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曾不服气排名在王勃之后 初唐四杰的历史揭秘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7-07-30 属于:杨炯王勃

初唐四杰中国唐代初年,文学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邻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

隋朝过去,唐朝伊始,李杜王维尚未出生,文坛谁为翘楚呢?当时社会上流行一个最佳组合,或者说一个文学青年排行榜——“王杨卢骆”,即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统称为“初唐四杰”,他们文笔好,“并以文章见称”。

image.png

杨炯

杨炯不服气排名在王勃之后

骆宾王的“鹅”为我们所熟知,但他在这个排行榜上竟然居末。而榜上人对这个排名也颇有微词。据《旧唐书》记载,排在第二位的杨炯就不服气地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意思就是说,排在卢照邻之前,觉得惭愧;但是把王勃排在我前面,我是不服气的。当然,也有一个版本是“杨王卢骆”,这是《旧唐书·裴行俭传》里的说法。

这四位大家被称为“杰”,不是偶然的,不光是他们的文笔好,还因为他们具有过渡色彩,在从南朝萎靡的文风过渡到大唐充满生机的健康文风的过程中,起到了创新者的作用。

比如,王勃就有意识地改变前代文风的弊端,“思革其弊”。

在他们四人倡导之后,文章从狭小的风花雪月、亭台楼阁走向了苍茫的大漠,繁华的市井和壮丽的山河,为王维、李白杜甫他们的出现,铺好了道路。

杨炯简介

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杨炯自幼聪敏博学,唐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约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

image.png

杨炯(约650—约693)

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等 ,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余篇。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王勃简介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image.png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