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鸣虫图鉴

冬季人工鸣虫的鸣叫

冬季人们为了听叫,人工繁殖的鸣虫,一般简称为冬季鸣虫,再简化些就叫冬虫或热虫。怡养以听叫与观赏为主要目的,人工繁育鸣虫,是中国蟋蟀文化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怡养冬虫也有很大讲究,自成体系,内涵亦极为丰富深奥。现将冬虫鸣叫的种类、特点与术语分述如下:

1.爱叫与不爱叫,畅叫与懒叫

冬季鸣虫与秋季斗虫不同,因以听叫为目的,故爱叫膀勤的虫品种为好虫。而秋季斗虫尤其斗蟋等名贵凶虫,多为不爱叫懒膀虫;放叫长鸣虫,消耗体力、少战斗力。愈偶尔叫两声之虫多为大虫、高虫、凶虫等。虫的鸣叫与否取决于虫的自身因素与环境因素:

①自身因素:虫的自身品种、虫性与虫的健康状况与虫龄。

②环境因素:环境的温度、食水、湿度、窝的形状与通风状况,直接影响着虫的鸣叫与否。如注意到虫的品种,选择与之适宜的环境,则鸣虫可放叫、畅叫、大叫、长叫,反之则虫将懒叫、短叫、小叫或不叫。

2.墩叫与揣叫

①墩叫:即固定不动地放在家中暖处,在安静的环境下放置一两周后,虫到中壮期,会自发地鸣叫,此谓墩叫。

②揣叫:因冬季天冷把虫放在葫芦或其他容器内,揣在身上的衣服内保温。揣几天或一两周后,虫也适应了人体的各种动作的振动,虫到了开始鸣叫的龄期,一样可以在不断活动的环境中鸣叫,此为揣叫。揣叫一般比墩叫开叫早,因人体温度高约37℃,故老揣着的虫盛鸣期短,老得快。常较早的虫叫表现是快膀、连膀、热叫、变调与破叫。

3.热叫与寒叫

①热叫:鸣虫在外界环境温度高的情况下的鸣叫,如蝈蝈喜欢在白天高温日晒下放叫。蝈蝈不怕热,日晒愈热叫得愈欢。故蝈蝈称为“阳虫”,惯于热叫。阴雨天则不叫。蝈蝈揣在身上愈暖愈叫,没有日晒的高温也叫,而油葫芦与蟋蟀揣在身上,太热则不爱叫,老得快。

②寒叫:外界温度较低,鸣虫发出的慢膀叫声称寒叫。如斗蟋与油葫芦在墩叫温度较低时的鸣叫。天然斗蟋也是喜欢低温夜叫,故称“阴虫”。只有在深秋天冷时,深秋温暖的阳光下有可能白天叫几声。实际是由温度暖而放叫。

4.昼叫与夜叫,明叫与暗叫

①昼叫:就是在光线明亮的白天自叫,也就是明叫。典型的如蝈蝈、蝉。昼叫明叫的鸣虫也多属于热叫的鸣虫。

②夜叫:就喜欢在黑夜或光线暗环境中自叫的鸣虫,夜叫也就是暗叫。最典型的夜叫鸣虫是螽斯科的纺织娘与蟋蟀科的蟋蟀斗蟋等。

③昼叫与夜叫也不是完全不可改变,如夜寒温度太低时,则夜叫之虫也可能在白天的温暖阳光下叫。如人工蟋蟀与油葫芦也可在白天温暖时叫。故鸣虫昼叫夜叫的习惯也可因环境而改变。

5.本叫与药叫

①本叫:天然鸣虫和冬季人工繁育的鸣虫如斗蟋与油葫芦等,天然的叫声,称该虫的本叫。如同中国京剧的“本嗓”之意。

②药叫:在冬季人工繁育的鸣虫如油葫芦或蟋蟀的翅膀上加附着物,即在上膀及低膀上点上或粘上药,这时虫的叫声就改变了音色,鸣虫点药以后的鸣叫称药叫,又称抹子。如油葫芦与蛐蛐点药后,叫声变得低沉宽厚,犹如大翅子膀的叫声,音色变美,深得鸣虫爱好者器重。鸣虫点药技术是清代或晚清出现。点药的技术也很讲究,药点在翅的哪个部位,哪条翅膀,药的配方,点药步骤与方法,已行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

6.自叫与诱叫

①自叫:鸣叫是鸣虫自身的天性。在鸣虫成虫,性发育成熟后,会自发举翅鸣叫,称为鸣虫的自叫。天然的蟋蟀、油葫芦在野外,在脱大鞘后两三天即可自叫。冬季人工繁育的蟋蟀、油葫芦、蝈蝈,开叫要晚,一般在脱鞘后一周以上才能自叫。

②诱叫:是用人工方法诱发鸣虫的鸣叫称诱叫。诱发的方法有多种,分述于下:

A.触觉诱叫:鸣虫用触须对外界进行感觉,感知对方或遇敌的反应是,立即鸣叫示威,或大叫准备咬斗。故人们常用蟋蟀草(南方)或探子须(北方)刺激蟋蟀的头须,引起蟋蟀的示威争斗鸣叫,称触觉诱叫。如用探须总刺激雄蟋蟀的尾部,会诱发蟋蟀求爱弹琴的鸣叫。

B.异体诱叫:在雄蟋蟀或油葫芦中,放入同性或雌性蟋蟀或油葫芦异体,可以引起雄虫的立即反应,产生示威鸣叫或求爱弹琴,故称异体诱叫。

C.声音诱叫:一只鸣叫鸣虫,可以诱发其邻近的另一只或多只鸣虫的鸣叫。这叫声称诱叫。如播放虫鸣的录音,亦可诱发同种鸣虫的鸣叫。甚至用手摩擦葫芦皮或用嘴唇发出嘶嘶之声音,也会引起蝈蝈的鸣叫。这些都叫声音诱叫。

D.环境诱叫:利用鸣虫的习性,改变环境的温度、光线明暗与食水办法来诱发鸣虫鸣叫,称做环境诱叫。如冬天揣油葫芦,老揣在身上过热不叫,拿出后一见风或滴几滴水降温爱叫。

7.慢膀、快膀与连膀

①慢膀:即鸣虫鸣叫时双翅有节奏地摩擦振动较慢,鸣叫的每一声段,高低轻重均有规律、次序,一膀叫完再叫一膀,音韵好听。一般低温多叫慢膀,当然也与虫本身的品种、膀大小有关,同时与膀厚薄、两膀的摩擦力量也有关。俗说鸣虫一膀一膀的叫为慢膀。在声学上这一膀叫即一组连续的脉冲声(可由一个到十几个脉冲声)组成的音串,前后音串有明显的时间间隔。这较慢有次序的一组组音串叫声,即称慢膀叫。一般好的北京种油葫芦,多是慢膀一组音串,讲究九幽加三缀。即“幽幽幽、幽幽幽、幽幽幽、达、达、达”。当然还有更高的一膀可叫十几个幽音。

②快膀:即鸣虫时因温度高或膀叫得很熟练的中少期虫,多叫快膀。快膀者即鸣虫两膀摩擦振动加快。声学上说即一组音串的每个脉冲声加速,每个音串组间隔时间缩短即构成快膀。一般音调鸣声偏高。

③连膀:即鸣虫因高温及太兴奋,鸣叫时因过快使每个声段几乎连接一起。声学上即鸣虫鸣声过快时,使一组组连续脉冲声的音串失去明显间隔,几乎连在一起,称连膀。实际是虫衰老的开始征兆。

8.叫尖儿与叫鼾儿(这是北京与天津的方言)

①叫尖儿:是鸣虫叫声调高而声尖者,多为膀小膀薄的雏嫩鸣虫,相当于京剧中的童子音。油葫芦中有的叫尖者叫声“西凌、凌、凌……”如小溪流水之声,也别有韵味。但一般说叫尖儿不如叫鼾儿。

②叫鼾儿:即鸣虫叫声宽厚雄浑者。是广大冬季鸣虫爱好者所追求的。在鼾中又分:

A.潮鼾儿:又称嫩鼾儿。这是大膀、长衣或翅子在雏嫩时的鸣叫声音,在宽厚浑润的鸣声中还带有潮嫩之声,这潮鼾儿叫声是极为罕见难得的。也有个别斗蟋名将在深秋鸣声变调,叫出潮鼾儿的先例。音色很美,但极罕见。只有冬虫高手名家才能品味。

B.响鼾儿:又称壮鼾儿。这是鸣虫中长膀、大膀、长衣与阔翅在中壮期的鸣叫声音,叫声宽厚圆润,雄浑响亮有力,音色美,音量大。是广大冬虫养家一致喜爱的。

C.沙鼾儿:又称劈鼾儿,也有叫破鼾儿的。一般多为大膀的长衣或翅子叫鼾儿的老龄叫声,在宽厚的叫声中出现劈裂与沙哑之声,是宽声虫老之征兆。当然也有些大膀虫的长衣大翅在脱鞘时膀子就没脱好,两膀也盖不严,一开始叫虽是叫鼾儿,但就带有劈裂沙哑之声。如作为鸣虫听叫,当然不如响鼾儿与潮鼾儿;如作为咬斗的斗蟋则无妨。

9.变调、降调、横调、竖调

①变调:鸣虫叫一段时间后,叫的声发生改变,是由高向低变,就像梨园行的童子音开始倒仓变调,变低沉或劈裂沙哑,这说明虫由青年转入壮年。但也有个别变高调者。

②降调:基本与变调近似,虫随龄期叫声由高调逐步降低,这是个规律。

③横调与竖调:为津人方言,横调比喻低沉慢膀之音;竖调比喻竖起来高调之声。没有太多科学依据与深意。

10.沙哑与失声

①沙哑:一般鸣虫由青年到壮年到老年的一种现象。如是作为听叫的鸣虫则品位降低了,不值钱。如是秋天的斗蟋则不然,壮年变沙哑者多出大将军之虫。

②失声:这也是虫由壮年到老年的象征,如作为听叫鸣虫,失声叫不出声则可弃去;如是作为咬斗的秋虫,失声者一样能咬斗,还可能咬得更厉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