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

【生卒】:133~192

【介绍】:

东汉经学家、文学家。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杞县南)人。早年拜太傅胡广为师。精通辞章、数术、天文、绘画、乐府音律等。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专权,闻蔡邕擅长于鼓琴之事,命令陈留太守强令其入京献技,蔡邕至偃师(今河南省偃师县),便托病返归。此后10余年,赋闲自娱,不交当朝权贵。建宁三年(170),为司徒桥玄所辟,后出补河平长,又任郎中,于东观(洛阳皇宫中的藏书处)典校国家秘藏的书籍。后升为议郎。汉代经学昌盛,但经籍的文字并无定本,各家所据,多有错讹,对学术研究极为不利,俗儒则穿凿附会,强作解人。熹平四年(175),蔡邕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等上书汉灵帝,请求正定五经(见六经)文字,得到允许,遂亲自用隶书书写《鲁》、《尚书》、《周易》、《春秋》、《传》、《仪礼》、《论语》等七经,于46块石碑上,由石匠镌刻后,立于洛阳太学门前,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一时前来观瞻及摹写者如云。车乘每日千余辆,填巷塞街。其后,因于奏文中论朝政之弊,遭到诬陷,被流徙于朔方(今内蒙地区)。流放中,将昔日在东观校书时,为续写《东观汉记》所作十志奏于灵帝。次年遇大赦,本可返归故郡,但因得罪五原郡太守王智,不得不亡命于江湖达12年之久。董卓专权时,被迫出任侍御史、持书御史、尚书等职。初平元年(190)官拜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初平三年闻董卓被诛而叹息,遂被收狱。在狱中上书谢罪,表示甘愿受黥首刖足之刑,但求能以残年余力完成《后汉记》,未获允准,后死于狱中。蔡邕所作史志,除十志外,尚有《灵纪》及列传42篇,因李榷之乱,多湮没不存。蔡在文学界有盛名,诗以《饮长城窟》最知名,赋以《述行赋》为代表作,散文清丽典雅,书法精湛,所创“飞白书”,影响深远。尤擅长于碑铭,刘勰誉之为“独冠古今”(《文心雕·铭箴篇》)。其作品,在明末张溥所辑《蔡中郎集》、清严可均所辑《全汉文》中均有收录。

上一篇:《春秋繁露》 下一篇:《六艺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