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与儿子王献之, 名字中都有之字, 难道不要避讳吗?
在古代,孩子起名是非常讲究的,尤其是在避讳这方面,必须要避祖先的名讳。但是,在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却非常奇怪,那就是书圣王羲之所属的琅琊王氏,这一家人的名字后面几乎都带着一个“之”字,比如王羲之的七个儿子全带,如王焕之、王徽之、王献之,王羲之的胞兄叫王籍之,而王献之的儿子叫王靖之。一家人好几代都带着“之”字,难道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不注意避讳吗?
当然不是,当时人们非常注意避讳。《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桓温之子桓玄曾设宴待客,有位宾客嫌酒太凉,要侍者“温一温”,桓玄一听此“温”字,马上痛哭流涕,一直哭到不能出声,只因为“温”是自己父亲的名字。王家那是世家大族,起名的时候一定会避讳。那这个之字是什么意思呢?
陈寅恪
这件事早就引起了史学家的注意,陈寅恪先生就曾经专门指出过。陈寅恪先生在论文《崔浩与寇谦之》中指出,当时的人们起名一般起单名,比如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堂伯父王导、王敦。但还有很多人,起的是两个字的名,并且最后一个字是“之”字,比如南朝名将陈庆之、著名天文学家祖冲之、著名画家顾恺之、注《三国志》的裴松之等等。其实,最后一个“之”字,只是其身份标志,标志着他们都信仰一个宗教——天师道。天师道,又称“五斗米道”,道教早期流派之一,由道教祖天师张道陵所创立,后来张道陵的四代孙张盛,将传教的地区从青城山迁至到江西龙虎山,从此道教开始向东南地区发展。
王氏家族以及其他很多大家族,都是天师道的信徒。所以,这个“之”字,代表的是这个人是天师道信徒。在魏书中记载有一个人叫做寇谦之,而在其他史书中则称为“寇谦”,其实,两人是一个人。因此,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名字中都有“之”,并不犯讳。还有一件事或许可做王家信道的佐证。
黄庭经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认为养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形态中悟到书理。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打听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商量。道士听说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是书成换白鹅的佳话。这里提到的《黄庭经》,这部经书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由此可见当时道教的影响力,而王家信奉道教也是很正常,甚至很主流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