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史疑云:汉武帝的太子刘据为什么会逐渐失宠?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3-02-28 属于:刘据

  公元前128年,皇太子刘据出世,这是汉武帝卫子夫的第一个儿子,这也是汉武帝经过十三年等待盼来的第一个儿子。当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位个性张扬的皇帝表达爱子方式的切切真情。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在刘据出生后,他就大祭诸神还愿,大赦天下祈福。然而作为天之骄子的刘据后来却背上了谋反的罪名,屈死在父亲的严威之下。那么汉武帝与太子刘据两人的关系为什么会越来越疏远,直至兵戎相见呢?他们父子关系的紧张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究竟是太子做得不够好,还是有人挑拨离间呢?

  皇太子刘据这个人和汉武帝的关系是父子关系,但是这是一对特殊的父子,因为父亲是皇帝,儿子是太子。这一对父子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我大体上把汉武帝和太子的关系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父子情深,这个阶段是一个非常融洽,很和谐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从太子出生,太子一出生,汉武帝是高兴极了。你想想他从十六岁登基,到二十九岁才得到第一个儿子,而且这个儿子是他最喜欢的女人卫子夫所生的,皇长子啊,所以七岁他就把刘据立为太子了。

  刘据立为太子的年龄跟汉武帝当年立太子的年龄巧合了,他们父子两个人都是七岁当太子,很幸运。等到刘据二十岁的时候,二十岁古人叫弱冠,到了弱冠之年,太子要住到太子的宫中去的时候,汉武帝特令给太子设立了一个博望苑,博是广博的博,望是眺望的望,博望苑,就是让太子在这个苑里边,可以任意地挑选他自己喜欢的人作为他交往的人,这个是很不容易的。汉武帝最讨厌的就是大臣们养门客,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信陵君手下有三千门客,我们在讲汉武帝的过程中间,讲过窦婴、田蚡养了很多门客,汉武帝非常反感的。但是允许太子养门客,而且你可以自由地根据你的喜爱去挑选门客。

  这应当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兆头,表明汉武帝已经开始在培养他的太子,让他的太子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这个时候无论是太子,还是太子的母亲卫子夫,两个人在皇宫中间人气指数已经飙升到最高的位置,非常得宠。这是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到二十岁结束。太子成年以后,汉武帝和他的儿子太子刘据的关系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个阶段叫暗生罅隙。

  这个阶段出现了一个不太好的征兆,就是汉武帝发现他的儿子性格上和他差别比较大,《史记》的记载是写了三个字“不类己”,就是不像自己。这个话大家应当说不陌生,当年我们讲吕后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刘邦就发现他的太子不类己,而喜欢那个赵王刘如意,甚至于发生了想换太子的这种想法。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啊,个性非常张扬,而他的这个儿子呢,他的儿子个性非常仁弱,是个很仁义的人。一个个性很张扬的人,另一个是个性很仁义的人,这样他就发现他儿子不像他自己。实际上这个时候开始,太子和父皇之间,已经出现了一个外人没有觉察到的微小的裂痕。

  刘据从小可以说生长在蜜罐中,享受了父亲汉武帝的万般宠爱,没成想等到太子刘据长大以后,汉武帝的这颗慈父之心却慢慢发生了变化。据《史记》记载,刘据是一个仁义的太子,也是很得人心的。那么在这逐渐疏远的父子关系之下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吗?难道只是刘据不像汉武帝那么简单吗?

  第三个阶段,叫心口不一,这个阶段就很重要了。这个阶段出现了很多事情,因为这个时候太子已经是二十多岁了。你想想卫子夫多大了?汉武帝是十七岁邂逅卫子夫,最快也得到十八、九岁,她入宫有一年没见面,第二年才重新宠幸她,那基本上十九岁才开始给他生孩子,到了她生出来皇太子的时候,她已经是二十多岁的人了,等到太子长到二十岁的时候,卫子夫四十多了。

  我们经常说什么一枝花,什么豆腐渣之类的词,反正是卫子夫到四十多岁的时候,已经是可以说,在汉武帝眼里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魅力,这个我们可以理解。当然我们不能说卫子夫现在就是豆腐渣,我们还说她是个漂亮妈妈,但是比起更年轻的嫔妃,卫子夫失宠了。卫子夫的失宠,就让武帝和卫子夫的关系,又捎带着卫子夫儿子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汉武帝宠幸谁?先宠幸王夫人,但王夫人很可惜早死。

  然后再宠幸李夫人,李夫人一宠幸,李夫人的大哥李广利就做了贰师将军,李夫人的二哥李延年就做了汉武帝的幸臣,李夫人一得宠幸,两个哥哥都搭了便车一路飙升,卫子夫冷落了。这个时候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感到了一种威胁,这个威胁主要是感觉到地位能不能保。也就在这个时候,汉武帝觉察到了皇后和太子内心的恐慌。汉武帝就找卫青,因为这时候卫青还在世,找卫青跟卫青讲一番话,让卫青把这个话捎给皇后和太子。汉武帝跟卫青说什么呢?

  说了这么几点,第一,就是我现在执行的这个政策,对外征伐四夷,对内变更制度,为什么要这样干?说我如果不变更制度的话,将来后世就没有一个遵循的法则,我现在如果不征伐四夷,后世就没有一个太平的天下。所以我不得已而这样做,殃及了老百姓我是不得已的。这说明第一点,这是汉武帝第一次解释他所执行的国策。第二点,他说太子在我眼中是个好孩子,太子很稳健,我执行的这一套可以,但是我的儿子不能再走我的老路,我的儿子再这样做,就会走秦朝灭亡的老路。

  而太子刚好是一个非常仁义的太子,他来守这个天下我非常放心,所以现在在我的眼里,儿子还是个好儿子。当然天下是老子的,就是江山是老子的,也是儿子的,归根结底这个江山还是儿子的。所以说了一番话,让卫青捎这个话给卫子夫,给太子刘据,说你们不要害怕,我对你们还是我心未变,我的心没有变。这个话说过以后,卫青的反应是顿首谢,就是卫青非常感谢。皇后听说这个话,史书的记载是“脱簪谢罪”,就是感恩戴德。但是这番话我在读的时候,我觉得这个话说得有问题,这个话叫我看来是做秀,而且是个政治秀。为什么说它是个政治秀呢?

  我讲几点理由,第一,这个话刻意地掩盖了汉武帝对太子的不满,汉武帝公开说出太子“不类己”,他对太子是不满意的,但实际上他对卫青说了他对太子非常喜欢,他把他的不满意掩盖了,这是第一点。再一点,皇后已经失宠了,汉武帝回避了皇后失宠的这个现实,他还说我很信任她,实际上他又一次掩盖了对太子的不满,掩盖了对皇后的失宠,他掩盖了。你想想一个皇帝掩盖了这么多东西,这个话能是真心话吗?我觉得这是一个违心之言。他之所以要这样做,只能说明汉武帝是在有意地、刻意地在掩饰一些什么东西。

  皇后卫子夫由于年长色衰,爱屋及乌的汉武帝也就慢慢不喜欢卫子夫的儿子刘据了。但是据《史记》记载,汉武帝还是很信任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的,每次外出他都把朝中之事托付给太子处理,宫中之事都托付给皇后处理。那么太子刘据失宠的背后究竟有什么隐秘呢?

  那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了,汉武帝跟太子的关系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那当然第一个原因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就是太子的母亲卫子夫失宠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汉武帝这个人是个爱屋及乌的人,就是他喜欢这个女人,这个女人的儿子他也喜欢;这个女人失宠,她的儿子他也不待见。还有一个重要事件,卫青去世。这是个大事情,无论是皇后卫子夫,无论是太子刘据,他们在朝中最有力的支持者就是大司、大将军卫青。我们知道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是太子的舅舅,是卫氏家族在朝中的支柱。

  虽然从元狩四年漠北大战以后,汉武帝再也没有派卫青出去打仗,卫青后来在家里闲居了十几年,但是只要卫青在,反对太子的人就不敢那么嚣张。因为卫青尽管不领兵出征了,卫青的地位尽管下降了,但是卫青仍然是大司马、大将军,还是侯啊,他那些东西都没有变,所以朝臣们在朝中议论到太子的时候都不敢太放肆。但是元封五年,这一年卫青去世了,卫青的去世,对于卫子夫跟太子来说打击太大了,就是卫氏家族整个失去了一个支柱,朝中无人了。卫青的去世使太子最有力的一个支撑失去了,所以卫青的下世,可以说让太子的地位是雪上加霜。所以到这个时候出现一个什么情况?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皇后卫子夫要见到汉武帝变得非常得困难,皇后不能轻易地见到皇帝了。这可是个重要事件,因为这个事件一旦出现以后,一旦遇到危机情况,皇后不能够跟皇帝进行直接沟通,他们两个不能直接见面了。

  太子更是很少见到皇帝,遇到什么事情他没有办法向皇帝解释,他的母亲不能见到,他也不能见到,两个人都不能见到汉武帝,这就是一个大麻烦。还有一个,太子和汉武帝政见不和,就是政治见解上差别很大。汉武帝是一直主张对匈奴用兵,一直要打下去,太子是屡屡劝阻汉武帝不要打,这个仗不能再打了,打得国家撑不住了。所以面对太子的劝谏,汉武帝说了这么几句话:“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这个话什么意思呢?他说我干这些累活,而把一个安逸的天下留给你,把一个太平的天下留给你,不也很好吗?意思就是我打天下,将来你坐天下,不是很好么?汉武帝是笑着对儿子说的,实际上在武帝的微笑的背后已经隐含着对太子的一种不满。

  两个人政见不和,就在政治见解上,治国的大政方针上,太子跟父皇之间有矛盾,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太子不懂权术,太子这个人他跟武帝的出身虽然都是七岁当太子,但是汉武帝七岁当太子,你知道和五个女人的竞争中间,汉武帝学会了多少本领啊。而汉武帝的太子是平平安安当的,没有任何宫闱的争斗,所以这个太子没有经历过政治风雨的磨练,他对政治权术一窍不通。我的主张是你可以不玩弄权术,但是你不可以不懂得权术,如果你在政治斗争中间你不懂得权术,那只能叫做政治幼稚。

  恰恰武帝的太子是一个不懂权术的人,所以他就公开地多次地把自己的反对意见撂给他的父亲,这样导致父子的关系其实也在变化。这样就带来了父子之间政见的不和,带来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朝臣分派,朝中的大臣一部分赞成太子,这就是太子党;一部分赞成汉武帝,这就是君王党。朝臣们分了两派,一部分支持汉武帝,一部分支持太子,朝臣的分裂这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太子刘据出生的时候头上充满了光环,但是在他母亲卫子夫和舅舅卫青失宠后,他这个太子的位置也受到了威胁。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对匈用兵的问题上,父子之间产生了重大分歧,进而在朝廷上也出现了支持太子的一派,这是大权独揽的汉武帝最不愿意看到的。恰恰在太子倒霉的这个时候,又有人给太子刘据打起了小报告,那么汉武帝会不会趁机向太子发难呢?

  第四个阶段,疑窦重重。这个阶段就更麻烦了,这个阶段太子的地位是岌岌可危,而且有一些人公开跳出来给太子找麻烦,而且找太子麻烦的人不是别人,就是汉武帝身边的小太监,小太监都敢给太子下药、下套了。出了两个事件,第一个事件,太子去拜见他的母亲皇后,在皇后宫中待的时间长了一点,结果就有个小太监给汉武帝打小报告,说太子到皇后的宫中待了一整天,在那儿干什么呢?跟皇后中间的宫女玩了。汉武帝一听,立即给太子的后宫增加了两百多个宫女。

  太子回到宫中以后,他的宫里一下子多了两百多个年轻的宫女。他并没有要求啊,皇帝也没有解释什么原因啊,他觉得这个后面有文章。一打听,原来是有小太监打他的小报告,太子跟皇后对这个小太监恨得是咬牙切齿,特别是皇后恨得不得了。但是太子这个时候还很幼稚,太子说别人怎么说只要我走得直我不怕。

  而太子这个时候恰恰是犯了一个大错误,就是因为太子觉得他的父皇是一个很英明的人,但是这个时候无论是如何英明的人,他都难以克服人性自身的一个大弱点,偏听偏信,这是一个人性的一个大弱点。汉武帝身边有这么多小太监,他整天见着小太监,你想想这些小太监在汉武帝身边经常这么吹风,汉武帝信啊,汉武帝要是不信,怎么会给太子宫增加两百多个宫女啊,这是第一件事。

  过了不久出了第二件事,汉武帝得了个小病,得病以后,他就让小太监去叫太子来,结果这个小太监回话告诉他说,说太子一听说你父皇得病了,太子乐死了,高兴得不得了。汉武帝一听脸一沉,就没吭气。过了一会儿太子来了,太子来了后汉武帝一观察,发现太子尽管强颜欢笑,但是太子的脸上挂着泪痕。他就很纳闷儿,一打听才知道太子刚刚大哭了一场,太子听说父亲有病,先哭了一场,然后擦干眼泪来见父亲。这个时候汉武帝才知道,这个小太监捣鬼了,就把这个捣鬼的小太监立即给杀了。

  但是你通过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来两点,第一,小太监之所以敢给太子下套、下药,首先是小太监已经觉察到太子跟父皇的关系疏远了,如果父子关系非常亲密的话,这个小太监敢下药吗?不可能啊。而他们敢于从中间,特别是一个外人敢于挑拨父子关系,他一定是闻到了什么东西,嗅到了什么味道,他才敢下这个药。所以太子这个时候处境的困难,首先是小太监觉察到太子跟父皇之间有矛盾,至少是有距离了,有缝隙了。再一点,汉武帝相信啊,听说我一得病儿子笑了,皇上的脸马上就一沉,后来还是观察了一下才发现这是个冤案,这说明汉武帝这个时候已经对太子由不喜欢升格到不信任。由不喜欢到不信任,所以这个阶段应当说太子的位置很艰难了。

  汉武帝此时对太子刘据已经产生了不信任。再加上父子二人没有机会很好地沟通,于是父子二人的关系也是越行越远。雪上加霜的是,太子刘据刚刚逃脱小太监们的群起进攻,又遇到了一个强的对手,那么这个对手是谁呢?

  第五个阶段,危机四伏。这就是一个更可怕的阶段,这个阶段中间第一件事,母门事件。这个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呢?是汉武帝晚年有一次打猎走到河间,河间就是今天河北省的河间县,走到这个地方。当时就一个会算卦的人告诉他,说这个地方有一个奇女子,汉武帝就派人去找,结果找来一个小女孩,十几岁的一个女孩。这个女孩有一个特点,这个女孩从生下来以后,她的两个手就是拳着的伸不开。

  汉武帝这时候多大了?汉武帝已经过了六十了,碰见这个十几岁的小女孩,而且这个小女孩很漂亮。结果汉武帝用手给她一掰,这个手就开了,这个手十几年谁也掰不开,汉武帝一掰就掰开了。所以汉武帝身边的人就叫这个小女孩叫拳夫人,手拳起来的拳,叫拳夫人,这就是汉武帝晚年最后宠幸的一个女子,叫钩弋夫人。这个钩弋夫人大得汉武帝的信任和喜爱,而且这个拳夫人还很争气,后来竟然怀孕了十四个月,给汉武帝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弗陵,号叫钩弋子。汉武帝是晚年得子,是喜事,很高兴。而且这个钩弋夫人长得很漂亮,汉武帝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加在了这个十几岁的嫔妃和她生的这个小娃娃身上。

  他觉得当年尧禹那个尧,就是怀孕了十四个月才生下来,如今他得这个小儿子,也是怀孕了十四个月才生下来,所以他就把生他儿子这个地方取了个名,搞了个命名仪式叫尧母门。那么如果说钩弋夫人是尧母的话,那钩弋子岂不就是尧了吗?这个说法是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的,很容易让人们想到汉武帝是不是将来想传位给这一个小儿子,这个是很容易引起人们误解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写到这一段的时候,司马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评价,司马光的评价就是说,这个君王做事一定要处处谨慎,如果你稍有不慎,就可能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闻到气息,兴风作浪。

  公元前94年,钩弋夫人怀孕十四个月为汉武帝生下了一个皇子。老年得子的汉武帝很兴奋,并把钩弋夫人生子的地方命名为尧母门,等于说把钩弋的儿子比做尧了。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尧是古代的圣人,这是不是暗示汉武帝此刻要废掉太子刘据呢?刘据的太子之位会不会因此而失去呢?

  司马光的那个评价是有道理的。但是现在我们要讲的是,这个尧母门事件是不是意味着汉武帝这个时候想废掉太子,立他这个小儿子,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我的看法没有。汉武帝无非是作为一个年长六十多岁当父亲了,而且他的母亲是一个十几岁的一个年轻女子,汉武帝很高兴。汉武帝是个性情中人,当年那个卫子夫生太子的时候他就很高兴,这次是故伎重演,又高兴了。一高兴就命名尧母门,其实他就是一种炒作,并没有更多的意义,没有更多的意思。

  为什么说汉武帝这个时候没有废太子的意愿呢?我想讲这么几点理由,第一,汉武帝对太子是有一个基本评价的。这个时候离汉武帝晚年下罪己诏已经没有几年了,就是汉武帝晚年对自己征伐四夷办了那么多事,他其实已经感到有点追悔了,他觉得如果再这样做下去,就要走秦始皇的老路了。而他的儿子是一个非常仁义的人,而且历代国君都知道,要想国家稳定必须要选一个年长的人做国君。封建社会历来有一句古话,国赖长君,一个国家仰仗的是一个年长的君主,如果君王太小的话,他处理不了朝政,所以汉武帝是懂这个道理的。从感情上来说,那可以说汉武帝非常喜欢他这个小儿子钩弋子。

  但从理智上说尧母门事件的时候,他并没有废立太子的想法。因为在这之前汉武帝也宠幸过王夫人,宠幸过李夫人,这些夫人都生过儿子。汉武帝并没有因为他宠幸她,就废了一个不宠幸的卫子夫的儿子,没有这样做,这是我说的一个理由。再一个理由,我觉得汉武帝是一个非常理智的人,汉武帝的理智近乎于冷酷。如果我们往后推,后来发生了巫蛊事件,太子死了,皇太孙也死了,汉武帝的其他几个儿子都看不中,最后他选中了他这个八岁的小儿子,就是钩弋子刘弗陵

  那么汉武帝在七十岁传位给他的小儿子的时候,汉武帝做的第一件事,先杀他的母亲钩弋夫人,这叫去母留子。汉武帝在他晚年真正想立钩弋子做皇位继承人的时候,是先把他的母亲,二十多岁的钩弋夫人给杀了。你可见汉武帝如果一旦决心要立钩弋子做皇太子的话,他一定要杀他的母亲;他正在宠幸他的母亲,他不会立他。这个你可以看出来,汉武帝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这个人特别狠,特别果断,果断到冷酷无情的地步,冷酷无情跟果断反过来说明,汉武帝是理智大于感情的人,是个非常理智的人。

  因此他绝不会在这个时候,在尧母门事件,当他这个小儿子一出生,他就想废掉年长的那个太子,再立这个刚刚生下的儿子,不会,不可能。因为这个儿子长大了是什么样谁知道啊?当年他和卫子夫那个太子出生的时候,他不也是很高兴吗?长到二十多岁他才发现“不类己”,那么这个小儿子长大以后“类己”不“类己”啊?很难讲啊。我们不能因为他喜欢他母亲,就认为尧母门事件意味着皇帝要更换太子了,这可能性不大。所以我觉得尧母门事件,表明了汉武帝对钩弋夫人和钩弋子的感情上的喜爱,但是这个感情上的喜爱还没有发展到要废立太子的程度,但是这个时候应当说太子的位置更危险了。当钩弋子出生的时候,汉武帝已经是六十多岁了,按汉武帝七十岁传位给八岁的钩弋子来推断,汉武帝生他这个小儿子的时候是六十二岁,当然今天六十多岁还不算太老,但是汉武帝那个时期,六十多岁已经很不得了了。

  刘邦是六十二岁就死了,至于汉文帝汉景帝,一个是四十六岁死,一个四十八岁死,都死得很早,四十多岁就死了。所以六十多岁的汉武帝已经感到体力不支了,由于他体力不支,汉武帝很多事情感到力不从心。一个人年老了有病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汉武帝不这样想,他觉得他年老体衰他有病是有人在诅咒他,有人在捣他的鬼,让他实现不了长生之愿,所以汉武帝这个时候就越是年老体弱越是疑神疑鬼。汉武帝晚年有一次在皇宫中间,他突然看见一个男子带了一柄剑进入皇宫,他立即派人去追,结果这个男子把这个剑一扔跑了,没有抓住,汉武帝一怒之下把皇宫的侍卫长给杀了。

  杀了以后汉武帝觉得还是不放心,他觉得有人要行刺他,然后就调动军队关闭了城门,在这个城中折腾了一个月搞大搜捕,最后也没有抓到人,什么人也没有抓到。你可以通过这一件事看出来,汉武帝晚年是疑神疑鬼,提心吊胆,总害怕自己早死,其实这个心态也很正常。我们很多人说自己不怕死,其实那个时候因为你还很健康,真到你年老体衰的时候,很多人,绝大多数人从人性上讲还是留恋生的。所以武帝晚年他身体越差,他求生的愿望越强,他越想活。所以这个时候武帝身体是一天天衰弱,而太子的地位是一天天在危机。也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武帝晚年那个波及几万人的大惨案,就是巫蛊事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