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恢建议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对付匈奴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3-04-12 属于:王恢

  楚汉相争时,由于无暇北顾,冒顿单于利用兵强壮的优势,直接威胁到汉王朝在中国北部的统治。之后的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32万征伐叛将韩王信,结果被匈奴大军围困于白登山,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政策的一大转折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围”这一事件。

blob.png

  虽然,在此之前,汉朝对匈奴采取的都是怀柔政策,直到后来,汉朝的实力逐渐扩大,最终,已经完全拥有了和匈奴匹敌的实力,但是,大汉朝对匈奴仍然不敢轻举妄动。此时,朝中有臣子提议:不需要再与匈奴和亲,可以发兵征讨匈奴以获得北方的平和。

  再后来,有位叫王恢的臣子更是建议可以采取“诱敌”政策一举歼灭匈奴。

  但是,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时局不算很稳定,大臣们都是主张通过和亲的政策获得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和亲算是下策但是是非常实用的政策,虽然,当时出现了一片大好的“文景之治”,但是,汉朝的整体实力也并不是很雄厚,所以,和亲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blob.png

  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其实,本质上就是双方达成的一个不成文的契约,在这种“契约”下,汉朝与匈奴之间一直保持友好的关系,没有出现过大的战争,普通老百姓自然也就怡然自得的生活着,社会上呈现一片和睦之景。一旦双方爆发了战争那么结局可想而知,战乱会使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而且,双方之间的关系很难再次重修于好。

  最终,王恢不再和亲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于是,驻守雁门马邑的军队奉命偷偷潜入匈奴,假意向匈奴首领单于表示衷心,说:“愿意帮助匈奴进攻中原取代汉朝。”于是,在马邑杀死了它的地方长官,并准备把匈奴大军迎接进城。单于欣喜,于是,一下便应允了王恢,并亲自前往马邑这个地方并带去了十余万人的军队,可谓是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准备挺近中原。

blob.png

  但是,这些只是汉朝布下的圈套,殊不知汉朝偷偷在马邑附近埋伏了二十几万的大军,分别由朝中武将统领。而王恢负责的是:在激战中从后面包抄敌军,最终让匈奴无处可逃。

  最终,匈奴一进城,便得知在马邑附近有几十万大军埋伏且想一举歼灭自己,于是,他们仓皇失措,立即准备逃跑。但是,负责切后排的王恢并没有行动,对逃跑的匈奴不仅没有追击反而置之不理,这实在是让人不解。到底是王恢畏惧敌军的人数众多还是其他理由,现今都不得而知,并且,王恢怕贸然出击也是以卵击石这一说法或许并不可靠。

  大军来到距马邑百余里的地方,发现沿途有牲畜,却无人放牧,引起了军臣单于的怀疑。匈奴在此时攻下一边防小亭,俘获了汉雁门小卒。在威胁下,小卒将汉军的计谋全部说出。匈奴单于得知在马邑埋伏了汉朝几十万人的军队之后连忙逃跑,这说明:他们心中是十分害怕的,其战斗意识并不高涨,是消极做法。

blob.png

  面对如此士气低潮的匈奴,王恢竟然也置之不理,想当时,李广只有四千人的部队在面对匈奴的万人军队也没有退缩的意思,坚持奋战。并击杀敌方数位将领,最后,也成功抵御住了敌军,等到了张骞的支援部队。李广与王恢同样是面对匈奴,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于是,汉武帝选择处死了王恢。

  期间,王恢虽买通田蚡通过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求情,但仍无法平息汉武帝的愤怒,可以说,王恢只是选择了退让避战的政策,汉武帝最后坚持处死了王恢这也是有原因的。

  从侧面来说,马邑之战其实早在匈奴逃跑时就已经失败了,所以,王恢再采取行动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只是损兵折将罢了。但是,王恢作为军队的将领,当机立断选择保守的方法全身而退也未尝不可,甚至,这位将领的临时应变能力也值得表扬。

blob.png

  但是,为何汉武帝还要这样做呢?

  我们从鼓舞士气方面来说的话,将三万人的军队放到庞大的匈奴军队面前,肯定是寡不敌众的,其结果只会是全军覆没,这对以失败告终的马邑之战来说无疑是更加悲壮的。但是,可以作为解释的是,汉武帝只是需要一个替罪来给天下人一个交代罢了。因为,作为生活在基层的百姓是不懂得时事政策的,他们看到的只有对与错,进攻与退缩。

  于是,只有杀了王恢,汉武帝才可以树立权威。可怜的或许是王恢,无故的因为这场马邑之战不仅无功折返,还平白无故背了个大锅,白白的丢了卿卿性命。所有,汉武帝最后一定要处死王恢,这个答案就很显而易见了。王恢或许只是政治的一个普普通通的牺牲品罢了,是不足一提的。而作为君王的汉武帝其权威才是最重要,神圣不可侵犯。

blob.png

  在封建等级严苛的古代,只有皇帝的权力才是至高无上的,而对于王恢,或许只有惋惜之情了,毕竟,他最终只是被这种权利所荼毒的牺牲品罢了。“马邑之围”虽未成功,但却使汉朝结束了自西汉初年以来奉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同时,也拉开了汉匈大规模战争的序幕。自此,汉武帝开始对匈作战,派卫青霍去病征伐...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