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真的就凭12万八旗军统一了中国?
今天第6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占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缢殉国,明朝灭亡。消息传到关外后,大清国摄政王多尔衮决定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经过短时间战争动员,多尔衮率倾国之兵向南开进,并在山海关战役中打败了李自成的军队。随后清军乘胜一路南下,席卷中原,最终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然而令后世许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清军入关之初的全部兵力只有12万八旗军,而当时中原地区的汉人约有1.5亿,清朝如何仅凭这点人马就统一了中国呢?其实除了当时抗清军队战斗力太渣之外,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原因就是清朝统治者争取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群体的支持,这个群体就是士绅阶层。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是从权力最顶端的皇帝开始逐级延伸到地方上的知府、知县,在全国编织起一张巨型的行政架构网络。可事实上,真正在地方上起到领导作用的并非是朝廷委派至地方的官员,而是地方上那些士绅。因此,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看似是皇帝治理天下,实际上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地方上的精英。
士绅包括士族、乡绅,从广义上来说就是地方上那些有头有脸,德高望重的人物。他们中有的是告老还乡的朝廷官员,有的是受过文化教育的地主,有的是地方上的饱学鸿儒之士。这些人在地方上发挥着领导地方事务的作用,朝廷委派的官员要是想在地方上有所作为,首要的工作就是必须取得与地方士绅的合作。
士绅家族往往经过许多代人的积累,因此能发展出盘根错节的复杂社会关系。在朝代更迭之际,许多士绅家族在敌对双方的阵营中都会有自己家族的成员。因此无论哪方取胜,士绅家族仍能保持住稳定的地位。
当天下大乱之时,士绅会组织地方民团来抵御外来入侵,但很少有人会参与对中央权力的争夺。因为无论哪方势力最终取得胜利,地方民众该纳税的还得纳税,该交皇粮的还得交皇粮。所以明哲保身就是大部分士绅们的处世之道。他们的责任是尽量维持地方上的安全和稳定,希望乱世能尽早结束,因为统一意味着安全和丰衣足食,再差的秩序也好过没有秩序。至于北京紫禁城金銮殿里的那个皇帝宝座由谁来坐,这对大部分地方士绅而言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当清军南下时,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征服了华北。在山东的一个县,地方士绅们对奄奄一息的明朝政权感到绝望,因此在李自成大顺王朝的官员抵达时立即将该地双手奉上。可是他们很快感受到大顺不仅比明朝更无能,而且对士绅阶层抱着深深的敌意,于是便赶走了李自成任命的官员,再将该地送给了清军。
清朝统治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入关之后尽可能笼络这些在地方上起着实际领导作用的士绅阶层,并在他们的协助下迅速稳定了地方上的反清情绪。“自古以来,得天下者必先得士子之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李自成的做法却截然相反,他在推翻明朝统治后,却依然对士绅阶层采取高压政策,结果使自己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并最终在九宫山一带被当地士绅组织的地方民团武装杀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