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那么信任太监?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7-05-31 属于:太监

宦官展览

宦官展览

自从朱元璋废除丞相,相权出现了真空。为了弥补这一真空,特务机构趁机兴起,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的权力大大增强,被用来监百官,起到了相权的部分作用(约束百官)。但是特务机构不能完全代替丞相的作用,特别是在处理政务上,于是内阁出现,起到了原先丞相处理政务的作用。因此,特务和内阁成为原先相权的继承者。如果明朝皇帝都象朱元璋那样勤于国事,那么特务和内阁也不能坐大,但是老朱家的后人多是怠政,因此特务和内阁也就权势熏天了。但是皇帝对特务和内阁还是镇得住,特务和内阁虽然对下耀武扬威,对上却是毕恭毕敬,为什么?那是因为皇帝又有了对付特务和内阁的新招,那就是——太监。明朝的太监有两大特权,表现在职务上,就是东厂厂督和司礼监。东厂厂督是什么?那是特务机构东厂的头子,直接领导东厂,同时监督锦衣卫的活动,从而将特务机构尽入囊中。司礼监是什么?那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代皇帝拟旨,保管皇帝大印,从而凌驾于内阁之上。有了东厂厂督和司礼监,特务机构和内阁也就只能威胁臣下,不能威胁皇权。这就是为什么太监头子刘谨被称为“真皇帝”(假皇帝是明武宗),而魏忠贤成为“九千岁”的原因,因为他们掌握了明朝真正的政治大权,皇帝只是摆设。

有人也许会问:明朝太监有了那么大的权力,为什么没有威胁皇帝?从道理上说,明朝太监有能力威胁皇帝,但是他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无后。试想人做事必有目的,如果明朝太监真的取代了皇帝,那么谁来继承其皇位呢?难道是篡权夺位后交与他人,为他人做嫁衣,对自身有何好处?所以从明朝太监的角度,最好的局面就是哄着皇帝,架空皇帝,对下则干预朝政,做威做福,那是他们最好的处境,别的都不用想。而且内阁、百官也不愿意服侍奄人(他们是大臣,太监则是皇帝的家奴,身份不同),他们之间的争斗也是很激烈的。由于太监接近皇帝,因此太监比大臣更得宠,所以大臣如果想要有所作为,必须搞好与太监的关系,比如张居正就千方百计地拉拢讨好太监头子冯保严嵩也与太监打成一片。没有太监的支持,大臣们什么事也做不成做不好。因此明朝是大臣、太监沆瀣一气,以削弱国家机器的效率为代价,求得政治上的平稳,皇帝也在那种虚假的政治稳定下苟且偷安,只是损害了百姓,为国家的稳定买单。大臣中偶而也有些人不甘心与太监为伍,起而与之抗争,他们自然会遭到太监集团的压制,也无法获得那些与太监妥协了的大臣的支持,从而形成党争。明朝的党争可谓激烈,特别是到了中后期,比如什么东林党、奄党、浙党、宣党等,其实就是因为个别人打破了太监与大臣之间的妥协和平衡。党争中虽不发乏正人君子(比如杨涟、左光斗等),但其结果却是:明朝已经削弱的政治机器遭到了更大的破坏,终致无法运行,明朝的国祚也就终结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