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鸣虫图鉴

老咪嘴

图14 长颚蟋侧面(雄虫)

学名:长颚蟋Velarifictorus aspersus(Walker,1869)。

长颚蟋又称大长颚蟋,俗称老咪嘴、瘪嘴、小咪,鲁南叫子。长颚蟋隶属直翅目蟋蟀科斗蟋属Velarifictorus Randell 1964,曾用名Scapsipedes aspersus(walker)。

(一)形态描述

中等大,体长15~19毫米与斗蟋外形很相似,雄虫颜面极凹陷是与斗蟋的明显区别处,头顶黑褐色面积比例大,后头区有6条黄色纵纹脑线,较短且集中,脑线旁的底色多呈明显黄褐色,两侧触角单眼间有一黄横纹相连。老咪嘴的牙(上颚)均为白色或淡米黄色(斗蟋牙可有各色而老咪嘴只有白牙),略弯曲且细长,颜面黑褐色。老咪嘴的两眼(复眼)后的两侧颊区明显向左右膨大,嘴特长,故老咪嘴多显头大,这也是与斗蟋明显区别之处。触角长约为体长的1.5倍,前胸背板褐色,与斗蟋相似有规则斑纹及布满微毛。六足及腹面(底面)均为浅白色,前足胫节内外有听器。前翅与斗蟋相似褐色,翅形略窄而尖。

雄:前翅长几达腹端,发音镜近长方形,前角及内角近直角,后角圆,中后部有一曲脉相隔,斜脉2,端区脉4,呈较规则网状;侧区上方有一褐带,下部透明,Sc分支2。

雌:前翅长达腹部2/3,背区脉倾斜且平行,呈规则网状。产卵管短于后腿节。雌长颚蟋与雌斗蟋形态极近似,最明显的区别是比雌斗蟋产卵管短,俗称三尾。长颚蟋体长15~18毫米,前胸背板长×宽3~3.5毫米×4~4.5毫米,前翅长♂7~9毫米,♀6~7毫米;后腿节长7.5~9毫米,产卵管长6~7毫米。

(二)生活习性

在南方一年二三代,以卵越冬。卵次年4-5月孵化为若虫,8-9月最盛。夜鸣为主,在豆类、玉米、甘薯地内最多。生活于砖石下,草丛间及农田。北方一年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成若虫昼伏夜出,鸣声为“句-句-句”三声并成一句,重复叫鸣,易与它种区别。鸣声尖细清脆、悠扬、嘹亮,三音节为一个音组,故又称三音蟋。

(三)产地分布

北京江苏上海河北山东贵州福建台湾;日本、朝鲜、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爪哇)、斯里兰卡、菲律宾(吕宋)等。

(四)选择与饲养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宠物饲养的兴趣不断提高与扩大,有些北方高水平的蟋蟀爱好者,开始注意到对大老咪嘴的饲养与观赏,发现老咪嘴种内也有很大讲究。老咪嘴也有长翅型大阔翅,鸣声奇特,别具一格。也有飞翅型老咪嘴飞子,更有罕见的老咪嘴大翅飞子。在体色上也有红的、紫红、深黄、淡黄、黑青等各色虫,也有三段或二段如紫头金背、黄头青背等区别与名特品种。善养者老咪嘴也能打斗,双方大牙细长张开,像两对大鹿角叉在一起,相顶角逐,其闭口合牙动作不如斗蟋。胜者举翅高鸣,亦颇具情趣,是另一种力与技巧的角逐。

作为鸣虫在冬季拿出葫芦,若是一条大翅老咪嘴,则比蟋蟀身价要更高、更珍贵,更受世人羡慕。当做珍稀鸣虫,冬季在京已有人工繁育。饲养方法及喂食与斗蟋相同。

上一篇:蛐蛐 下一篇:小老咪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