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洪武30年的科举会试结束后,要杀掉主考官刘三吾?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
公元1397年,朱元璋选85岁的刘三吾当科举主考官,可放榜后,录取的51人皆为南方人,民间十分不满。未免事端,朱元璋命他换几个北方人,他却拒绝。朱元璋不禁大怒:朕让你改黄榜,你改还是不改?
明太祖洪武30年举行的开国第9次科举会试,朱元璋很是重视。于是,他亲自选定刚直不阿的刘三吾来当主考官。
可谁知道,就因为这个决定,改写了刘三吾以及许多人的命运。甚至让从隋朝时期开始,一向尊崇考试公正的科举制度,也会被朱元璋亲自重新审阅。
而朱元璋审完后,不仅推翻了此前的结果,重新选出61位皆是北方人的贡生,还杀害了当时维护考试公正的一大批主考官。
虽然朱元璋本人也确有自己的苦衷和深远的考虑,但其所作所为却为后世埋下隐患。这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明朝时期,科举会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往往能够参加考试的都是通过乡试选拔的举人。他们将会获得殿试的机会,一旦殿试入选就能够获得进士的尊称。所以能够在科举会试当中被选中,对于全天下的举人来说绝对是仕途发达的一次大好机会。
在黄榜公布那天,所有参加了科举会试的考生都聚在辕门外,举人们一同上前,争相观看黄榜上是否有自己的名字。
可这时,突然有一位落选的学子高喊道,“为何这黄榜竟如此奇怪?51名贡士都是南方人,难道我们北方人没有一个合格吗?”
大家听到他的喊话后,也纷纷注意到这个榜单,发现竟然真的都是南方人。
于是,落榜学子想到主考官和副主考官都是南方人,他们自然是气不打一处来,认为这之间存在徇私舞弊的情况。
高悬在辕门上的黄榜也被不少激动的考生用泥团给砸得看不清字迹,这些不甘心的考生们将事情越闹越大。
礼部的官员见到这样的情况之后,赶忙汇报给了朱元璋。
此时的朱元璋正在为北方的统治尚未稳固而操心,看到这黄榜选出的51位贡士,竟然都是南方人,心中也是激起了一股怒火,难道对于朝廷如此重要的科举会试也会出现纰漏?
对于此事,朱元璋自然是很重视,要亲自查清楚。
很快,朱元璋就找到了此次科举会试的主考官刘三吾,这刘三吾虽然已到耄耋之年,却依然精神矍铄,目光如炬。刘三吾也早已听闻辕门之外考生的骚乱,但是他却依旧不慌不忙。
刘三吾当初被朱元璋启用,年龄已高达73岁,此前曾在翰林教书育人,才高八斗,誉满江南,朱元璋当初也是深深的被他的才学所折服。在被选为科举制度的主考官后,刘三吾也是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开科取士的改革。
在见到朱元璋之后,刘三吾主动地汇报了自己是如何审阅考生的试卷,如何在深思熟虑后确定贡士的人选,但朱元璋很快问到,“为何在这黄榜当中竟全是南方人?”
刘三吾躬身回答:“北方尚处于元虏统治之下,文学根基饱受摧残,相比之下,南方的举子自然是捷足先登。”
朱元璋听了这番话,却觉得对方是个“老顽固”,不懂得政治,就让对方选几个北方人加进去。
可刘三吾却说:“臣为国选才,只判断文学优劣,不考量南北依据。”
气不打一处来的朱元璋,大喊道:“朕让你改黄榜,你改还是不改?”
结果刘三吾以“恕难从命”被停职,直接将他轰回了家。
后来,朱元璋又找到文采并未那么优秀,性格并未那么正直的张信,让他带着十多人一起复审。
本以为将自己的旨意已经说明白,张信就能给个好“结果”。
于是,朱元璋还特意让张信当着满朝的文武百官面前宣布重审结果。
谁知道,原榜确实是被推翻了,还真选出来一位,但那位的文采却不及历届被选上的最后一名,所以,还是不能被入选。
张信的这个结论,好像一颗重磅炸弹,他有节气,当着众人维护了会试的信誉,可他也重重打了朱元璋的脸。
于是,一气之下的朱元璋,将刘三吾、张信等二十余人都关进了监狱。
苦于没有罪名落案,朱元璋就从他们的家属,与他们有过来往的一切人员开始找“线索”。就这样,在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之下,这些人都被安上了不同的“罪名”。
结果,涉案诸官员皆受到严惩,刘芳的流放,死的死。只有两位曾在复核试卷后,开列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士子的戴彝和尹昌隆二人,得以免罪。
后来,朱元璋亲自策问,钦点韩克忠为状元﹑王恕为榜眼,焦胜为探花,是为夏榜。这次所录用的61人,皆为北方人。
就此,这场科举重选案件,终告段落。由于是以南北区域划分,所以,它在历史上也被称作“南北榜”事件。
或许朱元璋选择篡改黄榜是出于国家形势考虑,为了平衡明初的政治关系,为了笼络人士,为了进一步维护北方政局稳定。但这个事件也带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从这之后,明朝便时常发生科场冤案。
这绝对称得上是明朝建朝以来最大的一起科举冤案,朱元璋在处理完这起案子之后,第2年便驾崩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