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礼仪风俗:除夕怎么过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7-06-07 属于:除夕

春节,是我国民间传统中历史最悠久、影响面最大,庆贺最隆重、规模最盛大、包含的礼仪风俗最多、前后经历的时间也最长的一个节日。

除夕是阴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月小是腊月的二十九,月大就是腊月的三十,俗称是“大年二十九”或“大年三十”。

这一天是春节前的最后一天,也是辞旧岁、迎新年、新旧更迭交错的“临界”一天,因而在整个春节的活动安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天的主要礼仪风俗有:

1.在旧社会,穷苦百姓往往把除夕这一天称作是“鬼门关”。一方面说的是当时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富豪人家张灯结彩,酒肉满仓,而社会底层的百姓饥寒交迫,难以为生,另一方面说的按旧时的规矩,临近年关,穷人要向富人偿清一年中所有的借贷,许多人家被逼得走投无路,苦不堪言。在新社会,这种黑暗的社会现象已经灰飞烟去了。但在新年到来之前,把借别人的钱物悉数奉还这一民间风俗,在很多地方保留了下来,以图新年大吉,自己也过上富庶、小康的生活。

2.各家各户除夕这一天,都要最后一次认真地清扫自己庭院和住所的卫生,把家具、衣物、餐具和其他的各种家当,该洗的洗,该刷的刷,还其一个“清白”之身,在外人面前树起一个新的“门面”。

搞卫生

搞卫生

3.抓紧备齐年货,为节日期间自家的消费和款亲待友做好物质上的准备。每逢春节,我国国定的节假日为三天,各地的情况和民俗不完全一样,但春节的假期也都相对比较长。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来说,适逢农闲时节,更是没有时间上的约束。由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就是各种商店、店铺或摊点在年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内也处于“闭业”状态,人们在过节期间的所需所用,都是借助消耗年前准备的年货和物资,不再出门购物。就是要出门购物的话,也很难能购得到。在年货的准备中,城乡是有差别的。就城市而言,购买成品和半成品的成份居多。在农村,人们为了图个新鲜,往往要捱到除夕这一天,再“磨刀霍霍向”。燃放烟花爆竹,是过春节的一个传统“节目”,鞭炮因而也是年货中的必备之物。这几年首先从城市开始,全国的许多地方相继制定、颁布了春节禁放烟花爆竹的行政法规,这对于消除燃放的弊端,推动民间传统礼仪风俗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不失节日的喜庆气氛,在禁放烟花爆竹的地区,人们可以自己录制或购买模拟燃放声响的录音带,到时候拿出来播放,同样也可以“以假乱真”,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4.这一天人人都要洗澡、洗头和理发,通过“沐浴”来洗去一年的风尘,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在以前,每到这时候,人们由于条件所限和手头拮据的考虑,一般都是在自己家里烧水架盆,简单地进行洗擦,请家人、亲朋好友或邻居代为剪发。近些年随着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意识的普遍萌发和新型过年观念的形成,在除夕这一天成群结队到美容院、理发厅和浴所搭乘“末班车”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不少的服务场所顾客盈门,生意“火爆”,应接不暇,没有办法只好在上午就挂起了“免战牌”。这无疑已成为除夕之日城乡生活的一个新景观。同时,除夕这一天还要准备好春节的穿着。平时省吃俭用,过年大把花钱,这是中国老百姓的一个普遍心态,添置过年的衣服也不例外。造成这种心态的原因,第一是图吉利、图喜庆,说得土点,无非是为了个“乐”字;第二是为了树立个人和家庭的自尊,象穿衣服,初一拜年人人都穿红戴绿,如果自己的穿着缺少“起色”,自然会觉得脸上无光,羞于人前。

5.准备年夜饭。对于一般人家来说,除夕之夜的这顿饭,可以说是一年当中最丰盛和团圆的。为了吃好这顿旧年中“最后的晚餐”,人们往往在除夕的白天就开始忙活。

年夜饭的菜肴和食谱在民间有好多的讲究,如至少要有一道菜,表示年年有余。有些地方或有的人家吃不到鱼,就做一个面鱼或木鱼,以此替代真鱼。其他的如韭菜取意为长久,年糕表示步步登高,鱼圆、肉圆或馒头表示团圆,一只全表示一家安全,萝卜表示来年可中“彩头”,油炸食品表示火爆兴旺等等。这些民俗,都谈不上有什么科学根据,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感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

除夕吃饺子

除夕吃饺子

过年的饺子也有讲究,有的在饺子里包进蜜枣,意为来年“甜甜蜜蜜”,还有不少人家把铜钱或硬币包在饺子里,谁吃到它,就会财源亨通。因为包钱不卫生,现在很多地方都时兴用别的东西,如花生米等来代替硬币。

6.除夕夜的主要风俗。夜幕垂落,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来到自己的门前、庭院或阳台,燃鞭点炮,竞放焰火。一时间鞭炮齐鸣,响声震天,五彩的焰火把节日的夜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绚丽多彩。在浓烈的节日气氛中,每家每户开始兴高采烈地吃年夜饭。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按照我们民族的风俗,除非特殊情况,如边防官兵节日坚持戎边、炼钢工人坚持节日不停炉等,全家人都要赶回家团聚。年夜饭开饭以前,人们往往要礼祭故去的先人。待祭祖完毕,家人再一起吃年夜饭。如果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饭前祭祖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如果是从表达骨肉情思方面来看,又是人之常情和无可厚非的。吃年夜饭时,如果家人有的因故没能赶回,许多地方的习惯是留出一个空位,摆上碗筷,满酒上饭,如同一家人全部到场团圆一样。年夜饭要吃饱喝足,桌上的菜每一道都要尝一尝,注意不要漏下,平时不喝酒的,也要适量地喝一点。总之,要高高兴兴,欢欢乐乐。

习俗吃完饭以后,不能碗底、盘底“见天”,要留下一部分,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吃罢年夜饭,晚辈依次向长辈行礼辞岁。按旧时的要求,晚辈行礼时需要跪拜,现在一般是向老人鞠个躬就可以了。接受晚辈的行礼后,长辈还要分发一些“压岁钱”,以示吉祥。如果家里还准备了春联,这时要抓紧贴上。如门上的“福”或倒“福”,门前的“开门见喜”

等,在乡下人们还喜欢把这些吉利的字或联贴到墙上、灶上、粮囤子或农具等处。以前,除夕的晚上,直到初一的早晨,家家都要点灯。没有电灯的地方,也要点上油灯或大红蜡烛,以示驱阴邪、迎吉利。除夕夜,往往还要“守岁”,即家人围坐拉叙,彻夜不眠,传说这样可以为家里的老人增加福寿。所以除夕夜,又称为“长寿夜”。自从八十年代初中央电视台开始推出春节大型文艺晚会以来,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和欢迎,一家人围坐观看电视节目,共享天伦之乐。

除夕子夜,钟声鸣响,爆竹声声辞旧岁,万紫千红迎新春,除夕一天的活动也就至此落下了帷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