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是南明最受争议的悲剧英雄 被后人争论300多年
关于史可法这个人物,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甚至在史学圈内部也是如此,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史可法是民族英雄,他的事迹和气节应该得到传颂。但还有一派人认为史可法虽然是民族英雄,但是他的个人能力不足也是南明灭亡的原因之一。客观的说,史可法的确是一位民族英雄,但无用的英雄和有用的小人这个矛盾体,在南明的历史中一再出现。史可法是民族英雄,但他的个人能力不足这也是事实,他与南明弘光政权的瓦解有解不开的关系。
一、在拥立新君的问题上摇摆不定,坚决主张联虏平寇
1644年3月,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带着20多万军队被围了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只能在煤山自缢殉国。随着崇祯皇帝的死讯陆续传开,各地的官员陷入了一片震动,尤其是明朝的南都南京。崇祯皇帝去世之后,南京的官员们在伤痛之余,也不得不考虑拥立新皇的问题。在南京城内分为两派,一派支持福王朱由崧,另一派支持潞王朱常淓。史可法作为南京兵部尚书,拥有真正的实权,他的话应该是最有分量的。但是史可法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最终马士英依靠一些军队的支持,把福王送上了皇帝的宝座。史可法虽然也进入了内阁,但他明显得不到朱由崧的绝对信任。
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也被没有站稳脚跟。仅仅一个多月之后,李自成就被清军击败。山海关大战,李自成大败亏输。在此之后,吴三桂引导着清军进入北京。李自成逃回了自己的老根据地陕西,他准备东山再起。此时有一个问题就摆到了南明君臣的面前,联合李自成对抗满清还是联合满清镇压李自成。很不幸,几乎所有的官员都赞成联合满清对付李自成,也就是联虏平寇的政策。在这些官员中,表现的最为强烈的就是督师大学士史可法。作为传统的文人,史可法建议一定要为先帝报仇。在清军击败李自成并向东转移部队之后,史可法还存在着和平的幻想。直到清廷方面扣押了南明的谈判使臣,史可法才如梦初醒,认真布置抵御清军的问题。
二、史可法的个人道德无法挽救大明王朝
史可法的个人道德简直无可挑剔,他不贪污、不好色,这在明末的官场中非常少见。但是个人道德毕竟无法挽救一个王朝,史可法犯了一个致命但又无奈的错误。由于弘光王朝刚刚建立,所以根本没有多少钱粮供养军队。但是无论是对抗满清还是镇压农民军都需要军队,在也有危急的情况下,史可法建议军队将领可以就地取粮、就地征收赋税,这几乎和晚唐时期的藩镇割据没有任何的区别。江淮四镇建立之后,根本就不听从中央的号令。史可法这个督师大学士根本无法指挥他们,史可法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一切已经无可挽回。四大军镇并不和睦,黄得功和高杰两个人几乎要火拼,史可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制止了这场内斗。
史可法身上的书生气太重,根本不懂灵活变通。四大军阀之一的高杰被部下杀害,史可法前往安抚高杰的军队。高杰的妻子为了自己集团的安全,想让高杰的儿子拜史可法为义父。如果史可法灵活的话,应该立刻表示同意,这样可以暂时控制住高杰的部众。但是由于高杰是农民军出身,史可法十分忌惮这个问题,他不愿意做这个义父。这一举动深深刺激了高杰的那些部众,清军南下之后,高杰之妻和高杰之子率领军队投降了清军。史可法是一位道德君子,但有的事情是君子们干不来的。现在很多人对阉党或者东林党总是一竿子拍死,其实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不是君子就一定好,小人就一定坏。
三、史可法率领最后的军队血战扬州
清军南下之后,史可法的军事指挥能力也暴露出了不足之处。史可法将军队来回调动,搞得军队疲于奔命。那些将领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纷纷向清军投降,南下的清军还不到7万人,而投降的明军超过了25万。所谓的江淮四镇中,除了黄得功部,其余已经全部投降。事已至此,史可法选择了为国尽忠,他率领最后的军队死守扬州。为了震慑南明朝廷投降,清军在扬州上演了悲惨的一幕。随后清军渡江进攻南京,弘光皇帝朱由崧逃往黄得功的军营之内。黄得功对明朝确实是忠心耿耿,但是在他战死之后,他的部下们把朱由崧交给了清军。南明弘光政权就此瓦解,在此之后,南方出现了鲁王朱以海和唐王朱聿键分庭抗礼的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