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平公时期内乱的起因是什么?最后怎么平息的?
大乱起于青萍之末!宋平公时代以华元为首的华氏家族,已经成为宋国的最大权臣家族。经宋平公时的司马唐山之乱和鱼石之乱,宋国君主整体上已经彻底为权臣家族所制衡。宋平公晚年时期,大夫向戌抓住了时代的机会,历经筹谋,在宋国都城成功举办晋楚为首的诸侯弭兵会议,中原的短暂和平来临,而诸侯们加以让步的是承认晋国、楚国共同为霸主,这段时间也是中原诸侯们比较头疼的时日,当年只有一个霸主的时候,就应付一个霸主。而经此次会议后,诸侯们有任何重大决策,就需要向晋楚征询意见,宋国作为晋楚称霸的中间地带,既享有双方外交的媒介作用,又能保持宋国的某种程度的稳定。
大夫向戌显然借助这次会议,数年之间也在宋国掌握部分权力,成为宋国朝臣中重要的家族,甚至与华氏家族共同分割朝廷权力。华向、华定、华亥和向宁等,皆为宋国权卿。宋平公死后宋元公继位,两大家族在宋国可谓垄断军政大权。在宋元公元年的时候,楚国攻打蔡国,宋元公派遣援兵救助蔡国的就是华亥。而在后来宋国与鲁国联姻的外交使臣则是华定。向戌当年显然在弭兵之策中,为自己的家族带来了腾飞,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鄅国国君,也就是说就算在宋国待不下去,到鄅国向戌也能优哉游哉。但要知道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小国,多生存于大国夹缝中间,数年而后,邾国军队入侵鄅国,向戌就向宋元公请求援兵,宋元公显然还是非常善待向家的,当即派遣大兵攻打邾国,并成功劝和邾国鄅国。
宋元公当然意识到这种权臣充斥朝堂,逐渐呈现架空公侯之威胁,于是后来就对华氏和向氏有所排斥,甚至在朝堂中开始扶持其他朝臣,目的也就是为分化权臣势力,而以加强君权。这种来自君主心中的想法,很难逃脱权臣们的预见。在宋元公十年的时候,华亥就将宋国诸公子诱骗到家中扣押起来,这些养尊处优的公子哪里受得了这种侮辱,也就自然在牢狱之中骂骂咧咧,惹得华亥一怒之下,将七个公子全部杀掉了,更是把公子们的随从,向家的向胜、向行囚禁到谷仓里。这里可以看出来的是,华氏家族与向氏家族并非铁板一块,两家人因政治站位的问题,也存在意见分歧。
宋国发生这么大的事情,公族子弟惨死殆尽,宋元公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也就亲自跑到华亥家中去求情,双方的谈判可能并不算透彻,只是为达成双方的和平,最终还是以宋元公的让步结束会面。宋元公的太子栾和他的同母兄弟公子辰、公子地来到华亥家中成为人质,而华亥的儿子,向宁的儿子向罗、华定的儿子华启就成为了宋元公的人质。诸侯与朝臣交换人质,这可能是宋国所独有,春秋战国仅此一例而已。宋国的公族子弟家族内乱,不再是单纯的萌芽状态,而是即将爆发更大的事故了。
《左传》:"宋元公无信多私。"当时不知道宋元公是怎么想的,明明知道华氏和向氏家族存在罅隙,就应该好好利用这种关系,却是将两家权臣的儿子都扣押到王宫中来,这显然是非常不利于自己的,但宋元公可能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外面的华氏与向氏在宋元公的这个决定后,就形成了纯粹的同盟关系。宋元公的身边多半还是有很多忠臣,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君主受到更大侮辱,便与宋元公密谋策划,将人质全部杀害而后,就带着军队攻打华氏和向氏。两家人显然没有预料到宋元公的动作来的这么快,也就只能逃亡国外。宋元公属于那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人,也可以说是优柔寡断,两大家族的行为已经触犯刑法,即便株连九族也是可以的。但宋元公并没有对两家人赶尽杀绝,那些没有逃亡国外的华氏子弟向氏子弟依然得到善待。宋国即将成为战场,谁能阻挡。
华氏家族有的到了吴国,有的到了楚国,多方势力在宋国的外围形成复仇圈。华登的军队首先回攻宋国,连连取胜,宋国正好找到齐宋边境的军队前往救援,但是战争过程并不顺利,宋元公甚至几度想要逃亡,幸好晋国曹国等国也闻讯赶来救援宋国,华登所率领的部队被联军围困。华登自己则前往楚国求援,当时的楚国正好处于动乱中,伍子胥刚刚带着太子建来到了宋国,见到宋国乱局,也明白宋国不能久待,又转投郑国。
而华登的楚国之行,显然刺激到楚国。中原的动乱居然没有楚国的机会,这显然不符合自己的霸主地位,于是楚国派遣使者前往宋国,施压要求宋国与华氏向氏家族形成和解,诸侯联军及宋国君臣,尚且处于弭兵政策制约中,而且楚国作为霸主,是有着绝对投票权的,宋国的内乱至此也就平息,而华氏和向氏在宋国也不可能还能继续待下去,就流亡到楚国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