五府堂官为首的文武官员立刻跪成一大片。
“臣等恭祝皇上寿诞,祝吾皇万寿无疆!万寿无疆!”
朱元璋事先下令:朝廷各级官员及进京祝寿的地方布政使等均不得贡献寿礼。他想自己做个榜样,带头抑制逢迎媚上之风。
文武百官贺拜后,司礼官最后宣布:“各国使臣向万岁拜寿!”
陆续有朝鲜、安南、日本、琉球、爪哇、占城、苏门答腊、乌斯藏等国使臣上殿觐见拜寿,敬献奇珍方物。
最后,在礼乐声中,司礼官宣布:
“祝寿礼成,万岁赐宴几筵殿。”
在皇子们敬献的寿礼中,朱元璋最感兴趣的是燕王献的大明皇舆全图。他命宫人们将这幅高八尺宽一丈的绢制大地图挂在乾清宫的墙上,燕王朱棣陪着他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地仔细观看。他一面看一面问:
“朱棣,这幅地图是什么人画的?”
“启禀父皇,儿臣在元故大都弃置的典籍中见到一幅元人绘制的中华疆域图。那幅图是元世宗时绘制的,幅面较小,上面全是蒙文,可笑元朝的历代皇帝把中华疆土仅限于由上都到荆楚巴蜀间的中原一隅,但却又狂妄地把他们的祖先铁木真曾经征服的中亚花剌子模、波斯划入自己的版图,由此儿臣萌生了绘制新的中华疆土图的念头。儿臣找了一些地舆学家,在元朝地图的基础上,花费了几个月工夫,制成这幅大明皇舆图在父皇七十大寿庆典献上,以彰父皇开国承运,一统天下,缔结我大明朝的丰功伟绩。”
“嗯,你笑元人好大喜功,可你这图上也有不实之处呀!”朱元璋指着塞外的蒙古草原,“比如元朝余孽仍然盘踞塞外,蒙古草原大片土地尚未归我管辖,你却把它划入了我大明的版图。”
“启禀父皇,虽然元朝余孽仍然盘踞塞外草原负隅顽抗,但元朝气数已尽,他们不过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少日子了。儿臣迟早要剿灭他们,蒙古各旗盟早晚是我大明的属地。”
对燕王这种豪气干云的抱负,朱元璋自然感到欣慰。他把目光停留在地图的东北角,在他心中那里是一大片待开拓的疆土,可燕王已把国界线画到那里。他故意用质疑的语气问道:“东北黑龙江流域这大片土地现在也未归我管辖吧?”
燕王从容答道:“启禀父皇,现我辽东都指挥使司辖地已东至鸭绿江,北抵开原。而女真族各部落的势力已扩展至整个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流域,他们的一支还越海占领了库页岛。女真族是我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我朝理应在该地区设都司管理,将其划入我国版图。”
朱元璋笑道:“你的胃口倒不小啊!”
燕王郑重地道:“父皇戡定宇内,一统华夏,创造我大明王朝。儿臣常想,我大明应继承汉唐帝国的伟业而更加发扬光大。我大明的版图不应拘于中原一隅,而应将历代视为夷狄的化外之邦逐一归化,组成一个地域更广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既然蒙古人能入主中原,我们为什么不能将蒙古纳入自己的版图?依此理推之,东北的女真部落、南方的安南交趾、西域的吐鲁番等小国、西南的乌斯藏等,尽皆可以逐一归化统一。因此儿臣绘制了这幅大明皇舆全图,作为激励自己的一个目标。”
朱元璋原本是个雄心勃勃的人,没想到儿子的野心更大。他赞许道:“你的想法当然是好的,只是朕已经老了,真要让地图上这些化外之邦全部归入大明版图,就靠朕的子孙后代的努力了。谁知道他们能不能完成这一伟业呢?”
“皇天佑我大明,父皇的宏愿一定会实现的。”
燕王口里是这样含混地应答,其实他这时心里真想在父皇面前拍着胸脯说:“只要您把帝位传给儿臣,您的愿望就不难实现啊!”
然而这几乎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已有五个年头了,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全面介入朝政,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巩固。父皇一旦龙驭归天,由允炆继承皇位已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次燕王借父皇寿庆绘献大明皇舆图,目的就在借开拓疆土的话题,或可让父皇重新审视,为他百年之后寻找一个刚毅英武的继位人,实现自己把大明建成国土辽阔、四夷臣服的伟大帝国之梦。看起来父皇的态度有些消极,他深知允炆过于文弱,只能寄希望于后世子孙。父皇的态度让燕王既无奈又愤慨:他难道真是老糊涂了,根本没想到眼前就有能够为你完成伟业的人?
在前军都督府里,燕王与徐妃的四弟增寿秉烛夜谈。徐增寿是他在京中最亲信的人。
徐增寿问:“四殿下,此次回京,皇上单独接见了你吗?”
燕王道:“见是见了,可父皇对我这儿子还不如对我献的大明皇舆图感兴趣。”
徐增寿直率地道:“看来皇上心思全放在皇太孙身上了,允炆已经完全取代了太子的地位。他的那些亲信,像黄子澄、齐泰等都成了朝廷的重臣,皇上对他们言听计从,朝廷的许多决策都是皇太孙和他俩商量做出的,不过通过皇上点头颁旨罢了。”
燕王皱眉道:“父皇真的想让乳臭未干的允炆继位,他不怕自己死后天下大乱吗?那他为什么又把刘三吾流放了呢?”
“嗨,这件事若不是皇上老糊涂了,就是他一贯的猜疑心大发作。”徐增寿解释道,“今年春闱,刘三吾、白信蹈主考会试,一发榜取录的全是南方的士子,没有一个北方籍的。于是有人攻击主考官有私于南方士子,甚或是受了贿。皇上一怒,就把白信蹈、张信等人问斩,刘三吾因年老流放戍边。皇上亲自命题又发了个复榜,这回录取的六十一个人全都是北方士子。天下英才哪会全出在一个地方的?此事只能用皇上的昏聩和固执蛮横来解释。刘三吾遭贬全属偶然,和他拥立皇太孙并无关系。”
“嗯。”燕王点点头,复又关切地问,“你现在的处境怎么样?”
“不好,由于我与殿下关系密切,皇太孙和他那帮当权的人对我存有戒心,最近居然以加强前军都督府为名,又加派了一名左都督。看样子是想逐步把我架空,褫夺了我的权柄以绝后患。”
“你大哥是武班首领,他不为你说话吗?”燕王故意地问。
“哼,你就别提他了!他是皇太孙的死党,一直对殿下心存芥蒂。他常对人说,我大明将来若有篡位者不会是别人,就是燕王朱棣!真后悔二姐嫁了你。他时常派人监视我的行动,把我防贼似的。我怀疑派人来前军都督府就是他的主意。”
燕王道:“辉祖怎么这样不近人情?看来他会是我将来的心腹之患。嘿嘿,弄不好我们郎舅会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