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子攸是怎么杀掉权臣尔朱荣的?
元子攸:用阴谋坑了权臣尔朱荣千年的傀儡皇帝。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皇帝,封建社会最诱人的职业。历史上能被誉为忠臣、直臣、诤臣的人很少,而最不缺的恰恰是反贼、逆贼、权臣、奸臣,以及皇帝。是的,历史就是那么幽默。
经典单口相声“君臣斗”为世人展示了身为不世奸臣的和珅、万世敬仰的忠臣刘墉,以及可爱人君乾隆之间的有趣故事。但如果故事里没有了和珅或是刘墉的话,这样的“君臣斗”又会是怎样一副模样?
公元5世纪20年代末,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末年,一位名叫尔朱荣的权臣与一名被后世誉为“有为傀儡”的皇帝元子攸正在上演这样的一出“君臣斗”。
元子攸,字彦达,北魏王朝第十位皇帝。他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孙子,北魏孝文帝元宏的侄子,他的父亲名叫元勰,是拓跋弘的第六子。他并不具备登上北魏帝王之位的天然优势,但却偏偏成为坐在北魏皇帝宝座上的人,且被后世理所应当的载入了北魏帝王谱系。
是的,元子攸是一个被后世所公认的“傀儡皇帝”,于是之后几年北魏王朝崩溃的罪责自然无需由他来承担。千百年来,元子攸为世人留下的主流记忆是这样的:
公元523年,一代妖后胡太后二次临朝称制;公元528年2月,北魏第九位帝王肃宗元诩殡天;公元528年4月,权臣尔朱荣渡过黄河进逼洛阳,奉元子攸为帝,随后就是将胡太后与年仅3岁的伪帝元钊沉入黄河,之后以祭天为名召京城约两千名官员王公氏族至河阴,尽屠之。
再然后,元子攸开启了自己悲哀的傀儡皇帝生涯,终于在公元530年11月在皇宫之中反杀权臣尔朱荣。两个多月后,元子攸被造反的尔朱荣之子尔朱兆缢杀于晋阳。终年24岁。
就像前节所说,元子攸就血统论,并不具备成为北魏帝王的天然优势。然而当公元528年4月,尔朱荣南渡黄河之后,为什么要立当时已经22岁的元子攸为帝?
史书给的理由是“以帝家有忠勋,且兼民望”。关于民望一事,史书真的没有记载过元子攸干过什么有民望的大事;而关于有忠勋一事则是可以推敲的。
元子攸的父亲元勰曾辅佐元宏、元恪两代帝王,的确有忠心耿耿、举国爱戴之类的评价。但如果自父辈类推的话,元子攸的哥哥元劭、弟弟元子正同样当得起。那么元子攸又有什么优势呢?
元子攸真正的“忠勋”可能就来自于北魏肃宗元诩。幼时的元子攸曾长期入宫陪伴北魏肃宗元诩读书,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后来元诩死前曾密诏尔朱荣勤王,因此不排除元子攸就是传递消息的环节之一,这也是可以将元子攸与尔朱荣链接起来的唯一线索。
以《通鉴》猜测元子攸与尔朱荣的关系其实还是委婉的,而《魏书》、《北史》之上则直白得多,直言“阴与帝通,荣乃率众来赴”。
在后面的历史记录中,以上史书的说法大抵是相似的。当北魏朝堂之上所有人为尔朱荣这个逆贼兵锋直指洛阳而惶恐的时候,素有“忠勋”与“民望”的元子攸带着家族子弟可耻的跑了,而且逃跑的方向正是尔朱荣大军。公元528年4月9日,元子攸北渡黄河与尔朱荣会面,2天后的4月11日,元子攸在尔朱荣的拥戴下称帝。神不神奇?意不意外?
当然,史书为了证明元子攸登皇帝位的正义性,还记录了尔朱荣铸铜像占卜这一细节。只是奇怪的是,北魏以铸小金人占卜的传统一直以来都是有的,而铸铜像占卜的记录又是仅此一次。尔朱荣会缺金子吗?或许吧!只是之前的这些史书记录早已多次暗示我们,北魏铸小金人选皇后的制度主要在资源掌控方面是有漏洞可钻的,可偏偏尔朱荣并不会受这些限制,但却只铸成了元子攸像。
公元528年4月13日,元子攸登上帝位的第三天,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这就是“河阴之变”。不管河阴之变到底是死去了1300多人,还是2000多人,反正死的就是三类人:第一类是胡太后和年仅3岁的幼帝元钊、第二类是元子攸的哥哥元劭和弟弟元子正、第三类是洛阳的王公大臣与门阀勋贵。这场大屠杀的背锅人就是尔朱荣。
关于这场大屠杀的细节,能够确定的是最先被杀的是胡太后与元钊,然后第二类与第三类人似乎是在一片混乱中死去的。然而,成书于唐朝的《北史》说法很不一样,它明确说了屠杀的顺序。尔朱荣军先杀了胡太后和元钊,之后杀了元劭和元子正,最后杀的才是占绝大多数的王公贵族。而这个顺序正好是对元子攸帝位威胁从高到低排列的,但绝对不是对尔朱荣威胁和忌惮的排列顺序。
屠杀进行之时,史书告诉我们,屠杀的最大获利者元子攸被尔朱荣关了起来。屠杀结束之后,元子攸大怒,对尔朱荣说:尼玛!你狠,你才天命所归,我投奔你就是为了活着,怎么敢登帝位,这皇帝你当吧!
小编这时候都想帮尔朱荣骂一句:尼玛!我立你为帝的时候,你咂不说?到要背锅的时候你说了?
“河阴之变”后的故事更奇葩!史书说在元子攸说出自己不当皇帝的话后,尔朱荣又尝试了四次铸自己的小金人,结果都失败了。于是还是决定继续让元子攸当皇帝。好吧!反正尔朱荣基本就是个反派形象。
再然后,元子攸继续做自己的皇帝,尔朱荣继续做自己的臣子。回到洛阳之后,元子攸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肆封赏参与“河阴之变”大屠杀的军士,直到后来尔朱荣上表,元子攸才封赏安慰了“河阴之变”受戮的王公贵族家属。
哦!对了。有两件事需要补充一下,当4月11日元子攸被拥立称帝当天,他就违反祖制封了尔朱荣为“太原王”,将尔朱荣捧上北魏所有士人贵族的对立面;4月13日“河阴之变”发生之时,死的人里有元子攸的同父同母亲兄弟元劭和元子正,而元子攸之后除了以不当皇帝相要挟外,根本没有对尔朱荣斥责的记载。当然,或许我们也不应该要求更多,谁叫元子攸的历史定位就是“傀儡皇帝”呢?所以,所有元子攸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轻松的认为是尔朱荣的问题。
好了!河阴之变之后,元子攸和尔朱荣这对君臣正式坐到了他们各自的应有位置之上。元子攸头上顶的四个字是“傀儡皇帝”,而尔朱荣头上也有两个字“权臣”,只是这时的元子攸坐在洛阳的皇帝宝座上,而权臣尔朱荣居然多数时间都呆在晋阳。
不管是初登大宝的皇帝,还是权臣逆贼尔朱荣,上位之后自然需要拉拢亲信,大封爵位和官位。身为傀儡皇帝的元子攸自然都要听权臣尔朱荣的。于是史书告诉我们,元子攸因为连封官不经过尔朱荣首肯都不行,于是又怒了,隔空喊话尔朱荣说:“啥都要听你的,要不这皇帝你来当算了。”
这一时期的北魏的确封了很多官爵,其中的确有不少尔朱荣的亲信手下,但也并不乏北魏元氏宗亲,这里先提两个人,一个叫元颢、一个叫元恭,都是元子攸的族兄弟,都给了他们封赏。当然,如果这些都是权臣尔朱荣授意的话,那就应该与元子攸没啥关系。
那么元子攸封过什么人呢?《魏书》中说,河阴之乱后,很多洛阳的官员怕惹祸都躲了起来。有一个叫辛雄的官员也潜伏逃窜了。元子攸想封辛雄当尚书,手下人对元子攸说,辛雄人都不知道去哪里了,也不知道是生是死,别封他了吧!结果元子攸说:就算他死了,让他当尚书朝廷也没有损失,如果他活着,不用他当尚书,朝廷损失不是很大吗?不知道其他人怎么理解,小编我理解元子攸的意思是:宁可位置空着,也不能让尔朱荣安插官员进来,否则损失就大了。这就是元子攸的封官名单人选之一,这是一国之君的作为,还是一个阴谋家的心声?
反正,元子攸在位2年,大抵就做了三件事:一、封官,至于是否如愿再说;二、逃跑,没错,后来洛阳给敌人南梁攻占了,还是尔朱荣率兵救的他;三、杀尔朱荣。至于元子攸为北魏这个国家做过什么事情,好像真没有。倒是尔朱荣这个权臣,不安安心心的看好傀儡皇帝做权臣,倒是四处带兵在为北魏平叛,捎带手还打退了南梁的攻击,救了一次皇帝元子攸。
前面提过在元子攸登基后,封赏名单上的两个人,一个叫元颢、一个叫元恭。
那个叫元颢的家伙听到封他为北海王,让他去洛阳之后,吓得跑了。一跑还跑去了南朝梁,求着梁武帝萧衍封他为魏王,打回北魏。后来他带着南梁名将陈庆之攻陷了北魏都城洛阳,而在攻陷洛阳之前,他就自己称帝了。如果你想反的是尔朱荣,又认为元子攸得位不正,是不是应该攻占洛阳之后杀了元子攸和尔朱荣后再自立啊?你这么做到底反的是元子攸还是尔朱荣呢?这个问题恐怕很难有正确答案,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元颢被封北海王之前,他也是参与六镇之乱平叛的将领之一,算是尔朱荣的战友。
至于那个叫元恭的家伙,应该挺胆小的。当初元叉作乱,他装哑巴躲到了庙里,8年不说话。后来元子攸上台,赐他仪同三司。赏他,他居然还怕,又逃到了上洛躲避。最后,尔朱荣死了,他因为擅长不说话,于是被尔朱荣的弟弟尔朱世隆推上了北魏帝位,也算是当过北魏皇帝。
元颢和元恭这两个人都是北魏皇族,在权臣尔朱荣治下,好好活着且手握权柄的元氏族人多得是,但为什么听到要他们去洛阳,怕得要逃跑?难道洛阳有比尔朱荣更可怕的存在?他是谁?
元子攸与尔朱荣这对傀儡皇帝加权臣组合的“君臣斗”总共持续了1年零8个月不到。公元530年11月1日,元子攸诱尔朱荣入宫,亲手将尔朱荣斩杀。
大反派尔朱荣死了,具有天然正义性的傀儡皇帝元子攸胜利了。然而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不管身为大反派的尔朱荣有怎样的野心,从平灭“六镇之乱”到后来的四处平叛,击退南梁,似乎都在为北魏这个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而身为皇帝的元子攸,似乎除了完成诛杀尔朱荣这件大事之外,就一直在以“不当皇帝”为要挟,逼着尔朱荣退让。
然而,史书反复告诉我们,尔朱荣是想当皇帝的,而且很想。当有人用你最希望的事情来反复要挟你的时候,这个人如果不是傻子,那一定是“阴谋家”。显然,元子攸不是傻子。他不仅骗了尔朱荣,也骗了无数后人,为自己赢来个好名声。
元子攸是一个成功的阴谋家,靠演技骗过了无数人,但演技派终究不是实力派。他成功杀死了尔朱荣,却没有能力阻止尔朱家族的报复。北魏帝国在短暂的安宁之后,再次陷入混乱之中。
几个月后,元子攸被尔朱荣的堂侄尔朱兆所擒,并被尔朱兆亲手绞死于晋阳一所三级佛寺之内。享年24岁。
元子攸死前以一首《临终诗》留下了他曾来过这个世界的痕迹:“权去生道促,忧来死路长。怀恨出国门,含悲入鬼乡。隧门一时闭,幽庭岂复光?思鸟吟青松,哀风吹白杨。昔来闻死苦,何言身自当!”有人说这首诗反映的是元子攸作为傀儡皇帝的悲哀,但如果说是一代“阴谋家”的临终忏悔,貌似也可以。
关于小编本文说元子攸是“阴谋家”的说法,只是一种可能,且不主流。后世,唐代大家虞世南在与李世民的奏对之中评价元子攸提及:“虽果于一剑指端,终致夷灭之祸。德之不建,斯可哀也。”是不是也认为元子攸的失败根源就是“德”的问题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