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轸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在箕之战中主动牺牲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元帅先轸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帅,是以表示最高军衔的一种称呼,在十六世纪,法国开始用元帅代表最高军衔,从那以后,德国,奥地利,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也相继设立这个军衔。在我国的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也存在着元帅这一称呼,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以前曾担任过"西讨元帅"。宋靖康时以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以拒金兵。
往更早的年份追溯,在公元前633年,也就是春秋时期,元帅一词便已经出现了。晋国的名将先轸在城濮之战与崤之战中屡立战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元帅头衔并有着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这份荣誉堪称前无古人。然而如此一位英明神武的名将,本应继续为晋国建功立业、开疆拓土,却在箕之战中脱掉头盔和铠甲,独自闯入敌阵,以一种近乎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先轸元帅像先轸改变战争形式,崤地全歼敌军
晋国身为春秋时期最强的诸侯国,其内部斗争之激烈却一言难尽。晋献公登基后,为了维护政权稳固,做出了屠尽众公子的残酷行为,接下来又因为沉迷女色而引发了骊姬之乱,使得素有才干的公子重耳奔至国外;重耳逃亡期间,有五位贤臣始终跟随于他,其中就有先轸。在经历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后,重耳终于回到国内,获得了晋国贵族势力的支持,成为了晋文公,先轸也因此受到重用,担任中军主帅。
文公死后,晋襄公继位,先轸仍然凭借过去的功劳巩固了自己在军中的地位。此时秦国认为晋国内部动荡,可以趁机动摇其霸业,于是越过晋地攻灭了其属国滑国,令晋人十分愤怒,在先轸的带领下,晋军全歼了境内的秦军。据《左传·僖公·僖公三十三年》中记载:"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笔者认为,此战的历史影响巨大,也是先轸树立巨大名望的关键一战。崤之战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先轸改变了春秋时期的战争形式,这是我国战争史中的第一次伏击战,创造了敌我双方战损比差距巨大的罕见记录,从此之后战争基本改变了约期阵列而战的标准形式,进入了战争艺术时代。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军队多由贵族武士构成,由于周礼中对贵族的言谈举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连战争进行的方式也不例外,所以在当时的战争中,双方都是摆开架势,将不同兵种安排在固定的位置,约好时间统一冲锋,一战决出胜负。因此当先轸提出伏击秦军时,国内的许多贵族阶级认为其违反了战争规则而积极反对;不过先轸力排众议,以秦国先失礼作为理由,坚持己见,最终消灭了秦军主力,狠狠打击了这个未来的潜在敌人,为之后襄公续霸奠定了基础。
崤之战路线图晋襄公释放秦军主将,引发先轸暴怒
此役过后,秦国除了主力部队被消灭,主将孟明视、副将西乞术和白乙丙也悉数被擒。这三人堪称当时秦国的最高将领,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替代者。幸运的是,晋文公的妻子是秦国人,她巧妙地用计为三人开脱,让襄公放他们回秦。据《史记·十二本纪·秦本纪》中记载:"文公夫人,秦女也,为秦三囚将请曰:'缪公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原令此三人归,令我君得自快烹之。'晋君许之,归秦三将。"
先轸听闻此事,十分愤怒。他认为这三人是晋国士兵费尽千辛万苦才活捉的,价值巨大,本来可以用来挟制秦国,眼下却因为妇人的三言两语便被放虎归山,不仅寒了将士们的心,也伤害了晋国存续的根据,说到动情处,他甚至做出了对国君失礼的举动。据《左传·僖公·僖公三十三年》中记载:"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孟明视等三人到底有何种价值才能让先轸如此愤怒呢?这就要谈到当时诸侯国对待俘虏的方式了。按照周礼规定,敌军的俘虏姓名轻贱,即使用于祭祀也是正常的行为,不过这是对待自己敌人的方式。在先轸所在的时期,周天子的影响力还相对巨大,天下的诸侯没有忘记自己身为周朝臣子的身份,既然战争双方都是一脉相传的周朝子民,那么便没有必要对俘虏做出过激的行为了,也许你今天救了俘虏一命,明天你有可能从对方手中活下来。
像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这种具备贵族身份的俘虏,很多情况下可以成为和对方(秦国王室)讨价还价的政治筹码,比如可以用他们来交换晋国被俘的将领或者晋国在秦地犯法的子民,也可以用他们的姓名威胁秦国放弃对晋国的攻打,最差的情况是可以用他们换取大量赎金。总而言之,这三人留在晋国,既可以减少秦国的军事威胁,也可以作为晋国要挟对方的手段。由于这三人是被先轸带军擒获,所以先轸也有参与处置三人的权力,可是襄公仅凭妇人之言就无视自己、放走三人,先轸必然十分恼火,做出过激的举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晋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先轸为冒犯襄公懊恼,选择以死明志
在激动过后,先轸也冷静了下来,作为久经沙场和朝堂考验的政坛宿老,他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存在不妥之处。这件事除了冒犯了国君的尊严之外(不过晋襄公并没有怪罪过他),还带有一丝前朝元老拥功自傲、无视国家秩序和君臣纲常的味道,难免让怀有异心的朝堂势力获得了模仿的理由。
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先轸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行为。不久后,晋国和周边的狄人产生了摩擦,双方在箕地展开了战争。按照过往的经验来说,晋国对周边狄戎部落有着绝对的军力优势,然而先轸却放弃了这一巨大优势,冲入敌阵自杀,以死来表达对襄公的愧疚之情。据《左传·僖公·僖公三十三年》中记载:"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侯败狄于箕。郤缺获白狄子。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从上述史料不难看出,先轸作为晋国的股肱之臣,将晋国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始终以壮大和维护本国为己任。从他一生的所作所为来看,始终都没有做出有损本国利益的事,虽然在生命末期因为一时气愤做出了对国君失礼的行为,但是责任也不完全在他,晋襄公的做法也存在巨大的问题。不过最终他为了消除为晋襄公带来的不良影响,宁可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明志,此举称得上问心无愧。
先轸用燃烧自己生命的方式向晋襄公致歉,除了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外,还向朝堂上的各方势力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那就是不要对国君做出不敬的行为。晋襄公虽然也算得上一代明主,但是性格却过于懦弱,很容易达成妥协,最终有可能会导致像周天子一样逐步失去威严,无法有效管理晋国的卿大夫势力,因此襄公急需要国内出现一个可以震慑住不尊国君行为的榜样。笔者认为,虽然先轸最后并没有死在晋襄公手上,但是考虑打此事的前因后果,其古怪行为背后的政治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箕之战在晋国的百年历史中,只是一起毫不起眼的小型战斗,此战起源是狄人部落在发展壮大后,希望通过劫掠晋国边境百姓从而获取资源,这是游牧部落常见的生活方式。由于狄人机动性强,也不愿和中原国家发生激烈摩擦,往往采取抢完就跑的方法,许多国家如果派遣主力部队去追逐敌人,往往落得空跑一场的结局,因此和狄戎开战意愿不强。
然而晋国本身就和多个狄戎部落接壤,积累了大量和其战斗的先进经验,对狄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也比较熟悉,因此和狄人开战的意愿比较强烈。事实上,晋国强大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吞并了西部和北部的多个狄戎部落,用他们的人口和财富提高了自己的国力。
综上所述,箕之战之前,晋国的取胜希望十分巨大,先轸作为中军统帅,去获取战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占尽优势的晋军主帅先轸放弃防护,以只身冲入敌营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使得箕之战从此广为人知。虽然这种行为很难令人理解,但是考虑到之前发生的一系列行为,先轸的行为似乎也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