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的湘州之战是怎么样的?贺若敦如何带领三千将士逃生?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南北朝的湘州之战是怎么样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父亲为名将,儿子同为名将的人有很多,王翦、王贲是一对,周勃、周亚夫是一对,岳飞、岳云也算一对。当然除了这些必然还有其他人,只不过比起这些人,名气差了些。古代的父子名将,大多是父亲的名气高于儿子,然而我们今天介绍的这一位北周名将,他的名气恐怕没有他的儿子大。
南北朝分裂一百多年,剩下隋朝和陈朝,最后隋朝一统天下,结束南北纷争。隋朝有位大将名贺若弼,灭陈之战就有他的一份功劳。隋文帝杨坚说:“克定三吴,公(贺若弼)之功也。”稍了解隋唐历史的人,大多都听过贺若弼的大名,但知道他父亲的恐怕不多。
贺若弼父亲名贺若敦是北周大将,不过一些了解贺若敦的人,却认为他算不得名将,原因大概是贺若敦的成名战却是被敌人包围来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那就得从周陈湘州之战说起。
湘州之战的起因
湘州是现在的湖南长沙,虽在长江以南,这时候的实际控制却权在北周手里。陈朝太尉侯瑱都督湘州、巴州、郢州、江州、吴州等五州军事,可湘州不在陈朝手里,他这五州都督有点名不副实,于是侯瑱兵发湘州,想要夺回湘州,陈周湘州之战爆发。
《陈书·侯瑱传》诏以瑱为都督湘、巴、郢、江、吴等五州诸军事,镇湓城。《资治通鉴·陈纪二》江陵之陷也,巴、湘之地尽入于周,周使梁人守之。太尉侯瑱等将兵逼湘州。贺若敦将步骑救之,乘胜深入,军于湘川。
北周自然不会放弃到手湘州。但湘州之战,《陈书·侯瑱传》、《北史·贺若敦传》、《周书·贺若敦传》这三篇仅仅记载己方的胜利,对于却不曾记载失败,只有这三篇加上《资治通鉴·陈纪二》一起看,我们才能一窥湘州之战的全貌!
《资治通鉴》按“时间”记录,我们先看《陈纪二》的记载:“九月,乙卯,周将独孤盛将水军与敦俱进”,这跟《侯瑱传》的记载一致,北周派遣贺若敦和独孤盛俩人分水路两军共同攻打湘州。不过到了《贺若敦传》,仅有贺若敦进攻湘州的记载,少了独孤盛一路。为何要搞明白北周几路大军攻击湘州?这是为解释贺若敦为何会被围。
注:《周书》和《北史》关于贺若敦的记载差不多,因此本文仅引用《周书·贺若敦传》。
北周和南陈,双方的大将,究竟谁击败了谁?
《周书》中,贺若敦之所以被围,是因为连克连捷,导致轻敌冒进,加上天气原因,河流暴涨,导致陈军水师包围贺若敦大军。可事实真的如此吗?这就需要结合看侯瑱传,继续寻找蛛丝马迹。
《周书·贺若敦传》乃令敦率步骑六千,度江赴救。瑱等以敦孤军深入,规欲取之。敦每设奇伏,连战破瑱,乘胜径进,遂次湘州。因此轻敌,不以为虞。俄而霖雨不已,秋水泛溢,陈人济师,江路遂断。
《陈书·侯瑱传》中没记载包围贺若敦的事(原因下面会说到),但有对独孤盛交战的记录:“以瑱为西讨都督,与盛战于西江口,大败盛军,虏其人马器 械,不可胜数。”不知诸位是否又有了疑惑:北周和南陈,究竟谁赢了?
造成这个疑惑的原因,我上文已经提到:北周、南陈仅记载胜利,剔除败绩。搞明白这一点,我们会有新的疑惑:贺若敦真的是因为“轻敌冒进”才被包围吗?
贺若敦更大的可能是被侯瑱“诱敌深入”给引进包围圈的,我为何这么说?这就是我们先搞明白北周几路大军的原因了。
古代打仗,除非特别原因(兵力不足,本身为奇兵等等),整支军队一般会分成数股,一方面可以互相支援,一方面可以掩护友军的薄弱一方,我们常说的“互为犄角”,原因就在此。
湘州位于南方,对北周来说属于“深入”的地方。贺若敦为前军,他的薄弱处在哪?他的来向——即我们常说的后路。贺若敦深入湘州,必然不会是孤军,这是兵家大忌。因此他的后路有独孤盛水军的掩护,他才敢大胆地前进。
侯瑱则想着一口吃掉贺若敦大军,可对方独孤盛为援,实在困难,关键在于将北周两军分开。于是侯瑱巧做引诱,将贺若敦往南引,待贺若敦进入“圈套”后,侯瑱先不管他,立即引水军击败独孤盛,封锁贺若敦归路,来个关门打狗!
南朝历来以水军见长,侯瑱击败独孤盛不让人意外。独孤盛被击败也不能独自跑,贺若敦还被围着呢,因此只能“登岸筑城自保”,这也间接辅证独孤盛为贺若敦援军,掩盖其后路弱点。
试问,北周若想遮掩盖南陈的胜利,是记载贺若敦“轻敌”的好,还是被人诱敌深入被包围的好?南陈同样,侯瑱包围贺若敦之后的记载,干脆不见《侯瑱传》,因为贺若敦从包围圈安然脱身。
湘州之战的前期,陈朝侯瑱占据上风,不仅击败独孤盛,更是将贺若敦6000兵马团团包围,令对方插翅难逃。但名将之所以名将,在于逆境中生存,贺若敦被包围后的一系列动作,堪称兵法中“虚实”的典范。
贺若敦真的无路可走?
贺若敦被包围后,也知道上了侯瑱的大当,可现在后悔已经晚了,关键是如何自保。贺若敦大致面临四大危机,若不解决这些问题,恐怕真的是无路可走:
1. 粮食不够。
2. 没有群众基础。
3. 军心不稳。
一、解决粮食问题——因粮于敌和“米山”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支军队没了粮草,不用敌人攻打差不多就得散伙。侯瑱围而不打,目的便是等着贺若敦粮草耗尽,不战而溃。
贺若敦怎么办?采用兵法上常用的“因粮于敌”。因粮于敌就是在敌方作战,通过劫掠对方来获得粮食补给。这一招,历史上不少人都用过。
《周书·贺若敦传》敦于是分兵抄掠,以充资费。
贺若敦派兵抢粮食这么大的动作,只要侯瑱不是傻子,必然能探查到。所以贺若敦抢粮的行为根本隐瞒不住,只是不能让对方知道己方的具体存粮多少,怎么办?用间!
贺若敦在军营弄些土堆,上面覆盖一些米,装扮成所谓的“米山”。布置好米山,他故意叫一些当地人来军营,名义是询问一些事情。当本地人来的时候,贺若弼让士兵排在“米山”前领粮食,营造一种粮食足够的假象,故意让对方看到。
这些当地人中,肯定有人心向陈朝,甚至就有陈朝的间谍,贺若弼反向利用这些人,将“粮食充足”的消息传到侯瑱耳朵里。侯瑱一看这种情况,好吧,继续围着消耗吧。这一招南朝宋名将檀道济也玩过。
二、没有群众基础——离间和主动出击
贺若敦粮食得靠抢,侯瑱却不用,当地人甚至“亟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以饷瑱军”,如此大的落差让贺若敦着急,不行,得想法破坏!
这时候正是梁、陈过渡之际,湘州不曾归属于陈朝,本地人只因同为南人,有些偏向陈朝罢了,换句话说,侯瑱同样是客场作战。
既然都是客场作战,那就好办了——湘州和侯瑱还没有完全信任彼此。贺若敦将己方士卒假扮成湘州本地人,乘船前往“犒劳”侯瑱大军,只不过船中装的是军队,而不是粮食。
侯瑱士卒看到贺若敦的船,以为湘州人又来送粮食来了,放下警惕,一哄而上,结果自然是“敦甲士出而擒之”。有了这一次,侯瑱大军不敢随意接纳湘州人,算是在双方心中扎根刺。
贺若敦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掩盖己方实力不足。贺若敦处于弱势,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大概得老实窝着。可贺若敦偏偏不,他主动出击,用行动告诉侯瑱——我们能继续作战,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呢。贺若敦如此做法,同样是虚虚实实,让侯瑱搞不清北周军的具体实力,影响侯瑱的下一步作战计划。
三、军心不稳——再次主动出击
贺若敦能骗侯瑱,却骗不了北周将士,吃不吃得饱自己还不清楚?再加上被围困的精神压抑,北周不少士兵开始向侯瑱投降。贺若敦却知道,这事必须制止,否则不用侯瑱打,自己就没兵可用。怎么制止?还是用虚虚实实的一套。
南朝缺马,接纳北人投降的时候,战马甚至比人更受欢迎。只要北朝士兵带马投降,都会受到陈朝的接纳,贺若敦计谋的关键就是利用马。
马有灵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经过特定的训练,可以让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贺若敦寻来一些战马,首先命令将士将马往船上牵。一旦马匹快要上船,船上就有人拿鞭子抽它,如此往来几回,马吸取“教训”,哪怕士兵使劲拽,再也不肯上船。
诱饵(战马)已经备好,贺若弼开始给侯瑱下套。一部分北周士兵骑着训练过的马去“投降”,贺若敦则率军跟随在后。
看着这么多的战马,侯瑱一方高兴坏了,没多想就把马往船上牵,可群马吓坏了,以为又要挨打,死活不上船。群马骚动,侯瑱只能派更多的人去帮忙。贺若敦看时机成熟“发伏掩之,尽殪”,杀侯瑱军片甲不留。
侯瑱有了这次教训,不再信任北周士兵,再有人投降,二话不说杀了再说!北周士兵一看,得,对方不接受投降,老老实实等着突围吧。
《周书·贺若敦传》此后实有馈饷及亡命奔瑱者,犹谓敦之设诈,逆遣扞击,并不敢受。
掩盖虚实的修筑营垒
不考虑其他因素,被包围了首先该做什么?恐怕十个人里八个想着突围。可突围必定会损失惨重,因为一般包围的一方必定占据险要地形。贺若敦怎么办的?他用两个思路:不给敌人想要的和给敌人想要的。
这不是打错字,听我解释。侯瑱想要什么?一是贺若敦突围,陈朝军队占据有利地形消耗其兵力。二是陈朝、北周两军长期对峙,贺若敦老实被围,等到弹尽粮绝,来个不战而降。
“不给敌人想要的”指的是贺若敦不冒险突围,不给对方消灭自己有生力量的机会。“给对方想要的”指两军长期对峙——你侯瑱不是想长期对峙吗,好,我修建营垒陪你玩!
《周书·贺若敦传》乃据守要险,欲 旷日以老敦师。敦又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
贺若敦敢如此做,正是有上述的一系列虚虚实实作掩护,让侯瑱摸不清状况。侯瑱一看贺若敦开始修建营垒,这是打算长期对峙了啊,又高看一分北周军的实力——若不是贺若敦士兵足,粮食多,他恐怕早突围了。
贺若敦不突围,算是配合侯瑱长期对峙的战略意图,可对方太配合,又使得侯瑱判断不清贺若敦的虚实,总之贺若敦用“虚虚实实”彻底粉碎侯瑱包围、消耗周军的战略意图。
贺若敦只要“掩护”失败,必然迎来侯瑱的强攻,或者更长时间的对峙,现在就看谁先耗不住。最后因为湘州的问题,侯瑱先松口了。
湘州对北周来说可有可无,有了更好,失去也没什么大的损失,北周最大敌人是北齐!但湘州对陈朝很重要。我们知道南朝四朝中,陈的领土面积最小,领土一般代表着实力,他可不想失去湘州。
北周、南陈在湘州对峙、交战,必然影响湘州农业等事情,战争再拖下去,耽误新一年的农活(湘州之战开始于560年九月,陈书在第二年春正月记载“湘州平”),对陈朝损害太大,收复一个废掉的湘州可没用。
《周书·贺若敦传》湘、罗之 间,遂废农业。瑱等无如之何。
侯瑱想要长期对峙,但贺若敦彻底打破他的部署,只能通过谈判来解决湘州的归属问题。
最后的博弈——虚虚实实
侯瑱派遣使者同贺若敦谈判,陈朝使者说:“我们用船送你们走吧!”贺若敦早想走了,能拖这么久真的很不容易。但越到最后越得稳住,不能被侯瑱看出虚实,否则可能功亏一篑。于是贺若敦拒绝了。
兵法有云:虚虚实实,不辨真假!《孙子兵法》曰:“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侯瑱的谈判,未尝没有试探贺若敦的意思,贺若敦稍微软弱,恐怕就走不了了,这是两人最后的博弈。
侯瑱看贺若敦有恃无恐,让他走的心意也越来越诚恳,真的是“坐我们船,赶紧走”!贺若敦眼看“表演”差不多,对使者说:“必须我还,可舍我百里,当为汝去”。想让我走,可以,你们撤退百里,别想着偷袭我们!
侯瑱把船留在江边,率领大军远去百里,贺若敦派人侦查后发现对方说的是实话(毕竟他玩这一手很溜),慢悠悠的操纵船只,率众而还。
《周书·贺若敦传》敦觇知非诈,徐理舟烜,勒众而还。
结语
贺若敦虽然赢了,却是败中求胜,他回到北周的时候,“在军病死者十五六”(病死要比战死好听,不是吗?),就是说贺若敦坐船走的时候最多剩下3000人。他带着三千人虎口脱险,真的不容易,这也难怪陈朝的史书不愿意记载此事。
兵法很简单,不过一句话的事,甚至就俩字——虚实!可用起来岂是如此简单的?贺若敦身陷险地,却将兵法的虚实之道用的如此熟练,当得名将二字!
有人会说:侯瑱太过无能,要是我领兵,贺若敦绝跑不了!这样的人,只能说把战争想的太过简单。若侯瑱真的无能,也不会击败独孤盛,围住贺若敦。战争从来就不是“直接冲上打”就行的。那些以少胜多的战例,不要都当成故事来读!
只不过史书记载过于简略,如此精彩的一场斗智的战斗,放到史书中不过数百字,不得不令人遗憾。历史真的“遗忘”太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