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鸣虫图鉴

蛐蛐

图13 斗蟋

A.雄虫 B.雌虫

学名:中华斗蟋Scapsipedus micado Saussure 1877,一般称蟋蟀,山东称土渣,北京称蛐蛐。

斗蟋隶属直翅目蟋蟀科斗蟋属Velarifictorus Randell 1964,是蟋蟀家族中的正宗主角,名气极大,形成中国蟋蟀文化的核心与主体,内涵极为丰富。蛐蛐被虫界人士推崇为国虫。

(一)形态描述

雄虫体长13~22毫米,雌虫14~20毫米。体中型,黑褐色。头顶漆黑有光泽,后头有3对橙黄纵纹,其前端一般无横纹相连。此虫常与长颚蟋混生,并且形态甚相似,容易错认,但可根据:(1)本种两单眼间黄横纹两端粗,中央细缩呈大括弧形;(2)雄虫颜面平直不凹入,大颚长度正常;(3)产卵管特长(比后腿节还长)等特征与长颚蟋相区别。单眼3点角排列,中单眼位于额脊。前胸背板黑褐色,横形。雄虫前翅长达腹端,雌虫前翅较短,仅略超过腹部中央或接近腹端。雄、雌虫后翅均不发达。雄虫发音镜略长方形,其中有1横脉曲成直角,将镜分为2室,斜脉2,端网区与镜等长,后端圆。产卵管比后足腿节长。

成虫一般体长14~18毫米,前胸背板长×宽3~3.5毫米×4~4.5毫米,前翅长7.5~9毫米,后腿节长8~9毫米,产卵管长12~13毫米。

(二)生活习性

生活于土壤稍湿润的旱作田及砖石下,或草丛、田边、地角、墙根、麦堆、草垛、舍、沟边等。在北京、南京等地每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7月初发现若虫,8月上旬发现成虫,8-9月间盛行,鸣声四起,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产卵。卵长圆形,两端圆,0.4×2.5毫米,表面光滑。卵产于土内1~1.5厘米处,分散不成块。此虫有好斗习性,鸣声宽洪,音节匀称,略有拖声,连续长鸣不已。斗蟋为杂食性昆虫,常与长颚蟋混生,喜欢生长在玉米地特别是豆类、树苗、蔬菜、甘蔗等覆盖较密的田块。

(三)产地分布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南京、徐州苏州)、浙江(杭州)、河南湖南(长沙)、四川(成都)、陕西安徽云南贵州辽宁福建台湾;日本等。

上一篇:冬季人工鸣虫的鸣叫 下一篇:老咪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