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邲之战中荀林父为什么会失败?
春秋时期,诸侯国中北晋和南楚争霸,晋景公和楚庄王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进行了晋楚有史以来的第二场争霸决战——邲之战。
邲之战前夕,晋军中军元帅荀林父率军赶到黄河边,对面便是刚刚打败了郑国的楚军。公元前596年,楚庄王亲自带兵伐郑,意图将晋国南下的出口封锁,阻碍晋国的称霸之路。郑国是隔在楚晋之间的一个国家,自城濮之战以后,楚晋两国的争霸,主要围绕着争夺郑国这个盟友而进行,双方因此而屡屡攻打郑国。郑国也算是诸侯国中的一个大国,楚国和晋国都无法将其消灭,只能采取征服的策略,在战争上表现出强势来。
这一次,郑国又被楚国攻击,于是求助于晋国。晋景公派出晋军上、中、下三军,并以荀林父为中军元帅将中军,郤克将上军,赵朔将下军,出兵救郑。这一次战役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不仅可以避免,双方甚至都可以不损失一兵一卒。邲之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的结果,但究其根本,这又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强晋和蛮楚双雄中必须一决高下,才能够决定究竟谁才是中原霸主。晋国方面的失败,虽然有战场上元帅荀林父指挥不当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却是由于晋国卿族争夺权力,内部不合所引起的。
自城濮之战以后,楚国虽然败给了晋国而失去霸主地位,但是楚国却从来没有放弃夺过晋国的霸主地位。城濮之战的结果,楚军败就败在亲兵数量不够,以及联军中陈国、蔡国几国的兵力不敌。当然,楚军的失败还有中了晋将先轸的圈套等等原因,这一点我们并不否认。楚国失败了,但是却并没有损耗楚国的元气,所以多年以来,楚国始终在争取获得自己北上攻晋,或者可以说成是阻止晋国势力向南扩张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就来自晋国周边的那些小国。在相继灭掉了江、六、蓼后,楚军势力进一步扩张,加上楚国不久之前已经完全征服了宋国,所以只剩下了晋国南边的郑国还没有服从于楚国。
以上楚国的这一系列动作,是楚成王城濮之战后,楚穆王、楚庄王这两代国君经营的结果。可以发现,楚国人并没有放弃霸主之位,而且一直在谋划。在这种刻苦磨砺的精神的支持下,楚国上下一心,军民都希望打败晋国,士气很高。这也是荀林父败于邲之战的原因之一,即楚国时刻准备与晋国一战,准备充足,士气高涨。
另外一个原因自然就在晋国这边了,荀林父指挥不当是一方面,但晋国六卿的内斗也是一方面。最开头我们就将这一观点提出来了,现在就来详细的说明一下,我们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当晋军行至黄河边的时候,已经晚了一步,因为郑国不但被楚国打败,还归顺于楚国了。这时候,晋军内部就战与不战的意见不同而产生了分歧,荀林父、郤克、赵朔三位主将的意见是暂且按兵不动,至少现在不能攻打郑国,以防正面和楚军对上面。荀林父认为可以等楚军离开了郑国,晋军再进行伐郑的战争。但是,此时的这一整支晋军的领导班子是刚刚组成的,他们是晋国最高政治集团的代表,即晋国六卿。这一次重新分配了职权,六卿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内斗得厉害。赵氏旁支邯郸氏的赵旃以及魏氏的魏锜二人赢不服从荀林父的指挥而擅自去请战,先氏的领导人先彀则和赵氏的赵括、赵同两兄弟一样都是主战派,他不听从元帅荀林父的命令就率先渡河了。
荀林父明知道军营中出现了先彀,以及赵旃、魏锜的请战,却没有做出相应的准备,这是一大失误。当楚军攻来之时,荀林父慌张下令,率先渡河的将士有赏,士兵们不战楚军,只顾着渡河逃命,士气大降不说,为了争先渡河,甚至砍掉自己人的手指,这是一大失误。当然,前提条件是,六卿中有不安分的存在,扰乱了荀林父的思维。邲之战后,晋国失去了霸主地位十余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